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我们该如何养老?
“老人拿着手机去店里维修,工作人员告诉他手机并没有坏。老人突然哭着问:那为什么我的孩子们不给我打电话?”这段让人听了心酸的话,在感动了无数网友的同时也让我们深思:我们对自己的父母是否尽了该尽的孝心?当我们自己老了以后是否也会那样孤独?我们该如何养老?当今社会的养老模式有哪些?社会对老年人是否也像对孩子那样重视?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相关部门、养老机构、老年人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围绕老年人如何养老问题展开讨论。
明天,我们该如何养老?
我市正在加快养老服务业建设步伐
据市民政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的普遍现象,我市也不例外。目前,辽源市区总人口 47.22万人,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9.6万人,占总人口的20.3%,人口老龄化现象也比较严重。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2015年开始,我市以“确保托底性养老、扩大普惠性养老、推动产业化养老”为主要方向,以综合改革为抓手,大大加快了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步伐。
目前,我市初步建立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三维”养老服务体系。全市共有各类养老机构102家,床位5193张,收住老人3090人。其中,公办养老机构7家,床位1670张,收住老人828人;注册登记的民办养老机构共有13家,床位1633张,收住老人907人。我市每千名老人占有正规养老床位已达34张,超出了我省“十二五”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的目标。不仅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实现了全覆盖,而且农村养老服务大院儿也有46个,覆盖率达到82%。
在养老服务工作中,我市在省各项补贴基础上还制定了养老机构运营补贴制度。根据养老机构收住老人数发放运营补贴,补贴标准为每人每年500元。仅2014年我市就发放省级各项补贴527.4万元;市级养老服务机构运营补贴62.6万元;高龄津贴126.28万元。2014年,我市用于支持发展养老服务业的福利彩票公益金已超过50%。
2014年以来,我市就新增养老床位1428张,其中,公办养老机构增加床位592张,民办养老机构增加床位836张。2015年,我市还将实施3个公办养老机构、10个民办养老机构项目的建设工程。项目全部建成后,还将新增公办养老机构床位652张(包括202张医养融合型床位),民办养老机构床位1596张。
2015年,我市还将完成10个农村养老服务大院的建设,农村养老服务网点也将实现全覆盖。城乡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农村幸福院的建成,增加了我市养老服务网点,增强了社区养老服务能力。为家庭里白天暂时没人或者无力照护的自理老年人提供照护服务。
在整体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基础上,我市还重点围绕公建民营、健康养老、智慧养老等内容进行改革试点。完善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运营机制、扶持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发展、创新居家养老服务发展模式。2014年,西安区社会福利服务中心被省民政厅确定为养老机构公建民营省级试点,龙山区祥瑞养老院依托老年康复医院,率先在省内打造“医养融合”民办养老机构试点,为我市建设医养融合型养老机构提供了成功样板。
2013年至2014年,我市连续两年开展免费养老护理员培训班,采取委托培训、远程教育、岗前培训、在岗轮训等方式提升养老服务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两年来,共计培训养老护理员251名,其中,111人取得了国家养老护理员初级证书,101人取得了养老护理员岗位培训结业证书,还有30人参加了国家养老护理员初级技能鉴定考试。目前,我市公办和注册登记的民办养老机构护理员持证上岗率达到了50%。
“养老服务”这条路,再难也要走
现年55岁的赵易群是我市某民办老年公寓的老板,也是公寓内100多位老爸、老妈的“女儿”。近日,记者参观走访了该老年公寓并采访了这位外表大大咧咧、做事却粗中有细的女老板。
记者赶到该老年公寓时已近晌午,赵易群正在向一对中年夫妇介绍着公寓的环境条件以及服务收费等情况。送走了中年夫妇,她告诉记者,这对中年夫妇来时她刚去“吉视传媒”交电视费回来,他们是过来为家里老人看公寓环境的。当记者向赵易群说明来访是为了做这期专刊想进一步了解我市的民办老年公寓现状时,她的眼圈儿红了……
