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别消费 大家的善良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这一句歌词,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是啊!人人都抱着向善的心去对待彼此,那么,我们这个社会将非常美好。在我们身边,善良的人还是占绝大多数,这些善良的人经常会向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温暖的援助之手。失学的孩子、孤独无助的老人、残疾的行乞者、身患重病的人……都是那些善良人的帮助对象。心怀善意又执著于善行的人很多,这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但是,在我们身边竟然有这样一部分人,他们为了一己私利,挖空心思伪装自己、宣传自己、炒作自己,装出一副可怜兮兮的样子,骗取那些心怀善意的好心人的同情和帮助。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一个人或一个地方如果真的需要帮助而又得到了帮助,那是正常的事情。但是,一个人或一个地方如果总是想利用大家的善良,骗取大家的帮助的话,那就太不应该了。今天,本报特策划此专刊,和大家一起探讨“骗善”现象,呼吁那些心怀骗取同情心的人,不要无故消费大家的善良,并提醒广大善良的人们理性行善,以免上当受骗。
以慈善的名义搞推销
“慈善”和“推销”本是两个相差十万八千里的事情,可是有些“脑子好使”的人却能把这两种事情完美地结合到一起,打着“慈善”的旗号搞“推销”,让自己“名利双收”。这样的事情很多人都曾遇到过,但是,当同一个人再次遇到这样的事情时,还依然会再一次“慈善”一把。
谈起这样的事情,我市市民李铭向记者说了他的亲身经历。去年7月,李铭和妻子到南方一个城市去旅游。到了该城市的第二天早上,李铭和妻子吃完早餐准备去景区,路上被五六个年轻人给拦住了。这几个年轻人有男有女,大约都20岁左右的样子,说话很客气。“先生、美女,你们好!我们是在读的高校大学生,为了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我们几个决定在这里卖矿泉水,你们每买一瓶矿泉水就是在做好事,就是在帮助那些需要的人。你们一看就是好人,一定会帮助我们,帮助那些有困难的人。”李铭心想:自己正好也要去景区,这样热的天估计得需要买好几瓶水,在哪里买水都一样,况且在这里买水还是在做好事。李铭就答应了这些年轻人的要求,买了5瓶水。当李铭拿出5元钱准备付钱的时候,一位卖水的人说:“先生这水在超市是一元一瓶,咱们这是在做慈善就得是两元一瓶。”李铭当时虽然有些不情愿,但是碍于面子他只得把钱付了。就这么几个年轻人在广场或是路边随意摆个小摊,随便拦住几个路人,随口以“慈善”的名义卖水,却让很多人不好意思拒绝而花高价买水。离开后,李铭心里却总有种受骗的感觉。当走到路口拐弯处,李铭回头一看很多人都和自己一样以做“慈善”的心态买了好几瓶“高价水”。看到这样的现象,李铭心里这样安慰自己:希望这些年轻人是真心的做慈善,要是真心做慈善,自己再多花点儿钱也值得。
当旅游回来后,李铭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和朋友们聊起了这个小经历。朋友告诉李铭,这样的事情自己也曾遇见过。这样以“慈善”的名义卖东西的行为值得推敲。李铭的朋友说:“就几个年轻人,一没有相关证明,二没正式身份,只凭空口说,这怎么能够可信。现在很多人利用人们内心的善意来为自己牟利,以后咱们碰见这样的事情可得多长个心眼儿。”
“职业乞丐”透支民众爱心
