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源公交司机,好样的!

    编者按
    公交车是城市居民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近年来,我们时常在媒体上看到一些城市的公交车上乘客与司机之间或乘客与乘客之间不和谐的现象。然而,我们辽源不但没有看到那种不和谐现象,而且司机一直是尽职尽责、任劳任怨地将乘客安全送往目的地。同时,乘客更是以感恩、体贴的心态对待可敬、可爱的公交车司机。近日,本报就接待了一个强烈要求宣传“社会正能量”的老人。老人说的“社会正能量”就是关于我们辽源市公共汽车公司的248个营运公交司机的事情。

爱公交司机身心健康
变娥
    公交车驾驶员的身心健康,不仅关系到自身与家庭,更关乎城市的公共安全。近两年来,公交车司机在驾驶途中突发疾病甚至猝死的事件常见报端,全国各地频现“最美司机”。他们在感动社会的同时,也在不断提醒我们要关注这个群体的生活和工作状态。
    劳动强度高、工作时间长、精神压力大和人员老化、职业病缠身是公交车司机这个行业的普遍现象。长期坐在驾驶室里,复杂的道路交通状况,路面拥堵产生的焦灼情绪,川流不息的乘客带来的嘈杂环境,使他们工作压力大,精神必须高度集中,而长期高强度的体力付出,没有规律的饮食,这些都使得他们成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人群,胃病、颈肩腰椎病等更是非常普遍。
    一个公交车司机告诉我,如果上早班,他一般凌晨四五点就要从家出发。如果是开末班车,回到场站则要晚上11点,之后还要检查车辆,交接票款等才能下班。每天规定跑4趟车,正常的情况要工作八九个小时,碰上堵车,那就没准了。每趟车之间的休息都是以分钟计算。为了避免没处上厕所的情况,常常不敢喝水。吃饭更是没谱,很难按时按点吃上一顿热乎饭。而车队里夜班车司机更是过着日夜颠倒的生活。这些无人知晓的辛劳,是他们日复一日的工作和生活。 (摘自《人民日报》)

谭阿姨的心头事儿
    近日,一位古稀老人手拿聘书来到本报社,说要提供一条有价值的新闻。通过交谈,记者了解到,老人名叫谭丽萍,今年73岁,是位退休老教师,今年被市公共汽车公司授予“行风监督员”。就在记者质疑老人是不是由于公交公司给了她“行风监督员”的身份就想刻意宣传公交公司的时候,老人告诉记者,来找新闻媒体宣传公交车司机是她的一桩心头事儿。这个想法在两年前就有了,而聘书是今年4月才颁发给她的。她此次来报社的主要目的就是希望通过新闻媒体,让全市人民更加深入了解我市的公交车司机。在与公交车司机3年多的近距离接触,她被我市各个线路的公交司机感动着、温暖着。
    谭阿姨开始关注我市的公交车司机是从2012年开始,那一年她领取了70岁以上老人专享的免费乘车惠民卡。有了免费乘车的“通行证”,向来闲不住的她就经常去街里溜达,去亲戚家串门。出门次数多了,坐公交车的机会就多了。起初,她在车上看到有乘客与司机发生口角,也固执地认为是司机的错。但是,有一次,在车上她看到有乘客拿着50元钱要乘车,司机见状从自己衣服口袋里拿出一块钱递给了这个乘客。第一次,看到司机为乘客买单;第二次,遇到个别乘客辱骂司机,而司机却骂不还口,专注开车;第三次,碰到有乘客将随身物品落在了车上,事隔多天,司机还将其完璧归赵;第四次……第五次……渐渐地,谭阿姨改变了对公交司机的印象,并且开始关注他们。
    谭阿姨说:“我和公交车司机们的缘分还得从5路车说起,开5路车的这些‘孩子们’平时看着都绷着个脸儿,可心是一个比一个热。乘客没零钱了,他们就自掏腰包给投币;有老弱病残孕或抱小孩儿的乘客,他们第一时间与其他乘客商量给让座;遇到有无理取闹或蛮不讲理的乘客,他们也是骂不还口,打不还手。后来,我乘坐其它线路的公交车也是如此,听到司机们的口头禅大多都是‘谁给老人和抱小孩儿的乘客让个座,老人下车慢点儿啊。’我是一个有着33年教龄的退休老教师,是党和国家培养了我。我的座右铭是‘一生交给党安排’。现在坐车都给我免费了,我想把每月的这几十块乘车费花得更有意义。从那以后,我有事没事就坐公交车,主要目的就是想深入了解公交车司机。去年,我在电视上看到吉林都市频道有个栏目叫《全民开拍了》。通过这个栏目,我冒出了一个灵感,就是要利用手中的相机为各条线路的公交车司机拍照。所以,从去年开始,我每坐一次公交车,就会为不同的司机拍一张工作照。现在,5路车的20多个司机、7路车、14路、41路、101、103路车的部分司机我都很熟悉。看到他们有的体格很单薄,我就烀肉给他们送上车,其中有个‘孩子’自己没吃,但却拿回家给丈母娘吃了。还有个‘孩子’,听说我今年本命年,春节前特地给我买了红衬衣和红腰带。通过这些事情,足以说明我们辽源的公交车司机不光是爱岗敬业,更是有情、有义、有担当的典范。我看他们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我就是觉得咱们的公交车司机太辛苦、太委屈了。”

