撑起家庭“一片天”的好警嫂

本报记者 于芯


    为丈夫清洗警服是张虹波从不马虎的一件头等大事儿。 本报记者 刘鹰 摄

    在龙山区东艺社区文体活动中心,记者见到了负责社区养老工作的张虹波。张虹波工作勤奋,热心助人,服务群众的事迹传遍社区,可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另一个身份——“警嫂”。
    今年42岁的张虹波是市交巡警支队龙山大队民警孙辉的妻子。21年前,刚参加工作的张虹波经人介绍,与在辽源炮兵三十二团服役的孙辉相识并结婚,成为一名军嫂。丈夫在基层部队带兵。崇敬革命军人、向往军旅生活的张虹波很快就领教了军嫂的无奈。丈夫每周只能回家一次。公公婆婆远在黑龙江铁力市。婚后一直租房“蜗居”的张虹波洗衣、做饭、砍柴、买煤……承担起了生活中的所有责任。1995年,他们的儿子出生,企业改制又下岗的张虹波,为不拖累丈夫工作,独自承担起培育儿子和家庭生活的重担……
    2004年,孙辉转业到辽源交巡警支队龙山大队,张虹波也转换身份成为“警嫂”。10年的聚少离多,让张虹波对全家围坐在一起吃饭的愿望有了盼头,可事情发展并不尽如人意。丈夫成为交警后,比以前工作更加辛苦,执勤站岗没有白天黑夜,逢节假日都不休息,每月回家吃饭的时间都可以用天来计算,就连夫妻俩一起逛街购物都成为了奢望。但张虹波理解丈夫的工作特殊性,从没怨言,一直全身心地支持丈夫的工作。那年4月,张虹波接到远在外地的婆婆患脑瘤的消息,她当即给在长春学习的丈夫打电话, 当天就与丈夫坐了十几个小时火车赶到公婆家。不顾疲惫的张虹波守护在病床前,照顾了婆婆四天四夜……在婆婆生病期间,张虹波为不影响丈夫的工作,不顾自己身体多病,3次去黑龙江铁力市照顾婆婆,尽儿媳的孝道。婆婆去世后,她又主动向丈夫提出将公公接到辽源居住……
    张虹波常常头痛、恶心,经常是吃不下饭、睡不着觉。2005年,被确诊患有脑脂肪瘤。病魔没有击垮张虹波的生命斗志,反而成为她生活的动力。张虹波说:“作为警嫂,带好孩子,照顾好家,就是为丈夫分担,就是为一方安宁做贡献,再苦再累我心里也甜。”2008年,张虹波顺利通过公益岗位考试并进入社区工作。
    在丈夫的眼里,张虹波是贤惠的妻子;在儿子的眼里,张虹波是慈爱的母亲;在同事的眼里,张虹波是勤俭持家的贤内助。从嫁给一名军人开始,张虹波就准备好为丈夫的工作付出艰辛;当丈夫成为一名人民警察时,张虹波更是用一生的精力,为丈夫的事业撑起家的天空。张虹波用女性博大的爱心和广阔的胸怀做好丈夫工作的后勤保障,用坚定的信念、执著的热情和踏实的行动,诠释了当代警嫂的风采,演绎了生命中不平凡的价值。
    记者手记:
    “警嫂”,一个响亮的名字。然而,在她们背后承受着的却是别人难以想象的艰辛。20多年来,无论是“军嫂”还是“警嫂”,张虹波从未后悔自己的选择。面对生活中诸多的压力和困难,她用娇柔的肩膀托起丈夫那片蔚蓝的天空,用细巧的心灵包容、理解和支持丈夫对警察事业的执著。张虹波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女人,她用最平凡的生活感动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