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兴辽源 弦韵奏华章

——第二届“辽源杯”琵琶演奏大赛“创作与发展”论坛专家发言摘要

    7月28日,第二届“辽源杯”琵琶演奏大赛“创作与发展”论坛在市宾馆举行。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刘立新参加会议,她对各位专家多年来给予辽源文化发展的支持表示感谢,并表示有各位专家的支持,辽源琵琶这一文化品牌一定会越来越好;副市长谭海到会,为6位专家颁发聘书。来自国内外的50余位作曲家、演奏家、教育家针对琵琶的创作与发展展开热烈讨论并给予“琵琶之乡”辽源高度评价,对辽源文化发展方向纷纷也说出了自己的想法、给出了宝贵意见、建议。

    辽源之行让我受益匪浅

    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副会长、民族音乐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荣誉会长 顾冠仁
    我从小搞民族音乐,学习琵琶。1984年,我怀着对王昭君这位历史人物崇敬之情,来到了屈原及王昭君的故里秭归县。当时,那些美丽的故事让我有了创作的冲动。在以后的年月里,我逐渐收集了一些资料,终于在1994年,我接受委约投入创作。从起笔到创作,只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这部长达24分钟的协奏曲总谱,我想,这与我近10年来对这一题材的思索与积累是分不开的。
    基于对历史的认识,我把乐曲的构思确立为对王昭君人生3个阶段及人物内心的刻画上。《香溪情深》刻画了昭君的纯情、可爱、美丽和对家乡山水、父老乡亲的深情,以及远离家乡,对家乡的依依不舍之情。《深宫幽思》表现了被选入宫的王昭君的寂寞以及对远方情人的思念之情。《出塞和番》展示了昭君与匈奴族人民和平共处、亲如一家的情景,谱写了民族团结的佳话,伎其美名流芳千古。
    这是我创作中的一点儿体会。我是第一次来辽源,也是第一次来东北,这次到来我真的是受益匪浅。我作为一个搞民乐作曲几十年的老同志,感到非常激动。

    21世纪我国琵琶音乐创作的多元发展
    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常务理事及创作委员会副会长 房晓敏
    21世纪,我国琵琶音乐创作以“丰富的体裁形式、繁多的体裁内容、多样的创作手法、多元的音乐风格、多层次的创作主体、多种类型的受众属性”等发展趋势,进入了一个新音乐创作时代的开端。
    丰富的体裁形式:作曲家们穿凿与首演了3种类型的琵琶新作,初步统计独奏曲4首、重奏21首、协奏曲20部。繁多的体裁内容:琵琶音乐创作与其他艺术体裁相结合,有了新的发展与拓宽。多样的创作手法:我国琵琶音乐创作在“音高、音响、音长、音色”等手法方面有所突破与创新。音乐风格方面:无论是在地域风格、民族风格、古典风格、中国风格、现代风格等方面都有了长足发展。今天,我们可喜地看到我国的琵琶音乐创作群体中,从年龄、地域、职业、层次上,有了多样的发展和变化。
    21世纪我国琵琶音乐创作还有很多的拓展空间,随着琵琶音乐创作不断拓展,必将会为琵琶艺术的繁荣与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美好前景。

    让“琵琶之乡”成为真正的“琵琶之源”
    中华音乐学院教授、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作曲委员会主任 唐建平
    我是辽源人。这次回到故乡,家乡的巨大变化让我感到欣慰和自豪。我从1955年至1970年生活在辽源,那个时候我们的生活中没有“琵琶”这个词。现在,辽源已经有了“琵琶之乡”的美誉。辽源能有如此美誉,说明辽源与琵琶有缘。我觉得这个缘,我们不但要慢慢去结好,而且我们还要共同让这个缘分的水流得更长远。
    我们辽源市已经以独特的姿态,走在全国琵琶演奏、创作、教育的前列,成了一种新观念的展示,我深深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我们应该共同努力,推动琵琶音乐创作,使我们的“琵琶之乡”成为真正的“琵琶之源”,让辽源有更大的发展,并且在文化发展中产生更大的作用。另外,我觉得搞好琵琶教育软环境的建设也很重要。技术训练方面是东北人的特长,但辽源毕竟不是在江南那种经过中华文化滋润了几千年的地方。所以,我们要注重软环境建设,形成文化品牌,使辽源在琵琶界走向更高的层次,推动我们民乐文化更好地发展。