被骂“皮”了
    44岁的张志惠是2014年度辽源市公共汽车公司的“生产标兵”,是众多学龄前儿童乘客的“偶像”,是开过1路、5路、7路、10路、41路等热门线路的老司机。得知要被采访,他说没什么好说的;问他对职业的评价,他说干一行就要爱一行;问他受过多少委屈,他说没什么委屈可言,只是乘客年长、年幼,状态不同而已;问他挨骂时的感受时,他说已经被骂“皮”了……
    张志惠说:“媳妇曾问过我,你已过不惑之年,一个大男人莫非想开一辈子公交车?那一刻我才真正明白,在我心中,开公交车早已是我事业的全部,我离不开这个职业。我驾驶的这辆公交车就像是我的媳妇和儿子, 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我只是一个普通人,做着普通的事。作为一名公交车司机,我认为是很光荣的,可以真正为社会做贡献,为人民服务,不谦虚地讲,我还有粉丝呢!我的粉丝中多数都是一些上幼儿园的小乘客。每天的早晚高峰时段,一些小乘客就执著地等候我的车,上了我的车就开始又是秧歌又是戏。有些小粉丝看到我就会张罗着把小书包里好吃的给我,尽管我不会要,但是我能看到他们那真挚的心意。至于被评为年度‘生产标兵’,我觉得不算什么,我们公交司机队伍中和我一样的同事还有很多,即使是每天12趟的往返路线,而且是车多司机少,我们都一样地将安全和服务放在第一位,车辆卫生和票款也不差分毫。”

有了消化委屈的勇气
    40岁的5路车司机王永斌开公交车已有22个年头。皮肤黝黑、身材健壮的他乍一看是十足的东北硬汉,但通过交谈,记者发现他是一个实在的热心人。王永斌开公交车22年,开5路公交车5年,可以算是5路公交线路的“老资格”,对5路车的整条线路及经常乘车的乘客非常熟悉,这都是他职业生涯里割舍不下的一部分。
    王永斌说:“5路车是我开过时间最长的一个线路。这个线路的特点是车程较长、乘客较多,而且乘客中老年人居多。很多时候,一些老人在乘车过程中会将自己的负面情绪发泄到我们司机身上,还有个别乘客到站不下车,等我们起车后又要下车或是破口大骂。我有一个贤惠的妻子和一个懂事的女儿,以前我的性格也有急躁的一面,妻子和女儿每天在我上班之前都会叮嘱我,开车要精力集中,受了委屈也别生气。以前,当我时不时白天被骂了,下班回家就不怎么说话,妻子和女儿就会跟着我难过。看到这样的情况,我感觉心里很愧疚。后来,我在开车时遇到委屈,回家之前都要把心态调整好,让脸上挂着笑容。渐渐地,我的性格不那么急躁了,而内心好像更强大了,无论谁说什么我都能理解,无论怎么吵、骂,我都能保持镇定。自己是一个公交车司机,需要时刻提醒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乘客是对事又不是对我个人,所以我能做的就是做好一个公交车司机该做的——安全地将每位乘客送到目的地。认识谭丽萍阿姨是两年前,她家住在煤机厂附近,是终点站的前一站。由于她经常乘车,且对我们司机关爱有加,因此我们都非常喜欢这个可敬、可爱的老人。去年冬天,有一天我在开车途中突然肚子疼,谭阿姨问我怎么了,我说肚子疼。等我从终点站又发车到她家门前的公交站点时,谭阿姨将两盒止痛药送上了我的车,我都不知道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当时的心情。她只是一个乘客而已,我们只是萍水相逢,这是对我工作的莫大鼓舞,让我温暖至极。谭阿姨还给我送过她自己烀的肉,真的非常好吃。谭阿姨让我明白了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和包容,教会了我怎样做一个合格的公交车司机,给了我努力工作的理由和消化委屈的勇气。”

