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交通模式”正逐步退出辽源

整治前


电动三轮车、自行车、助力车强占机动车道现象严重。


机动车、助力车、自行车、行人,互不相让,混乱通行。


整治后


人民大街上,非机动车强行驶入机动车道现象减少,车辆有序通行。


十字路口,机动车、助力车、自行车、行人抢行现象减少。 本报记者 刘鹰 摄

    本报讯(郭东 记者 于芯)规范公共停车位、引导行人按交通信号过马路、扩大严管道路交通管理力度……自8月11日市公安局开展集中整治道路交通秩序行动以来,多警种上路执勤形成的复合式监管模式正逐渐改变着市民出行的行为观念,“中国式交通模式”正逐步被文明、和谐、有序的交通秩序所取代。
    近年来,随着辽源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有车”成为许多人不可或缺的幸福指标。记者在市交巡警支队车辆科了解到,截至2015年8月,在辽源注册的机动车辆有24.5万辆。就目前统计数据看,平均每天都有50辆以上的机动车需要办理挂牌上路手续,其中90%都是私家车。
    随着车辆的增多,乱停车、不按道路交通标线行驶、随意通行等不文明现象,如同传染性极强的病毒在人与人之间迅速交叉感染,最终滋生了不守规矩的“中国式停车”及“中国式过马路”,被人们戏称为“中国式交通模式”。与行人过路凑够一帮人就走而无视交通信号一样,驾驶员们照葫芦画瓢将其升级为看哪儿停车多就停在那儿,哪儿停车方便就停那儿,完全不考虑别人或是无视马路边禁止停车标志,更是将人行专属道路——人行道,默认为己有,强占停车。随着各种不文明行为被人们视为平常,进一步升级恶化的“中国式交通模式”给道路交通埋下各种安全隐患。
    面对种种道路交通恶习,市公安局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市区5条街路、4个市场和3个乱点的交通环境整治行动,通过“劝导为主,罚款为辅”的方式,在全市街路开展流动宣传、定点管理等多种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形式,最大化地提高宣传作用,为“人人都是交通安全的参与者,人人都是文明出行宣传员”营造出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