衣衫褴褛、身体残疾、居无定所四处漂泊,这是我们对那些行乞者的印象。很多善良的人们正是看到那些行乞者的这样形象,便心生怜悯会多少给他们钱物。很多人反映,现在只要是一上街就能看见很多乞丐,这些乞丐有的抱着个熟睡的孩子坐在路边,有的跪在一张写满自己种种不幸遭遇的纸面前,有的拖着残疾的身体向路人伸手要钱,有的躺在滚动的小车上在人群中慢慢地挪动。这些人单从表面看着实可怜,但是当有人去给钱时还可得到同伴的善意提醒:“他们可能是骗子”。
有网友曾经爆料:他跟踪了一位残疾乞丐一个多小时,结果让他大吃一惊。原先瘫痪的乞丐,数着讨来的钱,起身行走,拦了辆公交车回家了。无独有偶,近日,一位老人蹲在邮局大厅内清点大堆零钞的照片被发到网上,引发众多网友关注。有人证实,这名老者常年在西客站附近乞讨,而他也总是提着大袋的零钞,不定期到邮局点钞汇款。这样的事例现在已经屡见不鲜了,随时随地发生在我们身边。原来有的乞讨者并不穷,这惊呆了小伙伴们!“乞讨”成了一些人的“职业”,实在叫人五味杂陈。
人心向善,因为有一颗柔软与同情的心。很多善良的人行善的目的是为了帮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但是,当一些人靠把自己扮成乞丐而骗取同情和钱财致富的事情发生时,不但伤了行善者的心,而且透支了整个社会的爱心。可是,随着一些专业乞丐的曝光,现在很多善良的人再看见那样的行乞者时给完钱后心里会犯嘀咕:“给吧?怕是假扮的;不给吧,心里过意不去。算了,反正也给不了多少钱,就当自己丢了。”还有的以往行善的人现在遇到行乞者都选择避而远之的做法让本来就真正需要帮助的人错失了得到帮助的机会。
当然,乞丐群体中有些是真困难、老无所依的人,但如今乞讨行业里骗子越来越多也是个不争的事实。职业乞丐多了,职业乞丐富了,则说明了我们社会中善良的人多。但是,这也说明了我们很多好心人的善良被某些人给利用了,给过度消费了。行乞不是罪过,但欺骗别人的爱心和钱财却是犯罪,所以我们应该把假乞丐和真乞丐分开来处理。
网上的“求助”真假知多少?
网络的发达,让各种信息传播的更加方便。打开微信朋友圈或是QQ空间,一些诸如“孩子重病急需大量金钱医治”“老人或是小孩走失,急需帮助”“某某准考证丢失”等,“求助”的帖子会被经常看到。诚心而论,这些帖子所传达的信息如果全是真的,那么发帖人利用这样一个高效的网络平台来获得更大的帮助是理所应当的。同时,好心人如果能够转发真实的求助信息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在帮助求助人,是在助人为乐。
虽然,网络上这样的信息不能说全是假的,但确实不一定都是真的。据某媒体报道:一漂亮女子在网上发布信息,谎称身世可怜,请网民给予资助。一些不明真相、怀有同情心的人与该女子联系,并纷纷给其汇款。案发后,公安部门展开缜密侦查,端掉了这个以家庭为单位的5人通讯网络诈骗团伙,并确认该团伙涉案金额最少30余万元。近期,笔者在QQ群里,看到不少网友传播一个“招领启事”:某女士在某中学附近捡到一个叫某某的高考准考证,望某某看到后与某女士联系,并附有详细联系电话,请大家帮忙转起来,高考临近希望他能顺利参加高考。此类信息,QQ群和贴吧隔三差五就出现,还真有人上当帮着传播。其骗术为:骗子抓住人们心软向善这个规律,在即将高考这个敏感时期,选择考生丢失准考证这个容易让人同情的事,以诱人上当去打那个骗人的电话,从中牟利。最近,一个类似的网上求助帖和天津爆炸有关。天津滨海新区发生爆炸后,有人在微博上谎称父亲在爆炸中不幸去世,并开启了微博转账汇款功能。该条不足500字的微博阅读量已经突破了数百万。另据网友截图,已有数千人为其付费“打赏”,并留言“愿你能坚强活下去”,不少网友信以为真,不但豪言安慰,还按照账号向发帖人随即捐款。也有细心的网友对该博主所说提出疑惑。有网友翻看该博主此前的微博,发现其在去年用过一位已去世白血病患者的照片做头像。当有网友对微博所述真实性提出质疑时,该博主便将质疑评论删除并将账号注销。
网络时代,是信息的时代,也是被垃圾信息骚扰的时代。在网络上诸如此类的以“求助”装可怜骗取公众同情心和财物是事例不但屡见不鲜,而且每当这样的事情出现时依然有很多人上当受骗,这值得每一个人思考。
网络炒作炒煳了多少善良?