谭阿姨是我们公交人的“强化剂”
    对有乘客真心实意到处为公交车司机扬正气、抱不平这件事情,市公共汽车公司党委副书记李萍代表公司党组接受了采访。
    李萍说:“城市公交是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出行需求的社会公益性事业,是城市功能正常运转的基础支撑,是一项关系人民群众‘行有所乘’的重大民生工程。对一个国家来说,百姓大于天;对我们公交人来说,就是乘客大于天。乘客谭立萍老人利用业余时间,为我们公司在日常工作中为乘客提供优质服务的司机自费拍照片,并将公司的好人好事向新闻媒体进行宣传的举动让我们感动。我们只是做了应该做的,老百姓就给予了这么高的评价,这就是我们进一步努力工作的一份‘强化剂’。我们搜集到了老人为50多个司机拍过的照片,装裱成展示板,放在了我们食堂里。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一个单位更要有标准、严禁的规章制度,尤其像我们这样对安全要求甚高的公交公司。我们的工作观是“工作是美丽的”。哲学理念是“以德经营、勤俭恩敬,基于社会、和谐发展”。管理准则是“雷厉风行、团结协作,严细认真、执行到位”。公司要求员工定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见义勇为、拾金不昧等现象在我们的司机队伍中时有发生,乘客送来锦旗或感谢信都是他们摆正心态、踏实工作的动力。我们公司作为辽源市的窗口行业,在全市上下社会各界的指导和支持下,一直在努力让辽源公交成为辽源一张靓丽的名片。”

骄傲的“阴阳脸”
    有着22年驾龄的公交女司机孙晓云今年46岁。她虽然是一个有“老资格”的女司机,但是她从来没有过做过拈轻怕重和投机取巧的事情。她的皮肤虽然没有一点女人的细腻和柔白,甚至有朋友笑她是“阴阳脸”,但她却始终以这个“阴阳脸”为骄傲。她深知对家庭和女儿做得不够多,尽管已过不惑之年,却依然默默坚守在公交一线的大巴车上。她的理由很简单,因为自己是一名有着15年党龄的共产党员,因为这份职业是她一生的荣耀。
    孙晓云说:“我1987年至1992年是跟车乘务员。这期间,我就很崇拜在驾驶室抡着方向盘的司机。1992年我考驾照,1993顺利拿到A1车票,并正式成为一名公交车司机。那个时候,我每天开着公交车感觉老光荣了。后来,我发现开公交车并不是一件轻松事儿,女人要想开好公交车就更是难上加难。作息时间不规律,孩子、家务没人管,冬天冷、夏天热更是让女人的身体吃不消,遇到不理解的乘客还会恶语相加……渐渐地,我对这份工作的自豪感减弱了,曾有几度想放弃。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加深,我偶尔浮动的心又平和下来。说来说去,我就是离不开这辆大巴车和每天坐车的乘客们。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有什么理由知难而退,有什么理由做一个逃兵?全公司女司机又不是只有我一个,人家都能日复一日地秉承接送乘客的光荣使命,我就因为辛苦,因为偶尔受点小委屈就选择做一个逃兵?现在,我越来越发现我根本离不开大巴车。我和同事们尽管都同样有常规性的颈椎病、肩周炎、风湿等职业病,但是,人吃五谷杂粮都难免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健康问题,何况是因为人民服务患病的,值了。前不久,我和同事开玩笑说,我将来死也要死在我驾驶的这辆大巴车上。谭丽萍阿姨已经年逾古稀,还为我们到处奔走,我们如果不好好开车都对不起谭阿姨和广大市民乘客。”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王 超  采写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