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字头上一把刀

——青少年有暴力倾向到底因为啥?

    近年来,一起又一起青少年自杀、被杀、侮辱别人或被侮辱的新闻如严冬中的寒风一样刺得人心寒胆战。据相关资料显示,仅2014年全国各地就发生了多起青少年暴力事件。譬如,5名学生在宿舍内被高年级同学持刀威胁脱光衣服拍裸照,多人被殴打和猥亵后引发耳膜穿孔、下身出血;初二女生遭同学扒掉上衣群殴;住校女中学生在半夜被7名同学殴打致昏迷;15名学生因值日打扫引发纠纷,围殴一名同学……阳光率真的花季少年,打与被打都着实让人心痛。在优越的生活、学习条件下,在家长和老师无微不至的关怀、体贴下,怎么就会有与学生身份不符、常人难以理解的暴力行为肆虐于这个年轻的群体中呢?本该是纯真善良的青少年为何变得如此暴戾?有了暴力倾向的学生其本身的暴力行为又对自身的成长存在哪些隐患?近日,本报记者就此话题,对我市的学生、家长、心理咨询师以及网友进行了采访调查,大家各抒己见,共同探讨有暴力倾向的青少年教育的话题。

    网说
    ?
    中学生打群架是出于什么心理

    @帅哥:
    就是出于哥们义气,或者说通过相互间的所谓“拔刀相助”炫耀哥们义气,让别人对自己刮目相看。可能有时候自己并不愿意惹太多事,但又碍于面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可能是出于一种争强好胜的心理吧,想通过打群架来证明自己的人际关系和能力,并在气势上压倒得罪自己的一方。
    @小酒窝:
    现在的很多孩子都是受到了一些不良书籍和影视作品的影响,看到电视电影上面的人在打群架时好不威风就心生羡慕。很多中学生打群架的原因就是刻意地去模仿。
    @*心淡:
    一些好斗的男同学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威风,为了赢得女同学的倾慕。还有一些爱打架的女同学,我只想说就是家教不够。
    @穿鞋不系带:
    我是一个“85后”,也是从那个年纪走过来的。青春期谁都有,但是有暴力倾向的孩子,我认为要么是父母本来就暴力,要么就是没人管教。
    @一个人的精彩:
    现在的小孩儿都被惯坏了。从小娇生惯养、养尊处优,多数都不太会包容别人。稍稍有不如自己心意的事就会找办法发泄,轻则又哭又闹,严重点的就会以暴力行为发泄自己的情绪。
    @Think Men┈━═☆:
    青少年虽年幼无知,但同样渴望人格上的独立,希望获得平等与尊重。不愿意受约束,这是青少年共同的特质。当这种特质遇到不良习惯而被约束管教时,或某种摩擦而得不到宣泄、平衡的逆反心理,他们便轻易产生反感对抗予以报复的暴力行为。
    @心静自然凉:
    青少年暴力是一项全球公共卫生问题,包括从利用较为严重的性侵犯和人身攻击来实现欺凌和肢体搏斗到杀人等一系列行为。每年,全世界约25万起杀人事件发生在年龄10-29岁青少年之间,占全球杀人总数的41%。青少年暴力会对人的心理和社会功能产生严重影响,并往往伴随终生。
                   
    有暴力倾向的同学让我害怕
    17岁的尚可(化名)是我市某中学的高一学生。她在班里是老师和同学眼中的“老实人”,在家里是父母眼中的乖乖女。当记者询问她对于个别有暴力倾向学生的看法时,尚可明确地告诉记者,她对这样的同学感到非常害怕。尚可说:“从小到大我父母都没有打过我,爷爷奶奶更不舍得打我。我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他们都是以谈心的方式,明确告诉我错误所在并告诉我以后该怎么做。我觉得那些做事不计后果、三句话合不来就动手打人或是遇到点儿不顺心就自残的同学非常傻。同学之间打架了,彼此间就产生了深深的隔阂,如果学校、老师知道了,轻点儿的会挨批评,情节严重的还会受到处分或是开除学籍,这怎么能对得起父母和关心我们的人啊!还有些同学遇到点儿事就选择打自己耳光、在身上刻字等自残行为,自己打自己多疼啊?打自己也解决不了问题;还有那些往身上刻字的同学,我真的难以想象他们的忍耐力怎么会那么强,我不小心在手上划个小口儿都觉得特别疼,更何况是一刀一刀地在自己身体上刻字。说心里话,无论在校内还是校外,看到有暴力倾向的同学我都躲着走,总感觉不离远点儿就容易伤害到自己。”

