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保障:丰盈的民生追求
辽源建地级市30年来,全市卫生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医和人才强卫战略,不断推进医疗卫生事业现代化建设,经过全市人民共同努力,医疗卫生资源大幅增加,医疗卫生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医疗卫生体系逐步完善,已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医疗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保险体系,已发展成为吉林省中南部重要的医疗卫生中心,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十五”期间基础卫生设施建设投资自筹和争取国家、省资金共18000多万元;县以上医疗机构各种医疗设备购入资金达到了9387万元。30年来,我市的卫生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数字解析:30年来,医疗卫生资源总量翻了三番,“1050医疗卫生服务圈”基本形成。
所谓的“城乡1050医疗服务圈”,就是城乡居民步行10分钟到达附近首诊医疗机构,50分钟到达二级以上医疗机构。
“如今,全市卫生系统拥有固定资产总值达到9亿元,医疗卫生资源总量比建市初期翻了三番多。”面对这样的一组数字,我们该如何理解辽源建地级市30年来的巨大成果和变化?让我们来看看下面这几组有力的数据说明:
当前,我市现有医疗卫生机构总数986个,县以上公立医院10个。其中(三级医院3个,二级医院7个),民营医院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1个,乡镇卫生院42个,个体诊所246个,村卫生室652个(行政村卫生室488个),疾控、监督、妇保、结防机构各3个,采供血机构1个,行政监管机构7个。
看病时间不再“往道儿上搭”
“城乡1050医疗服务圈”是不是真正让老百姓在百步之内就可以看病就医?能否真正做到步行10分钟到达就近首诊医疗机构,50分钟到达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呢?记者走访了几家市区及乡(镇)的医疗机构、卫生门诊及乡村卫生所。“城乡1050医疗服务圈”好不好?医疗卫生资源建设的褒贬还得由老百姓们说了算。
家住龙山区工农乡永兴村1组的村民刘河海今年69岁。对于经常不去市区的他来说,现在得个小病已经不用出村就医了,因为在村里的卫生所,头疼脑热等常见疾病在这里都可以迎刃而解。当记者问起刘大爷30年前生病那会儿都咋办的时候,刘河海苦笑着说:“那时候身体好也不爱生病,但真赶上感冒发烧了,家人就得骑着“二八大梁”托着生病的我去市内看病。我想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回忆。那时候家里谁要是生病了,就是最头疼的事情,少说这来回几里的路程就够你折腾的。”随后,记者来到了村里的“张德成家小卖店”,这家的老板娘告诉记者,“村里的卫生所可干净了,我们有病打针都在那儿。”在永兴村卫生所里,记者看到,这里摆放着各类整齐的医疗设备和干净的临时病床;墙上贴着医疗卫生许可证和卫生防疫宣传画;置物架上还摆放着消毒器具和医用器具;双黄连、阿司匹林、扑热息痛、安瑞克等常用药一应俱全。看来,村民的话不假,村里卫生所确实给他们“省了不少事儿”。
在西安区煤城新村小区,这里距离辽矿集团总医院的路程不到5分钟,即使住在小区的最边缘,到达医院的时间也不会超过10分钟。20号楼3单元的住户孙怡告诉记者:“孩子前几天夜里急性腹泻,下楼没几分钟就到了矿医院就诊,由于输液及时,第二天都没耽误孩子上课。这家离医院近就是好啊!”
