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辽源的最美“抗战奶奶”孔献美

——谨以此版献给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英勇献身的英烈,以及所有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做出贡献的人们

    特别策划
    她,来自沂蒙山革命老区;她,曾与鬼子刺刀、子弹擦肩;她,16岁加入了党组织,给党传文件、做军鞋、送军粮;她,和当武工队队长的丈夫演绎着几十年的“潜伏”传奇;她的故事没有完整的档案记载,名不见经传,却弥足珍贵值得子孙铭记。如今已是93岁的她,每天都在感恩着如今的幸福生活。她,就是孔献美。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本报记者带您走进现在就生活在辽源市龙山区北寿社区的孔献美老人家中,一起打捞散落在民间的抗日记忆——

一捧起毛主席像,孔献美奶奶就唱起《东方红》


孔献美(左二)家中唯一一幅“全家福”

    轻轻敲开孔献美家的门,看见一位头发花白、慈祥的老奶奶正坐在自己房间里的凳子上静静地纳鞋底。老人的儿子说:“这是俺娘多年的习惯了。”我们不忍心打扰眼前的一幕。
    看着眼前这位身高不足1.5米的瘦弱老太太,记者很难想象她曾经凭一双小脚奔走在山沟村屯,与日军作斗争的场景。
    老人已九旬高龄,很多往事都成了记忆中的碎片,再加上老人一口山东方言,这加大了我们采访和记录的难度。幸好,老奶奶一旁的儿子为我们充当了“翻译”。
    小小的录音笔,记不完老人长长的抗日故事。随着采访的深入,原本模糊的抗战记忆渐渐清晰起来了,眼前这位抗战老人原本瘦弱的身躯也变得愈加高大……

