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愚公”——戴喜禄

那云龙 本报记者 付晓娇

    他是县劳模、省劳模、全国劳模;他曾4次进京参加全国劳模表彰大会;他曾3次见到毛主席、两次见到周总理……他就是被誉为“当代愚公”的东辽县辽河源乡双安村(现东辽县辽河源镇大架山村)党支部副书记戴喜禄。
    1947年,大架山人民翻身得解放,党领导人民进行土地改革,戴喜禄分得77亩土地。由于大架山山地多,土地贫瘠,水土流失严重,生产的发展受到制约,农民仍然过着贫穷的生活。戴喜禄想,过去踩着人家的地走,现在党把土地分给咱,咱得好好干一场,非把这穷山沟彻底改变模样不可。于是,他开始在自家分得的地里摸索治山、治水的经验。经过两年的摸索探究,他带领全家在山上修谷坊和渠道,不料夏季里的一场大雨,把这些工程一下子全部冲倒了。祸不单行,他家的房子也被洪水冲倒了。看到全家人辛勤劳动的成果毁于一旦,他心急如焚,但是他并没有因此动摇治山、治水的意志,他顶着大雨去寻找治水的规律。第二天,他把全家人领到山上,指着被冲倒的谷坊说:“水是从上往下淌的,光治山下不治山上,使多少劲也是白费。这回,咱们从上往下再重修!”于是,他带领全家人又修起了一些谷坊,还挖一些蓄水池和顺水沟。
    在村党支部和互助组的帮助下,他重新翻建了住房。1954年夏天又下了一场大暴雨,这次房子没有被破坏,可是山地里的谷坊有的又被冲垮了。他发现修在杨树、柳树根下的没有被冲毁,这使他豁然开朗。从此,他便在谷坊边上插杨植柳,又不远千里下南城(辽宁庄河县)买来了苹果树苗、苫房草籽和树籽,全部种植上了。他的理想是:让工程满山谷,果树遍山坡,绿山流清水,陡坡变梯田。
    戴喜禄在互助组、初级社的支持下,年复一年地治理他的地。经过7年的努力,终于使大沟长满了树,小沟淤成良田,陡坡有梯田,秃山长满了护坡草,砂土不下山。他还利用山上的水坑沤粪,庄稼长得又黑又壮。他家的地由土改时平均每垧产粮425公斤增加到1400公斤,增收了3倍多。
    他根据山水规律编出歌谣:“迎头水来不受伤,走来走去归一方,堵住土肥不下坡,蓄水池子修满坡……”总结出一套“治山必先治水”的成功经验,大家都亲切地称他是“土专家”。
    1958年,辽河源人民公社成立。同年,大队又成立了水土保持专业队。戴喜禄和专业队员们风里来,雨里去,奋战在大架山上。每逢阴雨天,他不分昼夜地守在山上,防止工程被冲毁。他对专业队长说:“这些工程是人民的血汗,我们要保护好它,让它造福大架山的人民。”
    在戴喜禄的带领下,经过30多年的综合治理,大架山面貌焕然一新,水土流失得到控制,水冲、砂压禾苗现象不见了,达到了“山水不进田,泥土不出田”,保证了粮食和多种经营生产的发展。
    戴喜禄,1896年出生在辽宁省庄河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里,52岁携全家老小背井离乡,来到西安县(今辽源市)辽河源乡双安村落户。1971年,73岁高龄的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40年来,他发扬“愚公移山”精神,为改造自然、致富家园、改变大架山贫穷面貌做出了突出贡献。他连续4年进京出席全国劳模大会,参加国庆典礼,3次见到毛主席,两次见到周总理。1989年1月15日,戴喜禄同志因病去逝,中共东辽县委、东辽县人民政府举行了追悼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