网络的发达为全民提供了一个自由发声的平台,这是社会的进步,这是一件足以令人振奋和鼓舞的事情。在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互动传播格局下,每一位网民都是传播者,有着强烈的表达欲望,拥有前所未有的传播能力,可以通过互联网自主地对全国,甚至全球进行传播。当人们在为网络的发达而让生活日益便捷而高兴的时候,一些“聪明”人已经在利用网络在炒作了。尤其近年,网络炒作现象日益突出,有愈演愈烈之势。很多以前名不见经传的人利用网络的炒作而“名满天下”。炒作者为了达到炒作的目的必然事先经过详细周密的策划,其中拿人们的爱心和善良当做炒作手段的炒作层出不穷。
这些“爱心”炒作事件的策划者,为一己私利策划假善举,为博取眼球传播假新闻。他们对于世道人心的每一次消费,使社会信任和善良就再一次走向崩溃,是对公众从善之心的亵渎。大家也许还记得这样一则新闻:一名小女孩为晕倒的清洁工撑伞。这则新闻播发后,小女孩的遮阳行为感动了广大网友,人们纷纷称赞小女孩行为中传递出的善与美。然而,事后得知,昏倒在地的环卫工和撑伞女童的相遇,并非人间真情,而只是一场“有偿演出”。“中暑晕倒”的清洁工汤大姐承认,她是被几个年轻人请去“拍广告”,事后还给了她1000元封口费。而小女孩和她的“母亲”则都是花钱请来的“临时演员”。然而,转天得知这是一起炒作事件的公众的感情瞬间发生了逆转。无独有偶,近年来类似的炒作事件屡见不鲜:90后女孩当街给白发乞丐喂饭;上海一位孕妇当街晕倒众人施救;为给孩子筹钱治病妈妈跪行……纵观这些看起来很美的爱心炒作事件,每次都能轰动一时,但每次也都很快被人揭穿。这样的假新闻从策划到播发后在网络上的发酵整个过程中,消费着公众对社会的基本信任。对于这些爱心善举,公众前一秒还被感动得正能量满满,可马上被揭露的真相却让刚出炉的感动瞬间冻结,尴尬得无处安放。
拿人们的爱心和社会公众的善良来炒作实属不该,它除了给一些“心怀不良”者带来名利外,对社会却不能带来任何益处,甚至是对社会公众的善良的恶性透支。
网说
“善良被消费”网友怎么看?
网友“心有所属”:
防不胜防,防着人心,防着防着,反而被人心欺骗,被最本真的人心,慢慢消费了我们的“善良”,可能有一天,过度了,就再也消费不起了,像不可再生资源一样永远从这个世界消失!
网友“一纸乱言”:
欺骗良善、消费良知,比如那些靠伪装、扮可怜的街头行乞,本质上就是街头行骗,违背民法原则、违背公序良俗。如果这些现象的背后还有胁迫与残害,更会触犯刑律,构成犯罪,必须受到严惩。
网友“倦鸟归来”:
扶危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华民族从来就是一个不缺少爱心的民族。善良的人们在做出善行之前还应当理性一点,但这并不是让人们去戴着有色眼镜去看人、去看事情,去怀疑任何人或事。
网友“半盏流年”:
有一小部分的人为了自己得到好处想办法欺骗人们善心的人行为固然令人心寒、令人气愤,但是这并不仅不能说明大多数人会抱着不良意图去这样做,更不能说明那些善良的人们因为这一小部分人的不怀好意而放弃行善的行动。
评论
社会善良屡遭“碰瓷”该咋办?