    孔献美亲历的抗战往事

孔献美奶奶一边纳鞋底一边给我们讲述抗日故事

    鬼子们堵在门口,用机枪“突突”了满屋子的民兵
    俺是孔献美,90多岁了,很多过去的事情尽管都不能想起来了。可是一说到和日本鬼子有关的事情,俺却记得很清楚。鬼子很坏,一帮人统一穿着军服和皮鞋,拿着带刺刀的枪经常来扫荡。鬼子来扫荡就要抓抗日的人,就要抢老百姓的东西,杀人放火那是常干的事儿。俺很清楚地记得有天晚上,鬼子去一个离俺们那里很近地方扫荡,并在那里一次杀死了好多民兵。
    民兵的身份一般都是秘密的,民兵的活动也是秘密的。那天晚上,那些民兵在完成任务后就在那个地方睡觉。可是,这个消息被当地的一个汉奸知道了,就报告给城里的鬼子了。鬼子得知这个消息,就悄悄地出了城。等鬼子靠近了民兵睡觉地方的时候已经是半夜了,鬼子包围了民兵的住处,杀死了守在门口的哨兵,将机枪架在门口,对着惊醒的民兵们开始“突突”。鬼子的枪比民兵的好,再说有的民兵还没有枪。不一会儿功夫,所有的民兵都被那些凶恶的鬼子兵杀死了。这件事已经过去那么多年了,可是到今天一提那天晚上的事,俺还是忍不住掉泪。鬼子对中国的老百姓做的伤天害理的事情太多了。
    鬼子来扫荡,全村人跑光了,鬼子刺刀扎驴,俺的心也跟着颤
    日本鬼子的据点离俺们村只有15里地,是鬼子扫荡常来的地方。每次听到说鬼子要进村,全村人就一窝蜂地往外跑,如果被抓住,那可是连命都不保了。
    有一次鬼子扫荡,俺正赶驴拉磨。听见外面喊着:“鬼子要进村啦!”俺赶紧解开驴,牵着就往山沟里面钻。一路都听得见身后枪声一下一下地响,那是鬼子正在打逃跑的乡亲。俺拉着驴往山沟沟里跑着,一声枪声响,驴就突然倒地上了。俺当时还没反应过来,使劲想把驴翻起来,当看到驴身下一地的血,俺才明白,驴被打死了。俺吓得头都不敢回地躲进旁边的小山沟,眼看着追过来的鬼子用枪上的刺刀一下、一下地往驴身上扎,我心也跟着一下、一下地颤。那驴不光是俺们家唯一的牲口,也是家里的“顶梁柱”。在农村,种地、拉磨这些农活儿全靠牲口,比起人来,驴才是主要劳动力,死了驴,家里的日子就过不下去了。
    鬼子让村里人没了活路,不把鬼子赶出去,俺们就真的活不下去了
    鬼子抢走了村里的粮食,为了活下去,乡亲们吃过榆树皮、棉花籽、柞树叶、观音土。不知扒死了多少棵树,村子周围凡是能吃的全都被挖了出来,不管有毒没毒的都晒干碾碎和着糠面吃下去。由于吃棉花籽磨出来的面糊涂,全家人脸肿得涨起来、浑身发热高烧不止。村里有家兄弟十来个,却被生生饿死了一大半。
    村里人让小日本祸害得实在活不下去了,俺对小鬼子的怕也在这饥饿中变成了更多的恨。大伙儿如果再不团结到一起、拧成一股绳,就真的没有活头了。俺心想:就算不能跟男人一样去打鬼子,也不能让鬼子们好过。俺偷偷加入了地下党,成了村里妇救会的主任。就这样,俺们这帮农村妇女也走上了抗日的道路。
    为了支援抗战,女人们也拼了命;能少吃一口是一口,能多做一双鞋是一双
    地下党的活动都是秘密进行的,因为离鬼子实在太近,俺们的行动需要特别地注重保密。有任务下来时,俺们都是两三个人偷偷一碰头,然后再分开联系其他人,看起来就像平常的女人串门子一样。集军粮、做军鞋、照顾伤员,这些是俺们的主要任务。给抗日的战士攒军粮是最难的。鬼子扫荡也是想抢粮食,俺们只能想各种办法把吃的藏起来,再偷偷地运给八路军。为了能多省点粮食,俺们自己挖野菜、吃树皮,能省一口是一口,尽量把好吃能带的都留给八路军。赶制军鞋时,一天更是睡不上个囫囵觉,能少睡一会就少睡一会,能多做一双鞋是一双。照顾伤兵最费心思,不光是要照顾好他们的身体,还要小心不让外人知道家里多个人。伤兵需要营养,家里没啥吃的,就把家里的母鸡杀了炖汤,把别人家攒下的鸡蛋全都收过来,一口口地喂进伤兵的嘴里。最艰苦的是鬼子来扫荡的时候,俺们将伤员藏在山洞里,想找口吃的又怕山外面的鬼子发现。电视剧《红嫂》里面有喂伤兵喝奶的情节很多人都不信,但那是真实的。俺们躲在山洞里连口吃的都没有,更别说给伤兵找点有营养的补品,那几口奶就是伤兵的一条命啊。这样的“红嫂”并不只有一个,很多妇女都曾这样做过。
    解放后,俺们两口子才知道对方都是共产党员
    一直到解放了,俺和丈夫才知道俺们彼此都是共产党员。那时候局势太紧张了,如果暴露了,不光自己的命难保,更会连累到别人。俺当时干得可是要命的活儿,就连对着丈夫都得装样,真是一个字都不敢多说。
    每次鬼子进村时,俺都怕得要命。可那种时候总是不知道丈夫跑哪去了,俺只能匆忙地跟着村里的乡亲转移,完全指望不上他。对这样的丈夫,俺也是又气又恨的,他从不讲自己每次鬼子扫荡时都是干什么去了。俺还发现他有枪!俺猜他可能也是在打鬼子。但就这样,俺也没敢告诉他俺是地下党。
    后来解放了,党员的身份可以公开,俺这才知道,丈夫就是敌后武工队的爆炸队长。在每次鬼子扫荡、俺组织乡亲们匆忙转移时,他也正带领民兵挖坑埋土地雷,准备埋伏打鬼子呢。

    俺爹当过武工队队长
    武工队干的是打鬼子的活儿

王立贵讲述父亲的故事

    俺叫王立贵,是孔献美的大儿子,于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出生,今年已经70岁了。
    俺出生那年日本鬼子已经投降,等俺稍稍懂事后得知俺爹王永清是带头打过鬼子的“大人物”,这让俺引以为豪。他是武工队长、爆破队队长,参加过多次对日本鬼子的战斗。俺娘说当年她经常会看到俺爹把几个人叫到一起简单“嘀咕”几句后就一起离开了。去干什么?连俺娘也不知道。他们有时候需要去城里打探消息,有时候去埋地雷,有时候去干扰敌人通讯和敌军作战计划,破坏日军军事设施……总之,一遇到鬼子扫荡,俺爹不是带领武工队员冲到前线参加战斗,就是去掩护群众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去。武工队抗日自然会招致“鬼子”的嫉恨,做梦都想抓住一名武工队员。俺爹有一次去集市上买东西就被汉奸给认出来了,带着鬼子来抓人。俺爹见状就飞似地跑了,鬼子疯狂地在后面追。俺爹由于着急栽进了路边的一人多深的深沟里摔断了胳膊。俺爹忍着疼痛继续奔跑,在一个转弯处趁鬼子不注意纵身跃出了深沟,在鬼子眼皮底下消失了。

