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情奉献 润物无声

——记辽源市第十九中学党员教师王兴华
本报记者 付晓娇

    2005年8月,带着青春的激情,满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她踏上了三尺讲台,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她十年如一日,在三尺讲台上,用自己的真情和爱心践行着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她,就是全市优秀班主任、市第十九中学语文教师王兴华。
    忠诚教育 师德高尚
    作为一名党员教师,王兴华始终把“为教育事业奋斗终生”作为自己的职业理想。“一个优秀教师,要甘于平淡,但是不能甘于平庸,我们要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而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不仅要做好自己的工作,还要在广大教师中树立典范”——这是她在入党时的发言。从此以后,她便以此勉励自己,在教学中始终坚持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作为自己的工作信条。在十九中学这所拥有1500多名学生、130多名教职工的学校里,教务处副主任、年级主任、理化生实验室负责人、班主任、两个班的语文教师,其中任何一项工作都是满负荷甚至是超负荷的。然而,她却用看似柔弱的肩膀同时挑起了这5个重担。特别是2014年,作为年级主任的她,带领九年级团队再书辉煌,学生报考重点高中录取率创建校史上最高,其它诸多工作也硕果累累,她也因此赢得了“铁娘子”的称号。她说:“愿一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在党的严格要求下,勤修师德,树立好旗帜作用。”
     热爱学生 师魂伟大
    “教师是铸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她深知要铸造学生的灵魂,首先要铸师魂。2011年4月,正值学生备战中考的关键时期。孕期已满的她,强忍腿脚肿胀的疼痛,在随时准备迎接宝宝诞生的同时,仍坚持每天教授三四节课,直到生产的前一天。即使在家休产假,她还躺在床上为学生们整理笔记、研究复习提纲。每晚通过电话与学生交流,调节他们考前紧张躁动的心情,鼓励他们要勇于拼搏。出了月子后,她毅然放弃余下的休息时间,重返工作岗位。一位家长动情地说:“孩子遇到这样的老师,是他们一生的幸运。”
    虽然班主任工作酸甜苦辣皆在其中,但王兴华总想:只要每个班主任能够以爱心、细心、耐心去面对工作、面对学生,就没有过不去的关,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以前,她班里的胡同学是最令她头痛的学生。孩子的基础比较差,对学习一点兴趣都没有,无论怎么开导都不能提起他对学习的兴趣,但王兴华并没有放弃。在一次偶然听到“成功教育”法之后,她在提高该同学的学习兴趣上下功夫,千方百计地创设机会让他获得成功,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也会及时给予恰到好处的表扬,使这名同学看到了自身的力量,获得了成功的喜悦与自信。
    无论是转化后进生,还是对班级的管理,王兴华都会做好每一个环节,哪怕是一些微小的细节。在这些看似简单,实际复杂的过程中,离开爱心是难以想象的。爱心,就是王兴华播撒在学生心田上的雨露和甘霖。
    快乐教学 师能精湛
    王兴华是一名语文教师,当一名出色的语文教师是她努力的方向。在教学改革中,她积极探索,勇于实践,虚心向老教师学习,主动听课,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找到了一套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她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她的课堂上,看不到“填鸭式”的灌输,她会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主质疑,以讨论的方式展开探究交流。学生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将自己体验到的东西拿出来与别人交流、分享,使自己的“成果”公之于众,从中体验到探究带来的愉悦,尝到成功的幸福感。她真正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她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和时间,努力做到了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在参与中发展。
    作为一名党员教师,王兴华用自己的知识和爱心,点燃了红烛事业,扬起了学生理想的风帆。她表示,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继续一路放歌,勤修师德,铸就师魂,提高师能,让自己的教育事业更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