    有暴力倾向的孩子使我揪心
    40岁的王薇(化名)有一个16岁的女儿。她对现在很多城市出现的学生暴力事件感慨万千。她说:“孩子是我们做父母的寄托和希望。孩子的成长,首先,需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其次,应该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健康的身体对于多数孩子来说都是与生俱来的,但是良好的成长环境,就是父母给孩子创造的了。我相信,每个孩子的本性都是好的。我觉得孩子有暴力倾向的原因是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生理和心理都逐渐发生着变化,而在这个关键时期,家长没能尽到责任,没有好好地引导。在孩子的成长发育方面,我认为父母如果能时刻注重形象,以身作则,孩子是不会轻易沾染上恶习的。我女儿今年16岁,上初三,性格和行为确实和小学期间不太一样,但原则性的事情她还是能把握住。有很多实例表明,那些愿意欺负别人、动手打架的孩子多半是从小被家里打大的。而经常被人欺负、生性胆小怯懦的孩子,多半从小是留守儿童或是单亲家庭长大的。所以,无论是哪种暴力倾向,都不是天生的,责任都在家长。近几年,我时常在电视或网络上看到有关于青少年暴力事件新闻,有的甚至超越了底线。有的孩子不珍惜可贵的花季年华,做着伤害自己、伤害他人的事情。每次看到这样的新闻,我都很揪心。伤害别人的孩子很容易误入歧途、毁掉人生。而被伤害的孩子就算没有严重的身体外伤,也很可能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造成无法抹去的阴影。”

    心理咨询师剖析青少年暴力背后的秘密
    魏学兰不但是一双儿女的母亲,而且是有着职业药师、教师和心理咨询师多重执业资格的老师。关于青少年暴力现象,魏学兰不仅从家长的视角对当下青少年的心理状况进行了深刻分析,而且从专业心理咨询师的角度进行了剖析。
    魏学兰说:“青春期的少年正处于心理断乳期,情绪不够稳定,心理上不够成熟,但自我意识逐渐增强,渴望得到别人认同。受网络和影视中暴力因素的影响,就可能会通过暴力达到目的。暴力还分为外暴力和内暴力(软暴力)。外暴力的表现是伤害他人,而内暴力则是伤害自己(自残)。青春期有暴力倾向的孩子的攻击性表现多样,许多症状早在发生极端(暴力)行为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只是人们不注意罢了。想要真正了解暴力的含义。首先要从‘暴’字开始,这个字是由‘日’‘共’‘水’组成。‘日’也可以代表‘火’,‘火’哪来的?是由于阴阳失调造成的。火过于旺盛,最终就会燃烧,以至于产生外暴力。水过量也是会产生灾害。所以说,水过多同样可以产生内暴力。”
    魏学兰认为,青少年暴力事件频发,父母、学校和社会都难辞其咎。首先,家庭教育的缺位是造成校园暴力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很多家长忙于工作和生计,忽略了与孩子的正常沟通和交流。尤其是现在处于青春期的中小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部分孩子形成了自私、冷酷的性格。有外暴力倾向孩子的父母及长辈多半都有外暴力倾向,孩子受其影响就会外暴力,而且阳性过旺。其次,学校乃教书育人之所,历来是一个安全的场所,父母把孩子送进学校了总是心安理得的。可现行的教育似乎太注重成绩,而忽略了学生品德的培养。其实,学校的责任是育人,而并不只是考分。但是,现在很多学校却恰恰片面追求分数,这让很多学生和家长减少了对孩子的性格与品德的关注!同时,社会对孩子性格的影响也很大。杜绝青少年暴力,也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净化社会风气,弘扬道德正能量,给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
    魏学兰特别强调要重视家庭的作用。心理动力学强调,青少年时的思维和行为无一不打上过去经历的烙印,无一不跟他们早期的亲子关系和亲子教育模式的影响有关。有人形容孩子是家长的显示器,家长则是孩子的主机。言外之意,要处理好孩子的问题,就要先从家长入手。现在我国很多的一二线城市都未雨绸缪地成立了心理援助中心,心理危机干预中心以及妈妈学校等社会公益性机构目的就是让正处在青春发育期的孩子们有难处时有地方帮忙,受委屈时有地方诉苦。作为父母的应当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及时做好孩子心理健康的正确疏导,尽量让孩子远离暴力因素的影响。同时,作为父母应当耐心地和孩子交流,通过交流了解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尤其是暴力行为的含义,找到孩子心里压抑的原因和想要表达的思想。
    最后,魏老师诚恳地劝告家长:“要想你的孩子没有暴力倾向,首先父母自己要杜绝暴力性行为。”与此同时,魏老师还语重心长地劝告学生:“伤害他人就等于伤害自己,凡事都要三思而后行。自己直接伤害自己,也是更不可取的做法。有情绪时,应该找到正确的渠道发泄。因为梦再美好,也经不起‘暴力’。”