在浮躁的当下,人人为己、金钱至上,善良是最为稀缺的资源。但我们应该承认,人心向善仍然是最主流的意识,是人之本性,天下还是好人多。但是,当那些好心人在怀着一颗热心做善事的时候,却在经历着一个个被精心策划的骗局,善良屡遭一些无德之人的“碰瓷”。
我们生活在一个前所未有的“陌生人”时代,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已成为时代“标志”。在这样一个道德滑坡的时代,人情冷漠的土壤得以滋生,爱心和信任异常敏感;在这样一个善心进难易退的时代,爱心和信任异常脆弱,经不起折腾,更容不下欺骗。可是,偏偏有一些人为了自己的私利,屡屡“碰瓷”社会善良,消费甚至恶性透支人们的善良。社会的善良是一条河流,那么一次次的“碰瓷”社会善良的事件将会慢慢将其冰封。久而久之,面对不幸的遭遇、面对让人惊诧的行为,作为旁观者的我们,会更多地选择了置身事外,或搭上几声长吁短叹,或把它当成一个谈资。不是因为我们渐渐冷淡,是因为善良的人没有将其查清楚的精力和时间,也不想再无端受骗。
社会需要好人,需要每一个人的善良。当善良屡屡遭遇“碰瓷”,屡遭亵渎和挑衅,献爱心都要变得小心翼翼,如此以往,社会信任和善良的大厦面临崩塌的时刻该咋办?面对这样的问题,笔者认为若要让社会善良被人恶性消费的现象减少或是绝迹,需要相关部门、社会公众每一个人的努力。敢于“碰瓷”社会善良者之所以如此肆无忌惮,完全是因为败露之后付出的成本极低,一个道歉,甚至仅一个狡辩,就可以敷衍塞责,溜之大吉。因此,为了防止社会善良被无故消费,相关部门应当拿起法律的武器,严格执法,对有此行为者严惩不贷,严厉打击,让怀有不轨之心者有所忌惮。除此之外,作为社会公众,应当多点理性,多点思考,尽力做到帮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而不可盲目跟风,浪费自己的善心。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李锋 采写
本版策划 咸凯慧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一个人或一个地方如果真的需要帮助而又得到了帮助,那是正常的事情。但是,一个人或一个地方如果总是想利用大家的善良,骗取大家的帮助的话,那就太不应该了。今天,本报特策划此专刊,和大家一起探讨“骗善”现象,呼吁那些心怀骗取同情心的人,不要无故消费大家的善良,并提醒广大善良的人们理性行善,以免上当受骗。
以慈善的名义搞推销
“慈善”和“推销”本是两个相差十万八千里的事情,可是有些“脑子好使”的人却能把这两种事情完美地结合到一起,打着“慈善”的旗号搞“推销”,让自己“名利双收”。这样的事情很多人都曾遇到过,但是,当同一个人再次遇到这样的事情时,还依然会再一次“慈善”一把。
谈起这样的事情,我市市民李铭向记者说了他的亲身经历。去年7月,李铭和妻子到南方一个城市去旅游。到了该城市的第二天早上,李铭和妻子吃完早餐准备去景区,路上被五六个年轻人给拦住了。这几个年轻人有男有女,大约都20岁左右的样子,说话很客气。“先生、美女,你们好!我们是在读的高校大学生,为了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我们几个决定在这里卖矿泉水,你们每买一瓶矿泉水就是在做好事,就是在帮助那些需要的人。