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有了“0”突破
2007年6月,我市成立了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办公室。在市医疗保险局积极支持下,我市有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正式启动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在西安区红城社区,党委书记介绍说,“为了完善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六位一体”功能,全市对社区实行了社区卫生服务首诊负责制,建立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双向转诊制度和对口支援制度,促进医疗资源共享。”记者在这里了解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派出管理、医疗、护理等医务人员在中心工作一年,对社区医务人员进行“传、帮、带”,共有10余名大医院医务人员来到社区工作。
闫玉石是红城社区医疗服务站的工作人员。作为社区里“白色”卫生服务队中的一员,闫玉石经常和队员们在辖区范围内广泛开展各类卫生教育活动。闫玉石对记者说:“我们为80%的居民群众建立了健康档案,同时定期组织开展妇女、儿童和学生保健宣传,为辖区内的老弱和育龄妇女进行免费体检,为行动不便、卧病在床的患者进行上门义诊。”
医疗整合 实际上是“惠”了百姓
近年来,我市本着“合理利用、有效整合、稳步推进、全面发展”的原则,按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标准,设置1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并于2007年完成了10家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任务,全部通过省专家验收,当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口的覆盖率就已经达到了90%。
以“打破市区界限、整建制划转、机构重新组合”为原则,我市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卫生监督与防保体制改革。2001年初,市卫生局把两区与市卫生防疫站的防病和监督职能分开,实行“三站合一”,成立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同时,把市妇幼保健院的保健职能予以剥离,把两区妇幼保健站并入其中,成立了市妇女儿童保健中心。2001年初,3家机构统一正式挂牌,顺利完成整建制划转工作。
按照《区域卫生资源配置规划》,我市先后将市传染病院合并到市第二人民医院;市口腔医院合并到市中医院,使7家医院形成了5个医疗中心。市第二人民医院与市传染病院合并后,改变了市区东片资源过剩、南片又相对不足的局面,市第二人民医院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传染病防治特色得到很好的体现,达到了优势互补。口腔医院与市中医院合并后,解决了口腔医院在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无能力自身发展的问题,增强了市中医院的综合功能,在全省中医系统中位居第二。通过区域卫生规划,市级五大医疗中心的格局基本确立。形成了“东”为市中心医院,“西”为市妇婴医院,“南”为市第二人民医院,“北”为辽矿总院,“中”为市中医院的医院机构的合理布局。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医疗机构建设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近年来,全市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得到长足发展。全市人民瞩目的建筑面积30700平方米的市中心医院11层综合大楼于2007年正式投入使用;还有建筑面积达8500余平方米的市卫生大厦; 17740平方米的市中医院12层门诊大楼;6474平方米的市妇婴医院门诊大楼先后竣工并投入使用。这些卫生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全市患者创造了良好的就医环境。市卫生学校建筑面积达3840平方米的6层现代化图书馆和2600平方米的综合楼的竣工使用,为提升卫生学校整体实力奠定了基础。
百姓的生活圈中,无论是10分钟还是50分钟,总少不了医疗服务体系的完善和“跟踪”。“看病远”、“看病犯愁”、“去哪看”、“看得好不好”等诸多令老百姓头疼的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数字解析:4年报销医药费13.33亿元。全市居民看病有了保障。
50元成了“救命钱”
“没想到年初交的50元参合费,现在成了我们全家的救命钱。”手捧着刚报销的8万元钱,东丰县东丰镇忠厚村村民周淑珍的脸上溢满感激。在我市,像周淑珍这样享受着新农合“从天而降”的救命钱的农民还有很多。于是,新农合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民生工程”。
自2009年4月医改启动以来,我市参加职工医保、居民医保、新农合的城乡居民累计受益人(次)达195万,报销金额达13.33亿元,城乡居民看不起病和大病返贫问题得到缓解。
从“不敢想”到“没想到”