    辽源为音乐界培养了好生源、好人才
    安徽师范大学琵琶教授 潘亚伯
    说到琵琶,本应该是我们江南的传统乐器。但现在的情况却是辽源在全国掀起了“琵琶风”。算这次,我已经是第三次来辽源了,每一次来辽源都有不同的感受。全国所有的琵琶比赛,此次的规模是最大的。这样的比赛并不是说说而已,是要花很多精力去筹划的。辽源不仅办了,而且办得够认真、够重视,不仅细节上做得好,而且还请到了这么多业内的权威专家。其它城市和地区有很多比赛,比完就完了。辽源办的比赛,能将艺术的创作与发展论坛加了进来,这说明辽源对艺术的重视和负责。琵琶创作与发展论坛很重要,这关乎到琵琶的发展问题。琵琶大赛搞到这样的程度,我认为靠的是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辽源琵琶学校为全国音乐界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学生。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我认为辽源的生源值得“一抢”。

    琵琶是传统的“贵族音乐”
    郑州大学音乐学院 博士、硕士生导师、常务副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琵琶学会理事  陈 艳
    辽源让我震撼。弹了一辈子的琵琶,我觉得只有在辽源才真正地让我找到了弹奏琵琶的感觉。当第一次来辽源的时候,我的第一个感受就是震撼。
    因为辽源是琵琶之乡,所以我们业内都称周显顺老师为“周乡长”。我要感谢他,是他把琵琶这一传统艺术发扬光大。作为一名琵琶从业者,我觉得我们应该从文化的角度讲音乐,从传承的角度讲中国民乐。琵琶这一传统乐器今后的发展方向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在古代,琵琶是皇室贵族的宫廷乐器,是优雅的音乐和声音。但我们今天的琵琶弹来弹去还是那几首曲子。作为现在这样一个科技高精尖的阶段,我们的音乐在哪里?这就是我们专家、老师们肩上的重任,只有真正把琵琶艺术的精髓挖掘出来,才是我们中国真正的琵琶。

    琵琶演奏创作的出发点是历史和琵琶传统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前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乔建中
    琵琶乐器为什么在20世纪后半叶有这么大的发展?我觉得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历史悠久,一个是传统深厚。所谓历史悠久,就是从汉代琵琶传入以后,我们中国人有这么一个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消化吸纳的过程,由一个外来乐器,在跟我们中国传统的同类乐器结合以后,成为了现在全世界公认的我们中国的民族乐器。那么,整个过程一方面反映了我们中华民族既能吸纳又能够创造的精神;另一面,我们历代的琵琶艺术家在乐器的中国化方面发挥了自己的智慧,特别是到了明末清初这个阶段,经过了3个高峰,经历过几个历史时期的积累之后,到了清代中叶至今,出现在上海。
    之所以琵琶能够在我们的土壤上发展起来的原因,一个是出现了很多流派;另一个是出现了很多乐谱文献。这些流派和乐谱本身就反映了我们中国琵琶上千年留下的非常深厚的传统。这个也是20世纪后半叶,琵琶之所以能在专业音乐教育这个领域达到今天的这个水平的主要原因。我觉得最为主要的还是它深厚的历史传统,这个是我们今天讨论的琵琶演奏创作的出发点,一定要立足于我们的琵琶历史和琵琶的传统。

