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父母发啥愁?
一说到对孩子的教育,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学校教育。其实,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一点也不比学校教育差。目前,很多家庭也日渐重视家庭教育了,不但舍得金钱的投入,也不吝啬精力和时间。但是,不少家庭虽然从思想上开始重视家庭教育,但是在教育的观念上有所偏差,在方法上不得要领。一些为人父母者在家庭教育中会遇到的一些令人忧愁的问题,是否每个家庭都会遇到?家庭教育该教孩子些什么?为了讨论和解答上述问题,今天特发此刊。
现在,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备受父母关爱的同时,也被父母寄予厚望。很多为人父母者都希望儿女能够成为优秀的人。在很多国人的眼里,优秀的人就是有好的职业、挣很多钱、社会地位高。一言以蔽之,很多父母都期望自己的孩子未来能够在物质上取得成功。有了这样的期望,父母就开始刻意通过一些途径来培养孩子这方面的意识和能力了。
怎么样让孩子将来有个好职业呢?当下,很多父母几乎毫无疑义地认为孩子得智商高、得考上个好大学。于是乎,现在的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得接受“爱子心切”的父母为其“量身制作”的“知识灌输”。几乎所有的父母都认为,孩子早一点儿学习知识就多一份成功的机会。基于这样的认识,很多父母尽量提前孩子接受知识教育的年龄,有的甚至在未出生时就接受父母的“知识灌输”。为人父母者为何如此着急呢?原因就是“负责任的父母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别人家孩子从小都这样做,自己的孩子不这样做,那以后怎么还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呢?这是很多家长的疑问和忧虑所在。
担忧“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父母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够如自己所愿“赢在起跑线上”,开始了激烈的竞争。未来孩子间的竞争最先萌发于今日父母的竞争。肇始于胎教,很多焦虑的家长开始使用各种手段来开发孩子的智力。为了孩子在出生前不被淘汰出局,很多家长就通过给还未出生的孩子放放音乐、读读古诗等途径来为孩子“健脑”。孩子稍大,家长们就开始为孩子上学的事情发愁了。按照家长的逻辑,孩子上不了好的幼儿园就可能上不了好的小学,上不了好的小学就可能上不了好的中学,上不了好的中学就可能会导致上不了好的高中,上不了好的高中上好的大学就难。基于这样的认识,很多家长为了好的学校名额不惜托关系、找路子,不惜通宵达旦排队给子女报名。上了好学校还嫌不够,很多家长为了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家的孩子更加优秀,想尽办法给孩子补习文化课,周六、周日也不让孩子休息。更有甚者,很多家长利用孩子的休息时间,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和特长班,拼命给孩子加压,让孩子不堪重负。
多数家长正是看重了这所谓的“起跑线”,才对孩子的未来深深地焦虑。家长担心孩子输在起点上,出于爱子心切的人之常情无可厚非,家长为了孩子的未来所做的努力也不是不无道理。很多家长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就是现实使然。周六早上7点,记者在一家早餐店看见了一对母子,母亲姓赵,30岁左右,孩子7岁。在母子旁边的椅子上放着孩子的书包。孩子故意吃得很慢,母亲大声催促:“快点儿吃!一会儿就不赶趟了!”“今天周六,孩子还上学吗?”记者好奇地问。“补课!”孩子母亲说。“每天上课天天早起,周六周日也得早起,孩子够累的!”记者说。孩子母亲无奈地说:“孩子累,我也累。我也曾想给自己和孩子放个假。可是,当想到你停下来时别的孩子依然在向前跑的时候,我就得振作起来。”这是在采访中很多家长表露的心声。可是,在汹涌的潮流面前,好多人只能被裹挟着前进,尽管筋疲力尽,但又无可奈何。改变还需等待,“焦虑” 还将继续……
在很多家长都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积极备战、发愁的时候,也有部分家长因为孩子不听话、很“捣蛋”、想管管不了而发出“孩子教育可真难”的感慨。