    支
    遭遇暴力,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
    1.勿逞勇,跑为上策。不要觉得自己力气大、身手好,或者“练过”,就能够以一敌众。事实上,你花10块钱买来的《如来神掌》根本就是假的。好汉(好女)不吃眼前亏,三十六计走为上。来自阿甘的忠告:跑,可以逃离受人欺负的命运。
    2.勿顶撞,讲道理。如果图一时口舌之快激怒施暴者,带来的将是难以预料的后果。示弱有时是必要的。如果你对自己的谈判能力有信心,可以试着与打人者谈条件、讲道理,顺着对方的思维逻辑,扭转危险的局势。
    3.勿沉默,告至亲。暴行发生后,不要因为害怕报复或羞于启齿而自咽苦果,这只会让施暴者更加肆无忌惮,类似的暴力可能再次发生。正确的做法是,将事件的来龙去脉如实告诉自己的家长。更绝一点的,告诉打人者的家长——监护人应该对孩子进行起码的教育。(注:遇到自己家人漠不关心或不在身边、被打者家长三观不正崇尚暴力的情况,慎重选用此法。)
    4.勿“求罩”,靠正道。切勿于被打之后拜个“大哥”,然后向打人者寻仇。一入“黑道”深似海,从此平安是路人。大哥不会跟小马仔讲义气的。求助无门时,别忘了公检法。应该第一时间向执法部门报案。

    对校园暴力不能只停留在道德层面谴责
    近日,有网友爆料,浙江省庆元初中几名学生将一名小学一年级学生关在黑屋子里暴力殴打,并用香烟头将其烫伤。当地公安局回应称,已介入该案调查,受害者已经找到,殴打小学生时在场的4人也已经到案,均为未成年人。
    对于公众来说,这样的场面一点都不陌生。近些年,时常有校园暴力案件通过网络持续发酵,引发公众热议。比如5月11日上午,一网友QQ空间传出的一组图片,在江苏连云港(601008,股吧)的多个微信圈以及论坛上被传播后,引发众多网友关注——图片中一名女孩遭人殴打后又被拍裸照;6月4日,南京浦口一名初一男生被该校初三年级的男生堵住索要钱物,该生拒绝后遭到殴打,被逼自扇耳光,后被强迫带到厕所,高年级男生用管子沾上大便强迫他吸食。
    依据现行法律,此类事件多以严肃批评教育、责成家长严加管教作结,这也是很多未成年人对施以暴力不以为然的主要原因。在他们看来,自己的行为在法律定性上不过“小事一桩”。前不久,一群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因为群殴同学而面临最高终身监禁的新闻被广泛传播,而当事人之一翟云瑶直到出庭时还没弄清自己所犯罪行的严重性——在她看来,这不过是在校园里司空见惯的学生恶作剧或打群架之类的小事。
    把殴打和伤害视为“恶作剧之类的小事”,这便是国内校园暴力产生的根源,也是其始终无以得到遏制的真正原因。当下最大的问题在于,因为立法缺失、惩戒机制缺失和教育机制缺失,校园暴力问题并没有上升为法律议题,而仅仅停留在道德层次。正因如此,围绕“校园暴力”干预的一系列机制,也处于相当滞后的地步。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都没能有效地履行自身的责任,校园暴力甚至校园犯罪行为也因此日益严重。
    对比于国外的做法,如果不能做到导向上的纠偏,校园暴力问题可能会更加严重。同样的群殴行为,在美国加州会被定性为“酷刑折磨”重罪,对酷刑的惩罚是判处终身监禁,并处最高1万美元罚金,施暴者接受处罚的地方是法院,而在国内执行者却是“家长管教”。同样都是面对未成年人,都具有保护的天然责任,然而在最后的处理方式上却差距悬殊。
    当然,最重要的原因,还在于教育惩戒功能丧失后,催动了畸形心理的自由萌发,使得丑陋和猥亵都变得无所畏惧。因此,除了要求学校必须承担应有的教化功能之外,赋予其必要的惩戒功能依然十分重要。若是教育的权威无以树立,学生就不会心存敬畏。同时,虽然法律不是解决校园欺凌问题的成功途径,但通过完善的立法和增加其惩戒力,对青少年学生起到提醒作用,同样属于法治建设的题中之义。此外,通过立法对家长、老师和学校的责任进行明确,让他们真正发挥教育、提醒和干预作用,同样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校园欺凌作为一个世界性问题,在国内有着特殊的表现。只有将校园欺凌上升到社会问题的高度,在提高重视的基础上,从顶层设计入手解决导向问题,由单纯的道德议题上升到德法并举的层次,才能辅以综合性手段以达到社会共治。 (转自新华网)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王 超  采写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