赵易群说:“创办这个老年公寓,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一个愿望。这个愿望源于十几年前母亲去世后,父亲不愿和我们子女一起住却没人照顾。当时我每天奔波于父亲家、自己家和雇保姆的路上,在找了多个保姆都不合父亲的心意,又看着可怜的父亲没人照顾时,我就暗下决心,等我有钱了一定开一个能让老人们安享晚年的老年公寓。说实话,在我50岁之前很少有什么事情能让我上火和发愁。那时丈夫经营一家效益不错的袜厂,大女儿在南方结了婚,小女儿乖巧可爱。从2010年,当时50岁的我办了这个老年公寓,我才明白了什么是愁、什么是奔波、什么是责任。”
有愿望就得努力实现,要做事就得认真去做。赵易群说:“我将丈夫的袜厂厂房变成了公寓楼,从前经营袜厂攒下的钱也被我全部投进了老年公寓的装修改建工程中,但到头来却是杯水车薪。由于银行一般不给老年公寓贷款,所以我只有硬着头皮向身边朋友借,10万、20万、30万、50万……加一起共借了几百万。这一晃5年过去了,百万元的外债没还清,目前还面临着公寓楼内外的翻修以及进一步设施配备等诸多要花钱的问题。有段时间,我也曾一度想要放弃。可转念一想,人活着不就得活得有意义吗?再说,目前从全国到咱辽源都呈人口老龄化趋势,我们的父辈普遍子女众多有的还不愿意和子女住或是子女没时间照顾,而我们‘60后’马上也要步入老年人的行列,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想想这个问题既不遥远又很实际。想到这5年里,我曾有过100多个‘老爹’‘老妈’,每当听到他们亲切又有些依赖地喊我‘闺女’‘丫头’的时候,我的所有压力瞬间就变成了动力,再苦、再难我也要扛着,不为赚钱,不给谁看,只为了曾经心里暗许的愿望和现在这100多个‘老爹’‘老妈’,再累也坚持。”
“农村老人”养老模式的尴尬
传统的“养儿防老”正在逐步瓦解。由于城乡差距和大批青年外出打工,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更加复杂。时下的农村更像“老人村”了,十室九空。留守一族大多是老人。他们有儿女,却享受不到儿孙在膝的欢乐,甚至连生活来源也成问题。而在国家养老方面,其待遇还不如五保户或者“失独老人”,结果便处于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之间的夹心层,看似谁都在管,结果却谁都没有管好。今年82岁的孙殿荣老人就是因为子女都没有时间照顾她而不得已来到我市某民办老年公寓的。
记者采访孙殿荣老人时,她才来到该老年公寓3天。当记者问她为什么来老年公寓和当时的想法时,老人哭的就像个孩子。大约两分钟后,老人平静了一下情绪说:“俺家在东辽县金州乡福善村。我一共有5个儿女,现在也已经有了重孙子。虽然老伴儿走的早,但前些年我的身体比较好,所以一直自己过。这几年年纪越来越大,身子骨也越来越不争气了。儿女们不放心我一个人住,但又各有各的忙。无奈之际,全家几次开家庭会议举手表决,最终他们决定给我送这个老年公寓了。说心里话,来这儿我并不是十分乐意,因为在多数农村人的思想里,还是比较认同在家养老。俗话说,养儿防老,可要是这老了老了,就给送敬老院了,这是什么事儿啊!乡里乡亲的准会‘戳脊梁骨’的。再一个,我这么大岁数人了,想儿子、想孙子、重孙子的时候都不能第一时间看见,想想真是太悲哀了。”
大城市的养老政策值得参考
今年45岁的孙鹏程是土生土长辽源人,毕业于北京某名牌大学,现在是北京某大型集团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电话采访中,孙鹏程对于我们辽源现有的养老模式和政策给予了肯定,同时他还建议我市今后养老服务业的政策体系等可以适当借鉴大城市的一些做法。
孙鹏程说:“我虽然离开家乡有20多年了,但无论到什么时候我这个游子都忘不了家乡对我的养育和培养。虽然我自己的父母现在都在北京和我一起生活,但无论什么时候他们也都是咱们辽源的老人。所以,我想咱们辽源家乡的养老政策体系能在现有的基础上更加完善。在养老模式上,我个人和大多数传统的中国人一样,比较赞同家庭养老。但就我国目前的老龄化趋势,和421的家庭情况,有些家庭已经不具备家庭养老的条件了。所以,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这个趋势,是我们中国人今后不得不接受的一个现实。”目前,北京执行的“9064”养老政策体系也非常值得借鉴。既90%居家养老,6%社区养老,4%机构养老。这个体系有9项配套政策。分别是“万民孝星评比”“建设覆盖城乡社区的老年餐桌”“居家养老助残服务券、百岁以上老人医疗补助”“建立城乡社区的托老助残室”“招聘居家养老助残员”“配备养老助残无障碍设施”“开展养老助残精神文化服务”“家政无障碍改造”“为老年人配备‘小帮手’电子服务器”(80岁以上老人免费配备)。北京市的“9064”养老政策体系也是基于中国传统社会观念,比如四世同堂、养儿防老,以往子女多的老年人去住养老院有面子问题在,“50后”的老人多是独生子女,“421家庭”则面临不得不住养老院的形势。
北京市的机构养老已历经了五六十年的建设,已经比较成型。现在着重发展居家养老与社区养老照料中心。但我们辽源养老事业的发展,还是应该多借鉴大城市的一些成熟做法。首先应紧跟政府的规划布局,吃透政策走向,然后才能把准脉、合准拍。其次是加强交流,抱团取暖。多组织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工作人员以及养老机构从业人员走出去学习、考察。多请外地或高层次的相关专家到辽源为相关从业人员讲授相关知识。
市民讨论
当你老了,你会怎样养老?