李隆德今年29岁,有个5岁的儿子,正在上幼儿园大班。李隆德的儿子活泼、机灵,特别招人喜欢,家里的长辈对其宠爱有加。孩子的出生给李隆德一家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可是这小家伙儿却活泼得有点儿大劲儿了。用李隆德的话来说,他的儿子很“捣蛋”,在家里爬高下低不停歇不说,而且还爱搞破坏,不是把这东西摔了,就是把那东西给砸了;在学校,他的儿子上课不听课,下课还经常和小朋友“动手”,最让李隆德发愁的是孩子不学习。李隆德说:“邻居家的孩子和自己的儿子在一个班,这孩子每天回来后都会先做作业再玩。可是,我家孩子根本不去做作业。大人要是要求他做完作业再玩,他就会坐在那里偷摸玩。大人要是严格点儿看着他,他就会哇哇大哭。你说这样的孩子咋能教育好,打骂不但不是办法,我们也舍不得。不管吧,照这样发展下去也不是办法。看来,家长还真得学点儿教育孩子的知识,不然指定教育不好。现在,我和孩子的妈妈就希望能多学点儿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其实,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多家长都面临着和李隆德一样或相似的情况,他们想好好地教育子女,但是却无从下手。很多人没有为人父母的时候可能会认为教育子女没什么难处,可是,一旦为人父母的时候,却感觉很难。在采访中,年轻的父亲王晁说:“我的儿子很调皮,我不知道该如何教育他。说实话,我和妻子也看了不少教育孩子的书,但却感觉总是难以用上。有时候遇到孩子特别调皮时,我也会吼他,甚至会动手打他几下。我也知道这样不对,但是,我有时候真的很难控制住自己。教育孩子真不容易。”
面对调皮的孩子,家长发愁也是正常的。家长不应当把这种负面的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更不应该当众严厉训斥或是体罚,而应该多点儿耐心,给孩子定好规矩、做好榜样,言传身教,把好的做法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孩子。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所有父母的愿望。父母期望自己的子女成为人中“龙凤”,说白了就是要让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家的孩子更有“出息”。因此,孩子咋能有“出息”,成了父母在家庭教育中一直发愁的事情。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所持有的强烈的孩子应当有“出息”意识,反映出大部分父母心中的强烈功利思想和虚荣心。在孩子成长的不同时期,很多父母眼里“出息”的概念是不一样的。在孩子还未上学的时候,自家孩子比别家孩子多识数就是有“出息”;孩子上学了,就算其他方面都不突出,但是,只要学习好,能够考上好大学,家长就会感觉孩子有 “出息”;走向社会,孩子工作好,挣钱多就是有“出息”了。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所谓的让儿女有“出息”的愿望总是难以实现:不是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就是孩子没能考上个满意的大学……总之,父母看重并寄希望于孩子的东西,如果孩子没能争取来,孩子在父母眼里就成了没“出息”的人,父母也丢失了面子。有这样想法的父母面对“孩子咋能有‘出息’”的问题怎么能不发愁?
父母为孩子有无所谓的“出息”而发愁,实质上是为“孩子不能成为自己所设想的那样”而担忧和焦虑。这本身就是一种忽略孩子身心健康、健全成长的想法。试想,一个人格、身心不健全的人就算学习成绩好、能挣钱而不讲公德,不懂孝道又怎么能算是有“出息”的人呢?一个孩子应当是先成人,学会怎么做人,再有出色的才干才能称得上真正的有“出息”。因此,为人父母者不应当在“为了追求孩子某方面的所谓成功”的焦虑下,忽视孩子全面的成长,错失了对孩子的最佳教育阶段。
给孩子最好的关爱,这是天下绝大多数父母的愿望。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这种最朴素的愿望有时候却很难实现。给孩子最好的关爱也就是给孩子成长最适度的关爱。然而,很多时候孩子们却很难享受到父母给予的适度的爱,要么孩子得到了溺爱,要么是孩子缺失必要的关爱。
大多数独生子女享受到过度的关爱,甚至是溺爱。受到溺爱的孩子在家庭中地位较高,受到特殊待遇,独自享用好吃的食品,被一大群长辈围着转,有花不完的零花钱,自己的缺点被最大限度地原谅,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一切需要亲自动手的事情都由父母和家里的长辈代劳,一旦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会大哭大闹。这样的孩子越来越多,他们不知什么是独立,缺乏动手能力,做起事来以我为中心,不顾别人感受。给予孩子过度的关爱看似是父母或是家里的长辈完全地尽职尽责。可是,给予孩子过度关爱并不一定能够如人所愿。无数事实证明,毫无原则的过度宠溺对孩子有百害无一利。我国民间流传很广的一句谚语“慈母多败儿”,说的就是给予孩子过度的关爱所造成的不良后果的道理。其实,并不是所有的有溺爱孩子行为的父母,都没有意识到溺爱孩子的坏处。有些父母从理性上认为,对孩子一味迁就、包庇纵容并不是真正的爱子之道,但是在感情上却是控制了自己,或者说根本不知道怎么处理孩子的过分要求。
