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一意为民谋福祉

——记东丰县东丰镇湾龙河村党支部书记迟家利
本报记者 赵强

    几年前的湾龙河村还是个相对落后的村庄。如今,走进湾龙河村,平坦的道路、设施先进齐全的文化大院、明亮的路灯、长势喜人的地里的庄稼……村级集体经济得到飞速发展,村内安定团结,还被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评为“文明村”,到处是一派欣欣向荣、安居乐业的喜人景象。提起村里这些年发生的变化,该村7组村民刘学库竖起大拇指:“这些年村里变得越来越好了,这多亏了俺们的村支书迟家利。”
    带强班子聚民心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支部。”这话一点都不假。湾龙河村一改昔日落后面貌,这和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一个奋发有为的“带头人”密切相关。迟家利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以来,始终高标准、严要求,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把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几年来,迟家利带领全村党员、村组干部坚持集中学习培训,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学习方式,积极组织外出参观学习,并组织各项活动,扎实有效地进行主题党课教育,有针对性地对农村党员干部进行培训,进一步强化党员的宗旨观念,发挥党员的先进模范带头作用,树立了踏踏实实为广大农民群众谋利益的思想。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有序进行,确保广大村民生活提高,每年年初,村党支部都确定全村年度工作目标,工作细化,责任到人,确保工作落实到位。认真开展党的先进性教育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注重加强自身建设,使党员成为全村村民的主心骨和“带头人”,带领广大村民踏上小康征程。
    夯实基础强保障
    2011年以前,湾龙河村基础设施薄弱,村民人均年收入偏低,在镇里排名比较靠后。“过去村里的土路高低不平、坑坑洼洼。晴天时有车路过,常常扬起大片尘土;遇有阴雨天,积水排不出去,免不了要趟着水过村口。”9组村民王伟回忆说。为解决村民行路难的问题,让村民尽早受益,迟家利多方联系积极协调,在上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帮助下,修建村道水泥路14公里,让困扰村民多年的出行问题得到了解决。
    为丰富村民文化娱乐生活,迟家利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利用一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700平方米村部和文化站建设,完成了40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广场硬化,为广场安装6盏照明灯具,每晚周边各村村民150余人到村文化广场打篮球、扭秧歌,经常活动到21点左右。迟家利还争取到健身器材、乒乓球台、图书、康复器材、手风琴、电脑等,使村部内部文化体育娱乐设施一应俱全。通过他的不断努力,湾龙河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先进村”,他本人也多次被评为全县“优秀共产党员”。
    发家致富奔小康
    多年来,湾龙河村有着种植红薯和马铃薯的传统,但村民分散种植,仅满足于自家食用,就是有零散拿到城里卖的,经济效益也并不可观。迟家利上任后积极走家入户调查研究,集思广益寻找出路和方向,结合本村实际,村党支部确定了扩大种植“两薯”和庭院蔬菜(即“两薯一菜”)这个产业经济发展思路,并于2011年组织成立了“东丰县丰龙薯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和“东丰县湾龙河‘两薯一菜’产业园区”,生产的马铃薯、红薯及蔬菜畅销我市及梅河口等周边地区,红薯还远销到香港。通过种植“两薯一菜”,2014年湾龙河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3150元,合作社也由刚开始的几户,发展到现在的38户。目前,全村种植“两薯一菜”面积已达到120公顷,去年还新建成19栋标准化棚室,用于发展蔬菜、瓜果种植。同时,建设了占地1400平方米、储量4000吨的储藏窖,不仅解决了村民薯菜过冬储藏问题,还通过对外出租每年为村集体增加收入5万元左右。
    湾龙河村村民的钱包鼓了,小日子过得好了,可迟家利觉得,致富的路还很长——他正在谋划三件事,一是准备新建一个小型粉条加工厂,提高薯类产品深加工附加值;二是准备新建一个4000平方米的蔬菜批发交易市场,发挥县城近郊优势,形成产销一体化发展;三是准备发展电子商务平台,让湾龙河的特色产品通过互联网走向更广阔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