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矢志从医终不悔
——记辽源胸科医院优秀党员李文忠
本报记者 李艳红
29年前,从延边医学院医疗系毕业的李文忠与结核病防治工作结缘。29年来,无论是在辽源矿务局结核病医院工作,还是在市结核病防治所和现在的辽源胸科医院工作,李文忠始终秉承对医学事业的钟爱之情,无惧病毒,不怕传染,带领全科一班人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将医生的职责与使命完美地呈现在患者面前。多年来,经他治疗的患者不计其数。
衡量一名优秀医生的标准是什么?衡量一名党员的标准又是什么?是实践,是群众的评判。作为辽源地区结核病学科的带头人和科室管理者,李文忠深知应该担当什么、掌握什么和传授什么,怎样传帮带、怎样抓管理。
60多岁的肺结核病患者倪某在胸科医院已经住了3年。可能感到治疗无望,倪某经常酗酒打闹,不配合治疗,院里的多名医生护士,包括李文忠在内都遭到过倪某的辱骂。遇到这样的患者是否任他去?李文忠的回答是否定的。去年11月的一天,倪某突感呼吸困难、胸痛。经验丰富的李文忠率先冲到患者面前,经检查后确诊为脓气胸,救治不及时会有生命危险。李文忠迅速组织抢救治疗,终于化险为夷。“我平时骂你你咋不生气呢,还能出手相救?”倪某不解地问李文忠。“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一名治病救人的医生,怎能跟你斤斤计较?”李文忠的话语里只有责任,没有委屈。
治病救人需要高超的技术,需要不时地“充电”。2012年至2013年,单位先后派李文忠到北京胸科医院、上海胸科医院、沈阳军区总医院等处进修学习。每一次学习深造,李文忠都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勤恳钻研,忘我学习,极力吸取先进医院的“养分”,回来后将学习成果即时转化为临床应用。李文忠率先在我市开展了胸腔留置导管治疗包裹性胸腔积液和腹腔积液,与检验科协调开展痰浓缩集菌法查痰抗酸杆菌,使查痰阳性率提高20%,使一些诊断不明的患者及早确诊、接受治疗。住院的肺结核病人并不都是单纯的结核病,有时需要与其它疾病鉴别或合并有其它疾病,这就要求专科医生必须具备全科医生的鉴别诊断能力。为此,李文忠又组织开展了耐药肺结核病人的监测、耐药肺结核病人药敏检测,耐药肺结核非典型分枝杆菌肺病的诊断治疗工作,突破了诊断的局限性,受到患者的认可和信赖。
结核病传染性很强,不仅医生的工作有风险,患者本人的精神压力也很大,需要医生多做解释工作,给予人性化关怀。有的患者被确诊为肺结核病后,意志消沉,抗拒治疗。这时的李文忠不仅是一名医生,更是一名心理疏导者,耐心与患者沟通,鼓励他们配合治疗,重树生活信心。李文忠的做法在潜移默化中感染着科里的每一位同事,大家都在工作中慢慢拉近自己与患者间的距离。得病患者中家庭贫困者居多,没钱住院买药的也不在少数。这么多年来,李文忠已记不清自己曾借给患者多少钱,帮着垫付了多少药费。“他们没钱买药就会中断治疗,加重病情,增加救治的难度。我能帮上的一定会帮,还不还钱都是次要的。”
29年,弹指一挥间。由奋斗青年到不惑之年的李文忠,谈起热爱的医疗事业,仍是追求满满,不断给自己打压加劲儿。“医生是一辈子的事业,为患者解除病痛也是我这辈子一直要完成的事。既然选择了这条路,我就会义无反顾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