    辽源琵琶“了不起”
    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原系主任、琵琶演奏家、中国音协琵琶学会会长 李光华
    这么多的专家们到辽源来,谈这么深的学术问题,这是一个什么现象?这说明辽源的琵琶事业做得很好,这非常了不起。尤其是辽源的琵琶基地建设,在人才培养方面已经迈出了非常大的一步。无论是从辽源琵琶大赛脱颖而出的选手,还是从这个琵琶学校毕业考入全国各地院校的学生,对辽源琵琶事业的影响非常大。现在活跃在琵琶舞台上的演出人员,很多都出自于辽源。在全国各地,一提起琵琶就会想到辽源,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这不是人们喊两句口号就能做到的,那真是老师们、同学们的艰苦努力得来的。
    辽源已经在人才培养方面打好了坚实的基础,下一步就是进一步重视基地的建设。在民乐征集、琵琶作品的征集、音乐创作等方面,我们要有“野心”,得有追求。在举行比赛的同时,也要注重作品的征集,这样,琵琶文化的发展就完整了,就能够撑起我们的基地。辽源琵琶能够取得如此重要的成就,要感谢市委、市政府领导对民乐琵琶的支持。

    音乐界已形成了“辽源现象”
    国家一级作曲、现任国家民族管弦乐学会秘书长 刘峪升
    辽源琵琶演奏大赛和创作与发展论坛,我是第一次参加。我尽管是第一次来辽源,但是对显顺琵琶学校却早就有所耳闻。我知道这个学校办得非常好,但是具体怎么个好法,之前还真是不了解。通过在辽源参加大赛活动的这几天,我才真正地体会到琵琶之乡的“琵琶风”。说实话,以前我还想,每年都有那么多辽源显顺琵琶学校的学生考到国家级的知名音乐院校,是不是内部有关系。现在我明白了,这不是因为关系,而是由于辽源各界对琵琶教育教学的重视。这成就的取得源于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对琵琶的支持和帮助,以及显顺琵琶学校先进的教学理念。作为一个外来人、一个从事琵琶艺术的工作者,辽源真的让我非常感动。我没想到一个像辽源这样的东北小城,文化事业能发展得这么好,不仅走出了多位音乐界的名家、人才,而且对这本属于江南传统乐器的琵琶能这么重视。我祝福辽源的琵琶产业在今后能有更大的影响、更大的辉煌。

    让琵琶事业的发展更多元、更健康
    《人民音乐》编辑部主任  张 萌 
    此次来辽源,我认为辽源的琵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据了解,辽源在琵琶事业发展方面算是“白手起家”。在一个没有琵琶历史的情况下,辽源琵琶事业能发展到现在的水平,让我这个音乐工作者折服。今天的这个良好的局面,是辽源各界共同参与的结果。作为一个民乐的“旁观者”,我觉得有关专家对辽源办琵琶博物馆的建议非常好,因为无论是什么艺术,传承都很重要。我在国外参加过一些音乐节,当地一些民乐只有几百年历史,但却都能当成信仰或传承历史文化那样全民参与,而且是以韵律为第一标准。这让我感触很深,他们这样做正是还以民乐本真。我们的琵琶有着两千多年历史,是一种优美的古典民乐。所以,琵琶是可以有一个突破性的发展和创新的,我对琵琶艺术的发展非常有信心。在此,我也呼吁各位专家、老师,在创作的同时也能更关注一下我们的传统文化。

    “没有辽源就没有我和琵琶的今天”
    著名琵琶教育家 周显顺
    很多人都很羡慕我,羡慕我的琵琶教育事业能有辽源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能得到领导们高度重视,我觉得我是非常幸运的人。因为如果仅仅是我个人想发扬琵琶事业,没有辽源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市领导们的扶持,那也是徒劳。所以,没有辽源就没有我和琵琶的今天。
    曾经有段时期,由于种种困难,我对琵琶教育事业一度想要放弃,但正是因为市里的相关领导通过各方努力帮我解决困难,又使我坚定了将琵琶教育事业继续做下去的信心。此次琵琶大赛办得如此顺利,我个人和整个琵琶界都非常感谢辽源市委、市政府和有关领导们。昨天,我和业界的一些专家在商量关于琵琶大赛立项一事,我也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争取早日将这件事申请成功。如果申请成功,我们辽源就可以举办国际性大赛事。今后,我也会加倍努力,将琵琶事业发扬光大,让辽源的琵琶音乐飞得更高、走得更远。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王  超  见习记者  祝琪尧 整理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刘  鹰 摄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