你们一看就是好人,一定会帮助我们,帮助那些有困难的人。”李铭心想:自己正好也要去景区,这样热的天估计得需要买好几瓶水,在哪里买水都一样,况且在这里买水还是在做好事。李铭就答应了这些年轻人的要求,买了5瓶水。当李铭拿出5元钱准备付钱的时候,一位卖水的人说:“先生这水在超市是一元一瓶,咱们这是在做慈善就得是两元一瓶。”李铭当时虽然有些不情愿,但是碍于面子他只得把钱付了。就这么几个年轻人在广场或是路边随意摆个小摊,随便拦住几个路人,随口以“慈善”的名义卖水,却让很多人不好意思拒绝而花高价买水。离开后,李铭心里却总有种受骗的感觉。当走到路口拐弯处,李铭回头一看很多人都和自己一样以做“慈善”的心态买了好几瓶“高价水”。看到这样的现象,李铭心里这样安慰自己:希望这些年轻人是真心的做慈善,要是真心做慈善,自己再多花点儿钱也值得。
当旅游回来后,李铭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和朋友们聊起了这个小经历。朋友告诉李铭,这样的事情自己也曾遇见过。这样以“慈善”的名义卖东西的行为值得推敲。李铭的朋友说:“就几个年轻人,一没有相关证明,二没正式身份,只凭空口说,这怎么能够可信。现在很多人利用人们内心的善意来为自己牟利,以后咱们碰见这样的事情可得多长个心眼儿。”
“职业乞丐”透支民众爱心
衣衫褴褛、身体残疾、居无定所四处漂泊,这是我们对那些行乞者的印象。很多善良的人们正是看到那些行乞者的这样形象,便心生怜悯会多少给他们钱物。很多人反映,现在只要是一上街就能看见很多乞丐,这些乞丐有的抱着个熟睡的孩子坐在路边,有的跪在一张写满自己种种不幸遭遇的纸面前,有的拖着残疾的身体向路人伸手要钱,有的躺在滚动的小车上在人群中慢慢地挪动。这些人单从表面看着实可怜,但是当有人去给钱时还可得到同伴的善意提醒:“他们可能是骗子”。
有网友曾经爆料:他跟踪了一位残疾乞丐一个多小时,结果让他大吃一惊。原先瘫痪的乞丐,数着讨来的钱,起身行走,拦了辆公交车回家了。无独有偶,近日,一位老人蹲在邮局大厅内清点大堆零钞的照片被发到网上,引发众多网友关注。有人证实,这名老者常年在西客站附近乞讨,而他也总是提着大袋的零钞,不定期到邮局点钞汇款。这样的事例现在已经屡见不鲜了,随时随地发生在我们身边。原来有的乞讨者并不穷,这惊呆了小伙伴们!“乞讨”成了一些人的“职业”,实在叫人五味杂陈。
人心向善,因为有一颗柔软与同情的心。很多善良的人行善的目的是为了帮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但是,当一些人靠把自己扮成乞丐而骗取同情和钱财致富的事情发生时,不但伤了行善者的心,而且透支了整个社会的爱心。可是,随着一些专业乞丐的曝光,现在很多善良的人再看见那样的行乞者时给完钱后心里会犯嘀咕:“给吧?怕是假扮的;不给吧,心里过意不去。算了,反正也给不了多少钱,就当自己丢了。”还有的以往行善的人现在遇到行乞者都选择避而远之的做法让本来就真正需要帮助的人错失了得到帮助的机会。
当然,乞丐群体中有些是真困难、老无所依的人,但如今乞讨行业里骗子越来越多也是个不争的事实。职业乞丐多了,职业乞丐富了,则说明了我们社会中善良的人多。但是,这也说明了我们很多好心人的善良被某些人给利用了,给过度消费了。行乞不是罪过,但欺骗别人的爱心和钱财却是犯罪,所以我们应该把假乞丐和真乞丐分开来处理。
网上的“求助”真假知多少?