“说实在的,这要是放在以前,得了重病就只有在家等死的份,哪还看得起病啊!”两年前,富强村七组村民刘殿国身患重症。好在村书记早在农民参加新农合的第一时间为他交上了所有费用,为刘殿国节省了近7万元的医疗费。看病期间,刘殿国花掉了家里的大部分积蓄,村里听说后,又立即协调了相关部门帮他申请并办理了大病救助。这样一来,刘殿国不仅享受到了新农合的好政策,还在大病救助这块得到了真正的实惠。医疗改革,着实让农民受益程度最大化。
“一卡通”省了不少心
实施新农合以来,市卫生局推出多项改革举措,让农民获得了更多的利益。提高报销比例,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达75%。报销封顶线提高到8万元,进一步减轻了患大病、重病农民的经济负担。同时,我市还推进了新农合定额管理总额预付方式,实行总量控制,确保基金运行规范到位。开展“一卡通”服务试点,实现报销、查询、转诊、慢性病等业务办理一体化。推广即时结算报销,市级定点医院全面开展院内直报,真正做到了“在哪住院、在哪报销,当天出院、当天报销。”
医院不再使农民“望而却步”
过去,许多农民是“小病拖,大病捱,实在不行才住院治”。现在,新农合的全面推行,使农民去门诊和住院的人数明显增长,过去不少对医院“望而却步”的农民能够大胆走进医院,接受正规治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真正让农民得到了实惠。参合农民实实在在地受益,极大地激发了其他农民的参合热情,农民由过去不想参合,到现在抢着参合。今年,全市参合率由70.54%提高到99.64%,参合人数达63.32万。
数字解析:近年来,我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了综合改制。1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42家乡(镇)卫生院全部实现了财政收支两条线管理,对510种药物实行了零差价销售;医疗保障水平逐渐提高,新农合人均筹资水平从150元到290元,受益达45万人(次);10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连续3年实现了全覆盖。
医改 让社会着实迈了一大步
在市第二人民医院,提起这些年医疗设备的改进和变化,X光科室的刘永新大夫很是感慨:“从前,医院的医疗设备落后,医疗环境差,即使院里有很强的医疗水平,碍于这些条件的缺陷,也显得力不从心。”谈起这些年医疗设备改革和引进,刘大夫显得很兴奋。“这几年,医院建起了新楼,极大改善了住院环境,随着医疗设备的配置不断得到完善,我们的医疗队伍也逐渐壮大起来。”据记者了解,经过这么多年的变化,市第二人民医院已经由过去的综合性医院,发展成为全市肝病、肿瘤、神经类首屈一指的专科性医院。
近年来,我市克服了经济总量不足、财政支出压力大等诸多问题,确保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配套资金及时足额到位。今年,我市依靠财政支持给予医疗机构装备奖励,主要补充了心电图机、B超、500毫安X光机、整体数字化实验室等设备。
在市妇婴医院,记者了解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待孕妈妈喜欢到专科医院进行生产。“现在医院的医疗水平越来越专业,医疗设备很先进,各项检查又全面细致,来到这里生产我很放心。”在302室病床,即将为人母亲的徐慧高兴地对记者说。
近年来,我市卫生系统的医护人员经过不断地探索和努力,医疗技术水平有了显著提高,有些技术项目填补了我市空白。其中,市中心医院开展的冠脉造影、心脏安装支架术等均填补我市空白;市中医院开展的听神经瘤切除术、断腕再植技术填补了我市空白;2001年,市妇婴医院新生儿科成功抢救一名出生时体重只有950克的极低体重儿,创造了我市有史以来救治极低体重儿的记录。
医改 让外地就医比例明显下降
家住制泵厂宿舍的退休职工杨万君在2009年患了白内障。得知这一病情后,杨万君的子女在第一时间就帮她安排好了去省级医院就医看病的计划。但在得知市中心医院可以聘请省级专家来辽源为患者手术的信息后,杨万君的家人放下了去长春就医的念头,而决定在市中心医院接受了住院治疗。“专家加专家,我们患者放了心。省级的专家也能来小城市为患者手术,我真是没想到。”
近年来,我市与国内20家高端医院建立了技术合作联合体。市中心医院、东丰县医院进入吉大一院医疗集团;在全国共聘请并建立域外专家库121名,域外专家来我市开展手术5000余例。医保和新农合病人外转诊率都有明显下降。我市还将门诊统筹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加大对小病的补偿力度,同时简化转诊手续,专科疾病简化转诊,常见疾病双向转诊等。
医改 让看病难看病贵寻到“金钥匙”
近年来,全市53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推行了基本药物制度,对510种药物实行了零差价销售,平均药价下降了30%,比乡镇药店还低10%,总让利3000余万元。今年我市还建立了大病救治体系,解决了基本医疗保障不足,及困难群体因病返贫和治不起病等问题。
琴力杰是龙山区康宁社区的居民。2001年,琴力杰患上尿毒症,按照社区居民参保的条件,琴力杰只能享受到30%到35%的住院报销,这样一来,她将承担很大一笔治疗费用。按照有关规定,琴力杰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帮助下申请了大病医疗救助,将住院报销比例从30%提高到了70%,医疗改革帮助了很多像琴力杰这样生活困难、看不起病的人。
家住寿山花园19号楼1单元的王争国今年正好72岁。近些年,随着年龄的增加,王争国出入医院的次数越来越多,但花的钱越来越少。“从前看病哪有什么医保啊?花一万元就一万元,花200元就是200元。现在不同了,有了医保的好政策,省了我不少钱啊,没想到这么大岁数也赶上好时候了!”在我市像王争国这样享受到医保政策的老年人不在少数。