    幸福的晚年生活

被70岁儿媳伺候,93岁婆婆心里乐开了花儿


全家人陪着老人散步


全家人去遛

    过去村里没有一片瓦,全是茅草房
    现在村里没有一根草,全是大瓦房
    年轻时挨饿让孔献美学会了惜福。不需要什么山珍海味,煎饼卷葱、白面馒头,足以让奶奶眼前一亮、胃口大开。
    日子越过越好,孔奶奶也开始不再经常提起苦难日子。2009年,山东老家的一个电话,让她又回想起当年的抗战生活。原来这电话里说:革命老区的政府对参与抗日战争的老党员每年有6000元补助。这电话就是山东老家的村委会特意打电话邀请她回老家去看看。
    孔奶奶带着对家乡的回忆和满满的期待,在儿子的陪伴下回到山东老家。站在村口,还未进村的孔奶奶往村里张望,发现村子变得不出来了:过去是没有一片瓦,全是茅草房;现在是没有一根草,全变大瓦房。
    孔奶奶说:“当年忍饥挨饿还要躲着小鬼子的时候,俺从来没想过能过上现在的好日子。当年过得苦啊,为口吃得就敢跟鬼子拼命,可要没把小日本赶出中国,现在咱们也别想过好日子,跟随时要命的过去比,咱们农民现在的日子太幸福了。”
    “吃啥有啥”日子很舒服
    儿子把洗漱池都改低,水龙头安的是成对的
    晚年的孔献美在后辈人的精心照料下生活得非常幸福。说起现在的幸福生活,孔奶奶高兴地告诉记者:“现在的生活曾经想也不敢想,想吃啥有啥,俺很知足了。俺能过上今天的生活离不开国家的富强,也离不开家里人对俺的照顾。俺的儿子、儿媳、孙子对俺都很孝顺。”说话的间隙,孔奶奶用手指着面前装满煎饼和各种糕点的筐子说:“这都是儿子、儿媳给准备的,常年没有间断。”
    孔献美儿子、儿媳的孝顺并不仅仅是体现在满足了老人的物质需求,更多地是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中。记者在老人家里看见厨房里和卫生间里的水龙头都是成双的,并且水盆的位置都比其他人家的低很多。经询问,老人的儿媳妇梁春华给出了答案:“两个水龙头一个是热水,一个是凉水,老人岁数大了用温水好;水盆的高度比其他人家低是因为怕老人够不着而故意设置的。”据梁春华介绍,孔献美的儿子王立贵还把原先的一个小卧室给拆除,专门为方便老人洗澡量身制作了一个洗澡间,这占用了房间的很大一部分空间,让本来不大的房间多少有点拥挤的感觉。老人喜欢去广场遛弯、听歌。为了老人这个喜好,儿子王立贵特意买了一辆电动三轮车。只要天气允许王立贵就会每天吃过晚饭骑着车带母亲去广场。现在,孔献美已经把辽源大大小小的广场走了个遍。儿子王立贵不仅坚持每天带母亲去广场,而且还坚持每天给母亲泡脚,每天早上准时给母亲热一杯牛奶。据儿媳妇梁春华说:“现在老人都已经习惯每天泡脚,没有泡脚她就不睡觉。”
    当采访临近尾声,记者夸赞老人后辈人孝顺时,儿子王立贵动情地说:“孝顺老人是俺们的传统美德,对老人不孝顺就是儿女的失职。俺的母亲为了这个家和儿女吃了多少苦,甚至差点把命搭上,没有母亲,说不定俺早就没命了。俺对母亲照顾得再好也报答不了母亲啊!俺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母亲身体硬朗,家里的孩子能够把孝道一代代传承下去。”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李及肃 李  锋 刘红娇 采写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胡希伟 摄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