网络的发达,让各种信息传播的更加方便。打开微信朋友圈或是QQ空间,一些诸如“孩子重病急需大量金钱医治”“老人或是小孩走失,急需帮助”“某某准考证丢失”等,“求助”的帖子会被经常看到。诚心而论,这些帖子所传达的信息如果全是真的,那么发帖人利用这样一个高效的网络平台来获得更大的帮助是理所应当的。同时,好心人如果能够转发真实的求助信息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在帮助求助人,是在助人为乐。
虽然,网络上这样的信息不能说全是假的,但确实不一定都是真的。据某媒体报道:一漂亮女子在网上发布信息,谎称身世可怜,请网民给予资助。一些不明真相、怀有同情心的人与该女子联系,并纷纷给其汇款。案发后,公安部门展开缜密侦查,端掉了这个以家庭为单位的5人通讯网络诈骗团伙,并确认该团伙涉案金额最少30余万元。近期,笔者在QQ群里,看到不少网友传播一个“招领启事”:某女士在某中学附近捡到一个叫某某的高考准考证,望某某看到后与某女士联系,并附有详细联系电话,请大家帮忙转起来,高考临近希望他能顺利参加高考。此类信息,QQ群和贴吧隔三差五就出现,还真有人上当帮着传播。其骗术为:骗子抓住人们心软向善这个规律,在即将高考这个敏感时期,选择考生丢失准考证这个容易让人同情的事,以诱人上当去打那个骗人的电话,从中牟利。最近,一个类似的网上求助帖和天津爆炸有关。天津滨海新区发生爆炸后,有人在微博上谎称父亲在爆炸中不幸去世,并开启了微博转账汇款功能。该条不足500字的微博阅读量已经突破了数百万。另据网友截图,已有数千人为其付费“打赏”,并留言“愿你能坚强活下去”,不少网友信以为真,不但豪言安慰,还按照账号向发帖人随即捐款。也有细心的网友对该博主所说提出疑惑。有网友翻看该博主此前的微博,发现其在去年用过一位已去世白血病患者的照片做头像。当有网友对微博所述真实性提出质疑时,该博主便将质疑评论删除并将账号注销。
网络时代,是信息的时代,也是被垃圾信息骚扰的时代。在网络上诸如此类的以“求助”装可怜骗取公众同情心和财物是事例不但屡见不鲜,而且每当这样的事情出现时依然有很多人上当受骗,这值得每一个人思考。
网络炒作炒煳了多少善良?
网络的发达为全民提供了一个自由发声的平台,这是社会的进步,这是一件足以令人振奋和鼓舞的事情。在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互动传播格局下,每一位网民都是传播者,有着强烈的表达欲望,拥有前所未有的传播能力,可以通过互联网自主地对全国,甚至全球进行传播。当人们在为网络的发达而让生活日益便捷而高兴的时候,一些“聪明”人已经在利用网络在炒作了。尤其近年,网络炒作现象日益突出,有愈演愈烈之势。很多以前名不见经传的人利用网络的炒作而“名满天下”。炒作者为了达到炒作的目的必然事先经过详细周密的策划,其中拿人们的爱心和善良当做炒作手段的炒作层出不穷。
这些“爱心”炒作事件的策划者,为一己私利策划假善举,为博取眼球传播假新闻。他们对于世道人心的每一次消费,使社会信任和善良就再一次走向崩溃,是对公众从善之心的亵渎。大家也许还记得这样一则新闻:一名小女孩为晕倒的清洁工撑伞。这则新闻播发后,小女孩的遮阳行为感动了广大网友,人们纷纷称赞小女孩行为中传递出的善与美。然而,事后得知,昏倒在地的环卫工和撑伞女童的相遇,并非人间真情,而只是一场“有偿演出”。“中暑晕倒”的清洁工汤大姐承认,她是被几个年轻人请去“拍广告”,事后还给了她1000元封口费。而小女孩和她的“母亲”则都是花钱请来的“临时演员”。然而,转天得知这是一起炒作事件的公众的感情瞬间发生了逆转。无独有偶,近年来类似的炒作事件屡见不鲜:90后女孩当街给白发乞丐喂饭;上海一位孕妇当街晕倒众人施救;为给孩子筹钱治病妈妈跪行……纵观这些看起来很美的爱心炒作事件,每次都能轰动一时,但每次也都很快被人揭穿。这样的假新闻从策划到播发后在网络上的发酵整个过程中,消费着公众对社会的基本信任。对于这些爱心善举,公众前一秒还被感动得正能量满满,可马上被揭露的真相却让刚出炉的感动瞬间冻结,尴尬得无处安放。
拿人们的爱心和社会公众的善良来炒作实属不该,它除了给一些“心怀不良”者带来名利外,对社会却不能带来任何益处,甚至是对社会公众的善良的恶性透支。
网说
“善良被消费”网友怎么看?
