94岁“老八路”说——抗战

本报记者  陈兴权


    老兵马俊忠在向记者演示端枪打鬼子。   实习生  陈炳君  本报记者  夏景明  摄

    8年抗战,无数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尊严,用壮举写下了可歌可泣的英雄诗篇。日前,记者采访的就是一位居住在辽源的抗日老兵、一位多次光荣负伤的老英雄。
    马俊忠,94岁,1964年从山东沂蒙迁入辽源,现居住在龙山区寿山镇热闹村6组。
    年近百岁的马俊忠老人,1922年生,1944年入伍参加八路军,经历大小战斗数百起,打过枪,拼过刺刀,也炸过敌人碉堡,可谓“九死一生、涉险无数”。在走过人生90余个春秋后,再谈起70年前战场上你死我活、血流成河的场面,精神矍铄的马老眼里依旧充满了愤怒与战斗的激情。
    马老告诉记者,他的老家在山东省沂蒙老区。1944年,23岁的他正值婚娶的年纪。恰在此时,八路军某部经过他们村,他便报名参加了八路军。谁知上午参军,下午就随部队参加了战斗。
    “我们打的是游击战,能打就打,打不过就走。几乎每天都打,最多一天要打3次。”
    记者查阅史料得知,从1944年开始,八路军在山东抗日根据地组织了一系列战役,实行局部反攻,以此巩固、发展了山东抗日根据地。
    马老虽然精神十足,但因为时间久远,很多战斗场景他只有片段记忆。但是,在济南、莱芜、临朐、知州、泰安、章丘等地参加的攻城战,他还能说得出来。
    马老说,他参加过的大小战斗很多,见证过伤亡过千人的惨烈厮杀,与日寇面对面地拼过刺刀,也有舍身炸碉堡的经历。
    记者望着马老头部拼刺刀留下的疤痕,问马老:“会拼刺技术吗?拼刺刀时怕不怕?”马老说:“啥叫会不会,就是捅!你不捅他,他捅你,顾不上害怕。”
    马老说,他负过两次伤。一次是1944年;另一次是1947年。而对于头部我们看到的一寸多长的刺刀伤,他认为,这不算负伤。
    马老向我们讲述了他第一次负伤的过程。1944年,在山东老区大反攻战役中,为了扫清大部队前进的障碍,他在队友的火力压制配合下,独自摸到了敌人的碉堡下,在放好炸药包的同时引燃了导火索,自己则就近滚向了坑洼处。剧烈的爆炸摧毁了日军碉堡,也炸伤了马老的右眼、震聋了他的双耳。这次负伤,马老被送到后方医院接受治疗。
    第二次负伤则是在1947年的孟良崮战役中。当时,部队被编到了陈毅将军麾下。
    马老回忆说:“等全排冲上去时我才发现,一个没响的炸药包正吱吱地冒着烟。我立刻高喊快撤,结果还是没来得及,附近很多战士都负伤了。”这次负伤,马老左侧多根肋骨被炸折,身上的衣服被冲击波震得粉碎,导致他的各种奖章与证书丢失,并就此退役。
    马老还向记者介绍了当年炸药包的种类:50斤的炸药包是夹在腋下;100斤的炸药包是顶在头顶;200斤的炸药包则需4个人抬着送上去……说到兴奋之处,马老向记者演示了如何安放炸药包。94岁高龄的马老在演示放好炸药包后,竟职业般地卧倒在地,并快速地做出了3个连续侧滚翻。
    70年恍若一瞬。94岁的耄耋老人终究不是血气方刚的年轻人,马老在做完3个侧滚翻后,有些头晕,不得已坐下来休息。其实,记者也不知道,马老会做出这样一组动作。再看到马老左胳膊肘杵在地上磕破的伤口,不免心疼与愧疚,连忙过去帮老人擦拭。谁知老人家却说:“这算啥呀!”
    一句简短话语道出了老人的内心世界,令人徒生无限敬意。
    ……
    挥手话别,记者心中反复默念:老兵,保重!老人家,我们爱您!老八路,我们向您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