和给予孩子过度关爱的父母不同,有些父母担忧由于现实的原因不能长时间陪伴在孩子身边,会不会给孩子造成某些不良的影响。在人口流动频繁和生活节奏加快的现代社会,有这种担忧的父母越来越多。这样的父母或是由于工作忙而无足够的时间来照看和关心孩子,或是为了生活而撇下子女远走他乡工作。这样的父母尽管心里对于无法给予子女足够的关爱而愧疚,但是却无可奈何。尤其是农民工子女,父母为了改变物质上的状况而不得已把自己的孩子委托给孩子的爷爷、奶奶或是家里的其他长辈照料。孩子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时间久了就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多数比较内向,长此以往,还可能造成冷漠等负面心理。有人说,陪伴和倾听是最好的教育。可是,对于那些由于时间和距离不能给孩子足够关爱的父母来说,陪伴和倾听是一种奢侈,也是这些父母心里令人揪心的伤痛。他们如何给孩子足够的关爱,这也许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
孩子犹如含苞欲放的花朵,花的成长离不开人的适当的浇灌。当一盆花放在一个人面前时,这个人如果不讲方法和规律,而只是怀着马上让花开的迫切希望而频繁地浇水的话,这朵花很可能被水浇死。家庭教育也一样,家长在不懂得怎么教孩子、教孩子什么知识的时候,只凭迫切的期望来教育孩子的话,这样的家庭教育十有八九不会成功。
家庭教育要得其法,知道怎么教;家庭教育,也要知道教什么。在方法明确后,教育内容就是最重要的考量了。家庭教育不是一味辅导孩子学习,而是给孩子营造一个健康的家庭环境。父母在言传身教中,要引导孩子懂得礼仪、做人、勤劳、孝顺、节俭、上进,让孩子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逐步积累,养成好思想、好品德。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李 锋 采写
本版策划 咸凯慧
愁 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咋办?
现在,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备受父母关爱的同时,也被父母寄予厚望。很多为人父母者都希望儿女能够成为优秀的人。在很多国人的眼里,优秀的人就是有好的职业、挣很多钱、社会地位高。一言以蔽之,很多父母都期望自己的孩子未来能够在物质上取得成功。有了这样的期望,父母就开始刻意通过一些途径来培养孩子这方面的意识和能力了。
怎么样让孩子将来有个好职业呢?当下,很多父母几乎毫无疑义地认为孩子得智商高、得考上个好大学。于是乎,现在的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得接受“爱子心切”的父母为其“量身制作”的“知识灌输”。几乎所有的父母都认为,孩子早一点儿学习知识就多一份成功的机会。基于这样的认识,很多父母尽量提前孩子接受知识教育的年龄,有的甚至在未出生时就接受父母的“知识灌输”。为人父母者为何如此着急呢?原因就是“负责任的父母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别人家孩子从小都这样做,自己的孩子不这样做,那以后怎么还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呢?这是很多家长的疑问和忧虑所在。
担忧“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父母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够如自己所愿“赢在起跑线上”,开始了激烈的竞争。未来孩子间的竞争最先萌发于今日父母的竞争。肇始于胎教,很多焦虑的家长开始使用各种手段来开发孩子的智力。为了孩子在出生前不被淘汰出局,很多家长就通过给还未出生的孩子放放音乐、读读古诗等途径来为孩子“健脑”。孩子稍大,家长们就开始为孩子上学的事情发愁了。按照家长的逻辑,孩子上不了好的幼儿园就可能上不了好的小学,上不了好的小学就可能上不了好的中学,上不了好的中学就可能会导致上不了好的高中,上不了好的高中上好的大学就难。基于这样的认识,很多家长为了好的学校名额不惜托关系、找路子,不惜通宵达旦排队给子女报名。上了好学校还嫌不够,很多家长为了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家的孩子更加优秀,想尽办法给孩子补习文化课,周六、周日也不让孩子休息。更有甚者,很多家长利用孩子的休息时间,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和特长班,拼命给孩子加压,让孩子不堪重负。
