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生命之源更通畅地汇接辽源人的心田
——写在辽源市城市供水复线工程即将竣工之际
本报记者 赵强

6月28日,我市圆满完成了辽源市城市供水复线工程(即杨木水库至河滨水厂输水管线改造)供水管线的汇接任务,实现了新旧管线互通,标志着我市多元水资源保障体系建设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市城市供水复线工程输水管线自杨木水库出水口沿东辽河将水引至河滨净水厂,配套工程输水管线总长13.88公里,投资9971.43万元,可增加原水水量1073万立方米。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命脉所在。全市城市供水复线工程通水后,将有利于我市转型发展。据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具有控制性的水利工程只有杨木水库一座。而近几年,由于杨木水库至辽源供水管线年限已久,漏损严重,目前漏失率达22%。复线工程建成后,漏失率将降至4%,每年可减少漏失水量531万立方米,可有效缓解我市城市供水紧张的局面,有效保证我市城区工业、生活用水,对我市经济进一步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为了让惠民工程尽早惠及市民,完成这一极具挑战性的任务,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负责市城市供水复线工程建设项目的广大干部职工激流勇进、不畏艰难,经过夜以继日的连续奋战,圆满完成了市城市供水复线工程供水管线的汇接任务。先后避开市区河道排污口,修建临时拦河坝,用临时管线将水引入取水围堰;对仙人沟水进行拦截强排,防止污水进入东辽河;关闭小企业、小作坊,防止污染水质;多次冲刷蓄水池,在取水口铺垫石笼护底,防止淤泥进入水厂,并投入适量活性炭;供水企业、施工单位、检测部门采取24小时轮班作业方式,提高工作效率,缩短了工期……
自2013年9月16日工程开工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城市供水复线工程建设,把城市供水复线工程作为水资源战略工程来抓,并纳入重点建设项目、惠民实事工程项目强力实施。市委书记吴兰高度关注,市长王立平,副市长侯永峰、谭海多次到现场调研,并成立了辽源市城市供水复线工程汇接指挥部。在整个复线汇接工程建设中,市政府制定了城市供水复线工程汇接突发性事件应急预案,并及时发布了市区临时性供水时间公告。
在近两年的工程建设中,市城市供水复线工程建设项目广大建设者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战胜一次又一次挑战,保证了工程各方面建设的顺利推进。纵观配套工程建设全过程,特别是在征迁安置、交叉工程、临时供水三大项基础性工作中抓出了成效,赢得了工程决定性的胜利。
征迁安置工作有序进行。该工程输水管全长13.88公里,施工共涉及龙山区寿山镇7个村和龙山工业园开发区临时占地,沿线涉及农户467户、土地面积678亩,需拆迁2处房屋,且线路上大部分为农田、房屋等地上附着物和苗圃、树林、通讯光缆等。工程开工以来,为加快项目推进进度,市水利局全体抽调干部全力以赴,牺牲休息日、公休日和假日,加班加点,深入第一线,同所在的区、镇、村负责同志挨家挨户做工作,协调群众搞好征迁,为项目推进发挥了积极作用。
攻坚克难,加快推进交叉工程建设。该工程投资多、任务重、战线长、征迁难度大,工程最难的是要穿越公路、河流12处。为防止扰民、降低环境污染、减少交叉工程的工程量,在穿越重要公路管道铺设过程中,采用最新的“顶管”工艺进行作业,改简单开挖为非开挖施工方法。同时,各参建单位紧紧围绕按期建成目标,在保证质量、安全的前提下加班加点,克服重重困难,明确目标任务,强化责任意识,奋力推进项目建设。
部门协作,配合密切保障临时供水。由于新旧管路汇接需要原供水管路停水,采取备用临时水源供水。为保证水质达标,市水利局积极协调、精心策划施工,提前完成汇接任务,保证了工程顺利实施。市水务集团实行24小时工作制,不分昼夜对设备运行调试,并根据环保部门实时提供的检测数据及时调节水处理用药剂量,根据生产水量合理调节区片供水量;市环保部门为了提供实时检测指标,增强了检测断面和检测频次;市卫计委加强对出厂水质的监督检测频次,与水厂技术人员共同研究保障措施;市公用事业局协调市政、园林等部门,为施工作业提供了便利的施工条件;市环卫部门配合施工区及沿途卫生清扫工作;市公安部门及时出动警力,为施工顺利进行扫清障碍,全力维护施工现场秩序;市交警部门协调指挥施工车辆顺利通行;龙山区及寿山镇政府积极组织、协调因工程建设涉及农民利益等具体问题。经过各部门和单位的配合努力,在城市供水复线工程和临时供水进行期间,市区生产、生活用水平稳有序过度,未因复线汇接和临时供水发生突发性事件。
目前,市城市供水复线工程已基本完成,下一步将加快复线后续工程建设,尽快实现复线工程全面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