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帮扶也能套用PPP模式?

【走进新“经开”系列报道四:扶弱济困】
民生帮扶也能套用PPP模式?
本报记者 汪琳

    最近,PPP模式(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一词越来越流行,各地鼓励私营企业、民营资本与政府合作,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但令人没想到的是,辽源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竟然在帮扶济困方面动起了“套用PPP模式”的脑筋。“我们城区的特点就是企业多,本地加引进的能有1000多户,可谓是民生帮扶的‘金山’。我们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利用有利资源反哺为民。”开发区主要领导分析道。那么,这种做法究竟会给居民的生活带来哪些改变呢?
    半年前,保善村5组村民董淑芹与村里的几十名妇女在开发区的牵线搭桥下走进东霖草编文化产业有限公司,跟着专业老师学起了草编工艺,手中普通的玉米叶变成了每个月不低于1000元的“红票子”,董淑芹乐开了花,跟常年在外打工的丈夫一道成为了家里的顶梁柱;生活上无经济来源的兴国村2组村民刘金荣一直想找份工作,这一愿望在开发区领导有计划的安排下转化为现实,刘金荣成为麦达斯铝业的一名员工,收入稳定;兴国村3组村民何方丽在丈夫去世后独自带着两个孩子,生活十分艰难。开发区得知情况后,与辖区企业联系,合作帮扶何方丽。宏亚达袜业主动安排其就业,兴阳街道还为其办理了低保。用何方丽的话说:“区里为我上了‘双保险’,以后生活还怕啥。”
    针对区内现有的85户特困户、385户困难户,开发区与麦达斯、利源、东北袜业园等多家企业联合,通过入户走访慰问和介绍用工岗位等形式,减轻居民的生活压力。截至目前,各企业提供用工岗位61个,走访慰问投入20余万元。
    企业卖力“配唱”,政府部门更要当好“台柱子”。开发区支出100余万元作为救助资金,主要领导带头开展“三包保”活动,每人包保一名贫困学生、一名困难居民、一名贫困职工。同时,成立临时工作组,定期深入农村、社区及企业对区域内低保人员、特困群众和贫困职工进行摸底调查,将家庭情况、致贫原因等纳入“帮扶档案”,按时足额发放低保金、加大重特大疾病救助力度、提档帮扶标准,做到“应帮尽帮,不留死角”。“没想到,区里帮扶把我们这些非辖区的聘用困难职工也算进去了。一到年节,米、面、油等物品没少发,不少同行都羡慕得很。”保洁员吕宝清说。
    财政收入可以放缓,民生投入不能打折。开发区借用PPP模式拓宽帮扶渠道,将百姓的“穷帽子”换成了“钱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