多数家长正是看重了这所谓的“起跑线”,才对孩子的未来深深地焦虑。家长担心孩子输在起点上,出于爱子心切的人之常情无可厚非,家长为了孩子的未来所做的努力也不是不无道理。很多家长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就是现实使然。周六早上7点,记者在一家早餐店看见了一对母子,母亲姓赵,30岁左右,孩子7岁。在母子旁边的椅子上放着孩子的书包。孩子故意吃得很慢,母亲大声催促:“快点儿吃!一会儿就不赶趟了!”“今天周六,孩子还上学吗?”记者好奇地问。“补课!”孩子母亲说。“每天上课天天早起,周六周日也得早起,孩子够累的!”记者说。孩子母亲无奈地说:“孩子累,我也累。我也曾想给自己和孩子放个假。可是,当想到你停下来时别的孩子依然在向前跑的时候,我就得振作起来。”这是在采访中很多家长表露的心声。可是,在汹涌的潮流面前,好多人只能被裹挟着前进,尽管筋疲力尽,但又无可奈何。改变还需等待,“焦虑” 还将继续……
愁 孩子很“捣蛋”教育可真难
在很多家长都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积极备战、发愁的时候,也有部分家长因为孩子不听话、很“捣蛋”、想管管不了而发出“孩子教育可真难”的感慨。
李隆德今年29岁,有个5岁的儿子,正在上幼儿园大班。李隆德的儿子活泼、机灵,特别招人喜欢,家里的长辈对其宠爱有加。孩子的出生给李隆德一家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可是这小家伙儿却活泼得有点儿大劲儿了。用李隆德的话来说,他的儿子很“捣蛋”,在家里爬高下低不停歇不说,而且还爱搞破坏,不是把这东西摔了,就是把那东西给砸了;在学校,他的儿子上课不听课,下课还经常和小朋友“动手”,最让李隆德发愁的是孩子不学习。李隆德说:“邻居家的孩子和自己的儿子在一个班,这孩子每天回来后都会先做作业再玩。可是,我家孩子根本不去做作业。大人要是要求他做完作业再玩,他就会坐在那里偷摸玩。大人要是严格点儿看着他,他就会哇哇大哭。你说这样的孩子咋能教育好,打骂不但不是办法,我们也舍不得。不管吧,照这样发展下去也不是办法。看来,家长还真得学点儿教育孩子的知识,不然指定教育不好。现在,我和孩子的妈妈就希望能多学点儿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其实,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多家长都面临着和李隆德一样或相似的情况,他们想好好地教育子女,但是却无从下手。很多人没有为人父母的时候可能会认为教育子女没什么难处,可是,一旦为人父母的时候,却感觉很难。在采访中,年轻的父亲王晁说:“我的儿子很调皮,我不知道该如何教育他。说实话,我和妻子也看了不少教育孩子的书,但却感觉总是难以用上。有时候遇到孩子特别调皮时,我也会吼他,甚至会动手打他几下。我也知道这样不对,但是,我有时候真的很难控制住自己。教育孩子真不容易。”
面对调皮的孩子,家长发愁也是正常的。家长不应当把这种负面的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更不应该当众严厉训斥或是体罚,而应该多点儿耐心,给孩子定好规矩、做好榜样,言传身教,把好的做法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孩子。
愁 孩子咋算有“出息”?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所有父母的愿望。父母期望自己的子女成为人中“龙凤”,说白了就是要让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家的孩子更有“出息”。因此,孩子咋能有“出息”,成了父母在家庭教育中一直发愁的事情。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所持有的强烈的孩子应当有“出息”意识,反映出大部分父母心中的强烈功利思想和虚荣心。在孩子成长的不同时期,很多父母眼里“出息”的概念是不一样的。在孩子还未上学的时候,自家孩子比别家孩子多识数就是有“出息”;孩子上学了,就算其他方面都不突出,但是,只要学习好,能够考上好大学,家长就会感觉孩子有 “出息”;走向社会,孩子工作好,挣钱多就是有“出息”了。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所谓的让儿女有“出息”的愿望总是难以实现:不是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就是孩子没能考上个满意的大学……总之,父母看重并寄希望于孩子的东西,如果孩子没能争取来,孩子在父母眼里就成了没“出息”的人,父母也丢失了面子。有这样想法的父母面对“孩子咋能有‘出息’”的问题怎么能不发愁?