网友“心有所属”:
防不胜防,防着人心,防着防着,反而被人心欺骗,被最本真的人心,慢慢消费了我们的“善良”,可能有一天,过度了,就再也消费不起了,像不可再生资源一样永远从这个世界消失!
网友“一纸乱言”:
欺骗良善、消费良知,比如那些靠伪装、扮可怜的街头行乞,本质上就是街头行骗,违背民法原则、违背公序良俗。如果这些现象的背后还有胁迫与残害,更会触犯刑律,构成犯罪,必须受到严惩。
网友“倦鸟归来”:
扶危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华民族从来就是一个不缺少爱心的民族。善良的人们在做出善行之前还应当理性一点,但这并不是让人们去戴着有色眼镜去看人、去看事情,去怀疑任何人或事。
网友“半盏流年”:
有一小部分的人为了自己得到好处想办法欺骗人们善心的人行为固然令人心寒、令人气愤,但是这并不仅不能说明大多数人会抱着不良意图去这样做,更不能说明那些善良的人们因为这一小部分人的不怀好意而放弃行善的行动。
评论
社会善良屡遭“碰瓷”该咋办?
在浮躁的当下,人人为己、金钱至上,善良是最为稀缺的资源。但我们应该承认,人心向善仍然是最主流的意识,是人之本性,天下还是好人多。但是,当那些好心人在怀着一颗热心做善事的时候,却在经历着一个个被精心策划的骗局,善良屡遭一些无德之人的“碰瓷”。
我们生活在一个前所未有的“陌生人”时代,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已成为时代“标志”。在这样一个道德滑坡的时代,人情冷漠的土壤得以滋生,爱心和信任异常敏感;在这样一个善心进难易退的时代,爱心和信任异常脆弱,经不起折腾,更容不下欺骗。可是,偏偏有一些人为了自己的私利,屡屡“碰瓷”社会善良,消费甚至恶性透支人们的善良。社会的善良是一条河流,那么一次次的“碰瓷”社会善良的事件将会慢慢将其冰封。久而久之,面对不幸的遭遇、面对让人惊诧的行为,作为旁观者的我们,会更多地选择了置身事外,或搭上几声长吁短叹,或把它当成一个谈资。不是因为我们渐渐冷淡,是因为善良的人没有将其查清楚的精力和时间,也不想再无端受骗。
社会需要好人,需要每一个人的善良。当善良屡屡遭遇“碰瓷”,屡遭亵渎和挑衅,献爱心都要变得小心翼翼,如此以往,社会信任和善良的大厦面临崩塌的时刻该咋办?面对这样的问题,笔者认为若要让社会善良被人恶性消费的现象减少或是绝迹,需要相关部门、社会公众每一个人的努力。敢于“碰瓷”社会善良者之所以如此肆无忌惮,完全是因为败露之后付出的成本极低,一个道歉,甚至仅一个狡辩,就可以敷衍塞责,溜之大吉。因此,为了防止社会善良被无故消费,相关部门应当拿起法律的武器,严格执法,对有此行为者严惩不贷,严厉打击,让怀有不轨之心者有所忌惮。除此之外,作为社会公众,应当多点理性,多点思考,尽力做到帮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而不可盲目跟风,浪费自己的善心。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李锋 采写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