我市适用于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城乡低保的人员,都能够通过提高基本医疗保险的报销比例、建立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加大民政救助力度、减免医疗费用、降低医疗成本、建立大病救治基金等多种渠道,享受到医改所带来的好处。用王争国的话说就是,这才是真正的惠民。
服务体系+医疗资源
数字解析:当前,全市卫生系统拥有床位4923张,每千人口床位4.18张。医务人员6911人,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5.4人,每千人口拥有护士2.08人;医疗设备总价值达38749万元,拥有乙级以上大型设备27台(件),医疗资源总量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期望寿命提高+总发病率下降
数字解析:近些年,我市居民人口平均期望寿命值提高到73.9岁,孕产妇及婴儿死亡率逐年下降,全市无甲类传染病报告,总发病率排全省第8位。全市主要卫生指标位居全国平均水平以上,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在日益提高。
非典防治+防病工作
2003年,我市较好完成防治非典的工作任务,实现无一例临床诊断病例、无一例医务人员感染、无一例死亡病例的“三无”目标;2002年,我市启动世界银行贷款、英国赠款的结核病防治项目,为全市1609名传染性肺结核患者进行免费治疗,结核病研究、治疗的专门机构成立;2002年,我市建立三级疫情报告网络,卫生监测覆盖率达100%;2005年初,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重点人群大面积疫苗接种,接种率全省第一。
爱国卫生+监督防保
近年来,全市爱国卫生工作取得积极成果,城市环境和城市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2001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成立,结案率为88.2%,打掉黑加工点228家。
对外交流+人才拉动
2000年,与俄罗斯切列波韦茨市等进行学习交流,期间多次接待香港医药界友人参观访问,就中医专科合作交流探讨;2000年,制定实施名医名科战略,建立起以“十大杰出青年名医”为龙头,开展市级科研项目54项,引进新技术、新项目205项。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张莹莹 采写
本版策划 郭珍珠
“十五”期间基础卫生设施建设投资自筹和争取国家、省资金共18000多万元;县以上医疗机构各种医疗设备购入资金达到了9387万元。30年来,我市的卫生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1050医疗卫生服务圈”套上了“老百姓的生活圈”
数字解析:30年来,医疗卫生资源总量翻了三番,“1050医疗卫生服务圈”基本形成。
所谓的“城乡1050医疗服务圈”,就是城乡居民步行10分钟到达附近首诊医疗机构,50分钟到达二级以上医疗机构。
“如今,全市卫生系统拥有固定资产总值达到9亿元,医疗卫生资源总量比建市初期翻了三番多。”面对这样的一组数字,我们该如何理解辽源建地级市30年来的巨大成果和变化?让我们来看看下面这几组有力的数据说明:
当前,我市现有医疗卫生机构总数986个,县以上公立医院10个。其中(三级医院3个,二级医院7个),民营医院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1个,乡镇卫生院42个,个体诊所246个,村卫生室652个(行政村卫生室488个),疾控、监督、妇保、结防机构各3个,采供血机构1个,行政监管机构7个。
看病时间不再“往道儿上搭”
“城乡1050医疗服务圈”是不是真正让老百姓在百步之内就可以看病就医?能否真正做到步行10分钟到达就近首诊医疗机构,50分钟到达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呢?记者走访了几家市区及乡(镇)的医疗机构、卫生门诊及乡村卫生所。“城乡1050医疗服务圈”好不好?医疗卫生资源建设的褒贬还得由老百姓们说了算。
家住龙山区工农乡永兴村1组的村民刘河海今年69岁。对于经常不去市区的他来说,现在得个小病已经不用出村就医了,因为在村里的卫生所,头疼脑热等常见疾病在这里都可以迎刃而解。当记者问起刘大爷30年前生病那会儿都咋办的时候,刘河海苦笑着说:“那时候身体好也不爱生病,但真赶上感冒发烧了,家人就得骑着“二八大梁”托着生病的我去市内看病。我想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回忆。那时候家里谁要是生病了,就是最头疼的事情,少说这来回几里的路程就够你折腾的。”随后,记者来到了村里的“张德成家小卖店”,这家的老板娘告诉记者,“村里的卫生所可干净了,我们有病打针都在那儿。”在永兴村卫生所里,记者看到,这里摆放着各类整齐的医疗设备和干净的临时病床;墙上贴着医疗卫生许可证和卫生防疫宣传画;置物架上还摆放着消毒器具和医用器具;双黄连、阿司匹林、扑热息痛、安瑞克等常用药一应俱全。看来,村民的话不假,村里卫生所确实给他们“省了不少事儿”。
在西安区煤城新村小区,这里距离辽矿集团总医院的路程不到5分钟,即使住在小区的最边缘,到达医院的时间也不会超过10分钟。20号楼3单元的住户孙怡告诉记者:“孩子前几天夜里急性腹泻,下楼没几分钟就到了矿医院就诊,由于输液及时,第二天都没耽误孩子上课。这家离医院近就是好啊!”