父母为孩子有无所谓的“出息”而发愁,实质上是为“孩子不能成为自己所设想的那样”而担忧和焦虑。这本身就是一种忽略孩子身心健康、健全成长的想法。试想,一个人格、身心不健全的人就算学习成绩好、能挣钱而不讲公德,不懂孝道又怎么能算是有“出息”的人呢?一个孩子应当是先成人,学会怎么做人,再有出色的才干才能称得上真正的有“出息”。因此,为人父母者不应当在“为了追求孩子某方面的所谓成功”的焦虑下,忽视孩子全面的成长,错失了对孩子的最佳教育阶段。
愁 不知道咋给孩子适度的关爱?
给孩子最好的关爱,这是天下绝大多数父母的愿望。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这种最朴素的愿望有时候却很难实现。给孩子最好的关爱也就是给孩子成长最适度的关爱。然而,很多时候孩子们却很难享受到父母给予的适度的爱,要么孩子得到了溺爱,要么是孩子缺失必要的关爱。
大多数独生子女享受到过度的关爱,甚至是溺爱。受到溺爱的孩子在家庭中地位较高,受到特殊待遇,独自享用好吃的食品,被一大群长辈围着转,有花不完的零花钱,自己的缺点被最大限度地原谅,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一切需要亲自动手的事情都由父母和家里的长辈代劳,一旦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会大哭大闹。这样的孩子越来越多,他们不知什么是独立,缺乏动手能力,做起事来以我为中心,不顾别人感受。给予孩子过度的关爱看似是父母或是家里的长辈完全地尽职尽责。可是,给予孩子过度关爱并不一定能够如人所愿。无数事实证明,毫无原则的过度宠溺对孩子有百害无一利。我国民间流传很广的一句谚语“慈母多败儿”,说的就是给予孩子过度的关爱所造成的不良后果的道理。其实,并不是所有的有溺爱孩子行为的父母,都没有意识到溺爱孩子的坏处。有些父母从理性上认为,对孩子一味迁就、包庇纵容并不是真正的爱子之道,但是在感情上却是控制了自己,或者说根本不知道怎么处理孩子的过分要求。
和给予孩子过度关爱的父母不同,有些父母担忧由于现实的原因不能长时间陪伴在孩子身边,会不会给孩子造成某些不良的影响。在人口流动频繁和生活节奏加快的现代社会,有这种担忧的父母越来越多。这样的父母或是由于工作忙而无足够的时间来照看和关心孩子,或是为了生活而撇下子女远走他乡工作。这样的父母尽管心里对于无法给予子女足够的关爱而愧疚,但是却无可奈何。尤其是农民工子女,父母为了改变物质上的状况而不得已把自己的孩子委托给孩子的爷爷、奶奶或是家里的其他长辈照料。孩子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时间久了就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多数比较内向,长此以往,还可能造成冷漠等负面心理。有人说,陪伴和倾听是最好的教育。可是,对于那些由于时间和距离不能给孩子足够关爱的父母来说,陪伴和倾听是一种奢侈,也是这些父母心里令人揪心的伤痛。他们如何给孩子足够的关爱,这也许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
记者感言 家庭教育教什么?
孩子犹如含苞欲放的花朵,花的成长离不开人的适当的浇灌。当一盆花放在一个人面前时,这个人如果不讲方法和规律,而只是怀着马上让花开的迫切希望而频繁地浇水的话,这朵花很可能被水浇死。家庭教育也一样,家长在不懂得怎么教孩子、教孩子什么知识的时候,只凭迫切的期望来教育孩子的话,这样的家庭教育十有八九不会成功。
家庭教育要得其法,知道怎么教;家庭教育,也要知道教什么。在方法明确后,教育内容就是最重要的考量了。家庭教育不是一味辅导孩子学习,而是给孩子营造一个健康的家庭环境。父母在言传身教中,要引导孩子懂得礼仪、做人、勤劳、孝顺、节俭、上进,让孩子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逐步积累,养成好思想、好品德。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李 锋 采写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