“60后” 张险峰:
我有个朋友就经营了一家民办老年公寓,倾其所有、满怀热忱地想为我市的养老事业做点贡献。可说起来简单,做起来是真难啊!我希望有关部门能多关注、扶持这些民办养老机构,将来我们这代人才能有更好的养老选择。
“65后” 胡 杨:
养老院再好也没有自己家好,服务人员伺候得再好,也不如自己的儿女好。
“70后” 王 为:
现在自己好好保养自己,多加关注自己的健康,让自己到老年时也能健康一点,不拖累孩子。如果夫妻两人都健康就在家养老;如果行动上不太自立了,就去养老机构呗,有人照顾,有人说话,孩子有空常来看看就知足了。
“80后” 张莹莹:
自己养自己。
“80后” 孙 涛:
家庭养老以前一直占主流,但近些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的快节奏和工作的高压力,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已经有些不适应社会了。所以,我还是比较能接受社会养老的新模式。不仅可以集中优良资源,为老人提供更好的服务,而且创办主体也是多元化的,政府可以办,社会机构和个人也可以办。不过,就目前我市的实际情况看,这方面还需要加大投入力度,积极监管。
“85后” 杨 琪:
老了也不能给孩子添负担。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国家的投入与支持。
“85后” 王丽丽:
到我们老了的时候,是不是还得天天上班啊?希望不要延迟退休太久呀!
“90后” 李珊珊:
到那时,我想带着退休金去农村养老,天天吃自己种的没有化肥农药的大苞米,到农村去“任性养老”。
专家提醒
如何选择养老院?
目前,我国的养老院不外乎于两种性质的养老院:一类是通常我们听到的敬老院或者社会福利中心都属于政府、集体兴办的养老机构;而老年公寓、托养院、颐养院等一般属于民营或私人投资兴办的养老机构。对于形形色色的养老院,子女或老人自己又该如何选择合适的养老院呢?
一、从服务方面去选择
医疗保健、护理服务、膳食服务、生活照料服务、心理和社会交往服务等。
二、从硬件设施方面去选择
规模大小、规章制度、居住设施、休闲娱乐、健身活动设施等。
三、从支付费用方面去选择
进入养老院所需交纳的费用,一般包括:住房费、护理费、伙食费、取暖费、医疗费体检、安置费等,部分养老院需要交纳一定金额的押金。
四、从机构经营历史方面去考虑
包括2年内无违规、违纪、违法事件。无食物中毒、非正常死亡、走失、疾病传染、护理事故、损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等重大责任事故。出现上述事件或事故,都说明该院存在严重缺陷,不适合老人入住,所以在选择上要了解养老院的以往经营情况。
评论
完善养老服务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我们都有风华正茂的年华,我们也都会有老去的那一天。如何让老年人有一个健康舒适的晚年是全社会关注的问题。也许有人认为“我现在还很年轻,不需要考虑这个问题。”就算你现在很年轻,但你也要为你的父母考虑这个问题,而且几十年后你也终会有老的那一天。人老了就需要陪伴、照顾甚至是伺候。所以,老年服务事业,是和我们每个人都有关的事情。
目前,我国的养老模式有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在中国人传统思想观念的作用下家庭养老虽然还在占主流,但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却早已经悄然兴起。根据每个家庭不同的实际情况,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也是越来越被人所接受的。虽然国家以及我们的地方政府也一直在加大扶持力度,出台各项养老事业的优惠政策。但想进一步解决养老事业的种种困难,还需要社会各界和我们每个公民的共同努力。
养老机构的市场化,解决养老床位之难,理应通过激发社会活力。比如,明确划分公办养老机构和民办养老机构的职能并且让民办养老机构成为发展主体。公办养老机构可优先保障乡镇、失能、失智、失独、高龄及低收入困难老人等养老需求;而民办民营养老机构既可以提供高端的养老服务,也可以提供中低端的养老服务。小型化、专业化、社区化是未来养老机构提高市场竞争力、提供多元化服务的必然选择。而民办养老机构则更加需要在土地供给、信贷支持、建设运营补贴、人员培训、风险分担等方面获得社会各界的有效支持。
目前,我国的养老产业非常炙热,虽然已经出台了很多相关政策,各方面参与很积极,还不算是“无序”发展,但行业发展仍处在探讨起步阶段。不仅需要政府政策的继续完善,消费观念的不断提升,媒体加强宣传,更需要加强养老机构的合理营销。需要已经在经营或是准备经营养老机构的个人专注“执著”于这个行业。要认清养老这个带有公益性质的“微利”行业其实也是慈善事业的一种表现。这个行业挣不到大钱,甚至还可能有赔钱的风险。但是这个行业可以让从业者赚到人心和温暖和感情。从现在起,就让我们进一步关注老年人,支持老年事业吧。为了我们的父母,也为了我们自己老了的那一天。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王 超 采写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