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有了“0”突破
2007年6月,我市成立了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办公室。在市医疗保险局积极支持下,我市有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正式启动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在西安区红城社区,党委书记介绍说,“为了完善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六位一体”功能,全市对社区实行了社区卫生服务首诊负责制,建立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双向转诊制度和对口支援制度,促进医疗资源共享。”记者在这里了解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派出管理、医疗、护理等医务人员在中心工作一年,对社区医务人员进行“传、帮、带”,共有10余名大医院医务人员来到社区工作。
闫玉石是红城社区医疗服务站的工作人员。作为社区里“白色”卫生服务队中的一员,闫玉石经常和队员们在辖区范围内广泛开展各类卫生教育活动。闫玉石对记者说:“我们为80%的居民群众建立了健康档案,同时定期组织开展妇女、儿童和学生保健宣传,为辖区内的老弱和育龄妇女进行免费体检,为行动不便、卧病在床的患者进行上门义诊。”
医疗整合 实际上是“惠”了百姓
近年来,我市本着“合理利用、有效整合、稳步推进、全面发展”的原则,按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标准,设置1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并于2007年完成了10家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任务,全部通过省专家验收,当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口的覆盖率就已经达到了90%。
以“打破市区界限、整建制划转、机构重新组合”为原则,我市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卫生监督与防保体制改革。2001年初,市卫生局把两区与市卫生防疫站的防病和监督职能分开,实行“三站合一”,成立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同时,把市妇幼保健院的保健职能予以剥离,把两区妇幼保健站并入其中,成立了市妇女儿童保健中心。2001年初,3家机构统一正式挂牌,顺利完成整建制划转工作。
按照《区域卫生资源配置规划》,我市先后将市传染病院合并到市第二人民医院;市口腔医院合并到市中医院,使7家医院形成了5个医疗中心。市第二人民医院与市传染病院合并后,改变了市区东片资源过剩、南片又相对不足的局面,市第二人民医院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传染病防治特色得到很好的体现,达到了优势互补。口腔医院与市中医院合并后,解决了口腔医院在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无能力自身发展的问题,增强了市中医院的综合功能,在全省中医系统中位居第二。通过区域卫生规划,市级五大医疗中心的格局基本确立。形成了“东”为市中心医院,“西”为市妇婴医院,“南”为市第二人民医院,“北”为辽矿总院,“中”为市中医院的医院机构的合理布局。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医疗机构建设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近年来,全市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得到长足发展。全市人民瞩目的建筑面积30700平方米的市中心医院11层综合大楼于2007年正式投入使用;还有建筑面积达8500余平方米的市卫生大厦; 17740平方米的市中医院12层门诊大楼;6474平方米的市妇婴医院门诊大楼先后竣工并投入使用。这些卫生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全市患者创造了良好的就医环境。市卫生学校建筑面积达3840平方米的6层现代化图书馆和2600平方米的综合楼的竣工使用,为提升卫生学校整体实力奠定了基础。
