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十年风雨兼程 民营经济迎来美丽春天
本报记者 田蓓蕾
30年前,对于辽源人民来说,“民营经济”一词还有些陌生。但如今在辽源,民营经济已占据城市经济的半壁江山,从经济发展的“配角”成功升级为“主角”。
30年来,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环境的不断完善,我市中小企业快速发展,民营经济经历了创业时期(1978年—1991年)、快速发展时期(1992年—2000年)和全面发展时期(2001年至今)三个阶段。我市民营经济借助“个体工商户”、“集体企业”、“街道企业”、“乡镇企业”等形式迅速发展起来。经营范围也由集贸市场零售、餐饮、修理、手工加工等低层次服务业,逐渐扩大到交通运输等领域。一些实力较强的个体工商户通过联营、联产、集资、合股等形式,逐步发展壮大成为私营企业。创业初期的民营经济,以追求产量、实行粗放式经营和家族式生产管理模式为主要特征,许多民营企业在这个时期初步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民营经济已经成为辽源经济发展的主体、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城乡就业的主要渠道。2012年,我市被授予“吉林省政府绩效管理考核2011年度全省新一轮民营经济腾飞竞赛活动先进市(州)—优胜奖”称号。
民营经济总量快速增长
2012年,全市民营企业达到5279户, 比1983年增加4879户;“三上”企业户数达到638户,比1983年增加588户;个体工商户数达到4.8万户,比1983年增加4.2万户;民营经济主营业务收入完成1106.7亿元,比1983年增加1106.6亿元;民营经济上缴税金18.9亿元,比1983年增加18.7亿元;民营经济从业人员达到26.8万人,比1983年增加23.8万人。
全民创业成果显著
中小企业服务体系逐步完善。中小企业创业服务大厦主体封闭,各类中介机构以及服务机构共78家取得联系,收集相关意见建议。目前,已有50多户中介机构和服务机构自愿加入中小企业服务联盟,为我市打造全省最优的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夯实了基础。深入开展全省乡镇企业“创业杯”竞赛活动,全面实施高校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复员转业军人、农民工创业服务工程。大力抓好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休闲旅游农业招商引资、招贤引智工作。加快建设创业孵化基地。全市现有省级创业孵化基地企业9户(东北袜业纺织工业园、东北袜业大学生创业园、天马袜业有限责任公司、欧蒂爱袜业有限责任公司、易兴家居有限责任公司、锡源纺织有限责任公司、辽源市金帆创业孵化基地、辽源市纺织产业小企业创业孵化基地、东丰县小企业创业孵化基地)。近3年,全市新增就业年均增长率19.8%,自主创业人员年均增长率73.3%。2012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率4.3万人,其中自主创业920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
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8万人。各类创业孵化基地企业平均入孵率60%,孵化民营企业500多户,3年平均增长18.5%。大学生创业2000人,其中242名大学生在东北袜业园创办企业188户。企业家求知欲望强烈,通过清华、北大等高端学习平台接受深造培训的企业经营管理者达1000多名。
产业竞争力不断加强
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六大接续替代产业推进新的产业体系加速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开始显现。企业抗风险能力明显提高。全市百万元以上民营企业接近1500户,占民营企业总数的25%。高精铝加工、纺织袜业、建筑塔机等产业在国内具有较强影响力,市场占有率较高。技术研发能力显著增强。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到145户,同比增长40%,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1户。规模民营企业每年投产新产品100多种,新产品产值率达21.4%。高新技术产值占民营企业产值22.9%。骨干民营企业都有自己的主打产品,营销水平不断提高,500多户民营企业建立了品牌市场营销网络,为国内外大企业协作配套的民营企业近100户。
企业成长性良好
民营企业发展迅猛,生命力旺盛,初创企业平均生存周期3.5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59个百分点。很多个体工商户仅用3至5年时间就升级为民营企业,近两年每年升级为民营企业的个体工商户就达200户左右。中小企业不但生成较快,而且规模扩张迅速,每年新进“三上”企业都在50户左右。一些注册资本在1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不到3年时间资本积累就达到100万元以上。有的企业实现了资本原始积累之后,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生产经营能力和盈利水平大幅提升。全市有限责任公司发展到234户,占规模以上上民营工业企业户数的80.5%。上市公司发展到3户,有12户企业列入省上市培育工程计划。
融资平台建设逐步完善
扶持发展担保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吸引域外资金和民间资本,全力扶持担保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发展,不断增加资本实力,提高担保和贷款能力。全市各类担保机构发展到5户,注册资本金8.3亿元,担保能力30亿元,累计为民营企业担保贷款26.5亿元。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到16户,为民营企业贷款2.8亿元。加强跨行业“互保池”融资平台建设。组建8个“互保池”融资平台,入池企业124户,发放贷款3.6亿元。推进银企保合作。每年组织召开银企保对接会议,帮助企业争取金融机构贷款。到2012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存贷款总量559.4亿元。其中,各项贷款229.2亿元。123户民营企业贷款余额73亿元。与国家进出口银行黑龙江分行、开发银行、民生银行等域外金融机构开展了战略合作,为民营企业提供融资授信300亿元,外埠金融机构贷款44亿元,其中民营企业贷款占比90%。围绕服务民营经济推动金融创新。积极引进私募股权基金,连续3次成功举办PE进辽源活动,引进股权投资10.98亿元。
今年4月,我市在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上再作文章,适时出台了《市委、市政府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的意见》,为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和正在创业以及有创业梦想的人,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舞台和强大的发展支撑,营造了良好的全民创业氛围,进一步增强了民营经济的发展后劲。
30年风雨兼程,民营经济成为辽源未来发展的巨大潜力,民营资本成为辽源推进投资拉动的重要支撑。30年春华秋实,辽源已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最佳创业环境,民营经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美丽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