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第一个人工养殖梅花鹿基地——东丰县

本报记者 李志民


    生财有“鹿”。 本报记者 宋贵才 摄

    东丰县地处长白山分支哈达岭余脉,是一个“五山、一水、四分田”的半山区,良好的自然环境,为梅花鹿繁衍生息提供了最佳条件。1619年,这里被清政府辟为“盛京围场”,光绪初年被御封为“皇家鹿苑”,人工养鹿历史长达200多年。1947年,东丰县诞生了第一家国营鹿场,这里成为新中国第一个人工梅花鹿良种繁殖基地。
    东丰县俗称大肚川,居清皇室御猎之地——盛京围场的腹地。据《盛京典制备考》上说,盛京围场“每两年一次捕鹿羔60只,每年进贡都有皇帝朱批数列。以鹿计,有干鲜鹿肉、鹿舌、鹿鞭、鹿尾、鹿肚、鹿筋、鹿肺、鹿肝等十几种之多”。相传光绪三年(1877年)秋天,慈禧太后的胞妹婉贞到大肚川狩猎,回京后绘声绘色地对慈禧说,大肚川风光秀丽,山高林密,水草丰美,獐狍野鹿漫山遍野。于是,慈禧太后派恭亲王奕欣到大肚川实地勘查。恭亲王回朝后描述说,这里是“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他建议在大肚川设“鹿趟”,将打猎的流民组织起来,由官府协助捕鹿进贡朝廷。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48家猎户感到采用窖鹿的方法捕鹿越来越困难,无力再向朝廷进贡活鹿。于是,他们推举伏力哈色钦(满语地名,今东丰县小四平镇)的猎户赵允吉进京向光绪皇帝禀奏,请求将鹿集中起来进行圈养繁衍。经光绪皇帝允准,封赵允吉为七品“鹿鞑”官,并赐给黄马褂一套、黑红棍两根、木刻虎头牌两块。朝廷以伏力哈色钦方圆4万亩为赵允吉的养贡鹿官山。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朝廷拨给赵允吉40名骑兵的军饷,建立皇家鹿苑,饲养梅花鹿,给朝廷进贡。同时,朝廷又将东北境内的吉林、宁安、牡丹江等地猎户所捕的鹿,以及大肚川48家鹿趟的鹿,都集中到伏力哈色钦,由赵允吉派人集中圈养,当时圈养的鹿仅有60余只。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赵允吉长子赵振山代父进京贡鹿,给朝廷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宣统三年(1911年),宣统皇帝封赵振山为六品“鹿鞑”官,将官职晋升一级,同时赐给他红背带一条、龙头拐杖一根、黄马褂一套。当时,皇家鹿苑的梅花鹿已发展到500多只。1912年,废除帝制后,皇家鹿苑的梅花鹿成了赵家的私有财产,梅花鹿繁衍得越来越多,鹿茸大量积压在仓库里。为此,赵振山请名医用鹿茸与人参等中药相配,研制生产了“参茸丸”、“鹿胎丸”,并在现今的小四平镇街里开设药店。当时张作霖闻讯,还带领张学良驱车前来祝贺。张学良见赵振山的鹿苑气势恢弘,药店雕梁画栋,周围山清水秀,树木葱郁,鹿鸣山谷,为药店书写了一副楹联:“细考鹿茸如林皆隽品,品尝地精似人亦奇珍。”
    自诞生新中国第一家国有鹿场、建立第一个梅花鹿良种繁殖基地之后,东丰县相继又建成了8个国营鹿场,多年来一直保持国营鹿场鹿茸单产、总产和出口量全国第一的荣誉,为国内14个省、市培育了万余只优良鹿种。目前,全国梅花鹿有6个品种1个品系,即“东丰梅花鹿”、“双阳梅花鹿”、“四平梅花鹿”、“敖东梅花鹿”、“西丰梅花鹿”、“兴凯湖梅花鹿”和长白山品系。东丰梅花鹿是经过31年5个世代选育出来的。2004年通过了国家品种审定并获农业部颁发的“东丰梅花鹿”新品种证书。“东丰梅花鹿”具有种性纯合、遗传性能稳定、抗性好、耐性强、生产性能优良的特点,目前是国内乃至世界上最好的梅花鹿品种。“东丰梅花鹿”原种基地于2004年9月通过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的国内首家动物类GAP认证。东丰药业承担研究的梅花鹿高效养殖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1年,国家“东丰梅花鹿产业推进会”在我市召开。与会专家学者对当前梅花鹿产业发展存在的“瓶颈”制约和诸多难题,从政策、理论和实践层面进行了广泛交流与研讨,探索有效破解途径,创新发展实践,拓展合作领域,共同推进我国梅花鹿产业更好更快地发展。会议期间,建立了“辽源·东丰梅花鹿”产业发展基金,首批注入资金200万元。首次聘请21位在国内享有较高声誉的著名专家、学者及对梅花鹿产业做出突出贡献的杰出人才为“东丰梅花鹿”产业学术顾问。其中,聘请了两位院士和4位相关方面的专家为产业发展顾问。8位专家、学者结合多年来的研究探索,就中国梅花鹿产业发展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全体与会者对如何破解梅花鹿产业发展政策“瓶颈”和加强梅花鹿标准体系建设、梅花鹿产品深加工及产业品牌建设等进行了分析研讨,明确了发展思路,为我市梅花鹿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