百姓的生活圈中,无论是10分钟还是50分钟,总少不了医疗服务体系的完善和“跟踪”。“看病远”、“看病犯愁”、“去哪看”、“看得好不好”等诸多令老百姓头疼的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新农合解开了农民的“心疙瘩”
数字解析:4年报销医药费13.33亿元。全市居民看病有了保障。
50元成了“救命钱”
“没想到年初交的50元参合费,现在成了我们全家的救命钱。”手捧着刚报销的8万元钱,东丰县东丰镇忠厚村村民周淑珍的脸上溢满感激。在我市,像周淑珍这样享受着新农合“从天而降”的救命钱的农民还有很多。于是,新农合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民生工程”。
自2009年4月医改启动以来,我市参加职工医保、居民医保、新农合的城乡居民累计受益人(次)达195万,报销金额达13.33亿元,城乡居民看不起病和大病返贫问题得到缓解。
从“不敢想”到“没想到”
“说实在的,这要是放在以前,得了重病就只有在家等死的份,哪还看得起病啊!”两年前,富强村七组村民刘殿国身患重症。好在村书记早在农民参加新农合的第一时间为他交上了所有费用,为刘殿国节省了近7万元的医疗费。看病期间,刘殿国花掉了家里的大部分积蓄,村里听说后,又立即协调了相关部门帮他申请并办理了大病救助。这样一来,刘殿国不仅享受到了新农合的好政策,还在大病救助这块得到了真正的实惠。医疗改革,着实让农民受益程度最大化。
“一卡通”省了不少心
实施新农合以来,市卫生局推出多项改革举措,让农民获得了更多的利益。提高报销比例,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达75%。报销封顶线提高到8万元,进一步减轻了患大病、重病农民的经济负担。同时,我市还推进了新农合定额管理总额预付方式,实行总量控制,确保基金运行规范到位。开展“一卡通”服务试点,实现报销、查询、转诊、慢性病等业务办理一体化。推广即时结算报销,市级定点医院全面开展院内直报,真正做到了“在哪住院、在哪报销,当天出院、当天报销。”
医院不再使农民“望而却步”
过去,许多农民是“小病拖,大病捱,实在不行才住院治”。现在,新农合的全面推行,使农民去门诊和住院的人数明显增长,过去不少对医院“望而却步”的农民能够大胆走进医院,接受正规治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真正让农民得到了实惠。参合农民实实在在地受益,极大地激发了其他农民的参合热情,农民由过去不想参合,到现在抢着参合。今年,全市参合率由70.54%提高到99.64%,参合人数达63.32万。
医改 悄然提升城市幸福指数
数字解析:近年来,我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了综合改制。1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42家乡(镇)卫生院全部实现了财政收支两条线管理,对510种药物实行了零差价销售;医疗保障水平逐渐提高,新农合人均筹资水平从150元到290元,受益达45万人(次);10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连续3年实现了全覆盖。
医改 让社会着实迈了一大步
在市第二人民医院,提起这些年医疗设备的改进和变化,X光科室的刘永新大夫很是感慨:“从前,医院的医疗设备落后,医疗环境差,即使院里有很强的医疗水平,碍于这些条件的缺陷,也显得力不从心。”谈起这些年医疗设备改革和引进,刘大夫显得很兴奋。“这几年,医院建起了新楼,极大改善了住院环境,随着医疗设备的配置不断得到完善,我们的医疗队伍也逐渐壮大起来。”据记者了解,经过这么多年的变化,市第二人民医院已经由过去的综合性医院,发展成为全市肝病、肿瘤、神经类首屈一指的专科性医院。
近年来,我市克服了经济总量不足、财政支出压力大等诸多问题,确保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配套资金及时足额到位。今年,我市依靠财政支持给予医疗机构装备奖励,主要补充了心电图机、B超、500毫安X光机、整体数字化实验室等设备。
在市妇婴医院,记者了解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待孕妈妈喜欢到专科医院进行生产。“现在医院的医疗水平越来越专业,医疗设备很先进,各项检查又全面细致,来到这里生产我很放心。”在302室病床,即将为人母亲的徐慧高兴地对记者说。
近年来,我市卫生系统的医护人员经过不断地探索和努力,医疗技术水平有了显著提高,有些技术项目填补了我市空白。其中,市中心医院开展的冠脉造影、心脏安装支架术等均填补我市空白;市中医院开展的听神经瘤切除术、断腕再植技术填补了我市空白;2001年,市妇婴医院新生儿科成功抢救一名出生时体重只有950克的极低体重儿,创造了我市有史以来救治极低体重儿的记录。
医改 让外地就医比例明显下降
家住制泵厂宿舍的退休职工杨万君在2009年患了白内障。得知这一病情后,杨万君的子女在第一时间就帮她安排好了去省级医院就医看病的计划。但在得知市中心医院可以聘请省级专家来辽源为患者手术的信息后,杨万君的家人放下了去长春就医的念头,而决定在市中心医院接受了住院治疗。“专家加专家,我们患者放了心。省级的专家也能来小城市为患者手术,我真是没想到。”
近年来,我市与国内20家高端医院建立了技术合作联合体。市中心医院、东丰县医院进入吉大一院医疗集团;在全国共聘请并建立域外专家库121名,域外专家来我市开展手术5000余例。医保和新农合病人外转诊率都有明显下降。我市还将门诊统筹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加大对小病的补偿力度,同时简化转诊手续,专科疾病简化转诊,常见疾病双向转诊等。
医改 让看病难看病贵寻到“金钥匙”
近年来,全市53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推行了基本药物制度,对510种药物实行了零差价销售,平均药价下降了30%,比乡镇药店还低10%,总让利3000余万元。今年我市还建立了大病救治体系,解决了基本医疗保障不足,及困难群体因病返贫和治不起病等问题。
琴力杰是龙山区康宁社区的居民。2001年,琴力杰患上尿毒症,按照社区居民参保的条件,琴力杰只能享受到30%到35%的住院报销,这样一来,她将承担很大一笔治疗费用。按照有关规定,琴力杰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帮助下申请了大病医疗救助,将住院报销比例从30%提高到了70%,医疗改革帮助了很多像琴力杰这样生活困难、看不起病的人。
家住寿山花园19号楼1单元的王争国今年正好72岁。近些年,随着年龄的增加,王争国出入医院的次数越来越多,但花的钱越来越少。“从前看病哪有什么医保啊?花一万元就一万元,花200元就是200元。现在不同了,有了医保的好政策,省了我不少钱啊,没想到这么大岁数也赶上好时候了!”在我市像王争国这样享受到医保政策的老年人不在少数。
我市适用于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城乡低保的人员,都能够通过提高基本医疗保险的报销比例、建立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加大民政救助力度、减免医疗费用、降低医疗成本、建立大病救治基金等多种渠道,享受到医改所带来的好处。用王争国的话说就是,这才是真正的惠民。
这些年我们不得不说的变化
服务体系+医疗资源
数字解析:当前,全市卫生系统拥有床位4923张,每千人口床位4.18张。医务人员6911人,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5.4人,每千人口拥有护士2.08人;医疗设备总价值达38749万元,拥有乙级以上大型设备27台(件),医疗资源总量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期望寿命提高+总发病率下降
数字解析:近些年,我市居民人口平均期望寿命值提高到73.9岁,孕产妇及婴儿死亡率逐年下降,全市无甲类传染病报告,总发病率排全省第8位。全市主要卫生指标位居全国平均水平以上,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在日益提高。
非典防治+防病工作
2003年,我市较好完成防治非典的工作任务,实现无一例临床诊断病例、无一例医务人员感染、无一例死亡病例的“三无”目标;2002年,我市启动世界银行贷款、英国赠款的结核病防治项目,为全市1609名传染性肺结核患者进行免费治疗,结核病研究、治疗的专门机构成立;2002年,我市建立三级疫情报告网络,卫生监测覆盖率达100%;2005年初,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重点人群大面积疫苗接种,接种率全省第一。
爱国卫生+监督防保
近年来,全市爱国卫生工作取得积极成果,城市环境和城市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2001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成立,结案率为88.2%,打掉黑加工点228家。
对外交流+人才拉动
2000年,与俄罗斯切列波韦茨市等进行学习交流,期间多次接待香港医药界友人参观访问,就中医专科合作交流探讨;2000年,制定实施名医名科战略,建立起以“十大杰出青年名医”为龙头,开展市级科研项目54项,引进新技术、新项目205项。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张莹莹 采写
本版策划 郭珍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