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东辽“源头”来

李洪波 张义文

    干净整洁的水泥路、间隔搭配的绿化树、统一规范的柴草垛、布局合理的垃圾点……这是日前在辽河源镇前平村采访时留给我们的印象。
    “这几年我们进行生态东辽建设,水源保护区治理,效果老明显了。”前平村党支部书记王树祥自豪地说,“你啥时候来,我们村都是这么干净。”
    “以前的环境没个看,纯粹的泥水路,到处是垃圾牛粪,垃圾满天飞,走路连个下脚的地方都不好找。”56岁的迟庆林告诉我们。“你看现在,下雨天鞋上都不沾泥。”
    近两年,前平村修建了水泥路,有一个组还修了“环城”——实现了“户户通”水泥路。修建了15个垃圾点,规划了柴草垛,栽种了1100棵绿化树木,硬化了活动广场。农闲时,村民扭秧歌、跳广场舞、体育健身……用村民李生刚的话说:“我们不但环境美丽,心情也美丽。”
    这只是辽河源镇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辽河源镇创新方式,多措并举,建设美丽乡村,努力打造生态文明的品牌。
    建设垃圾处理的完整链条。在全镇36个行政村的所有自然组,根据需要合理设置垃圾点,每个自然组至少一个,让老百姓的垃圾“有的放矢”。在辽河源和宴平建立两个垃圾中转站,对各垃圾点产生的垃圾收集并定期转运至辽源市垃圾厂进行分类处理。为此,全镇成立了由28人组成的清洁队,并购置2台铲车、2台自卸车、4台手推车,做到从垃圾点到垃圾中转站再到市内处理厂的无缝对接,畅通顺达。
    完善净化美化的有效办法。在解决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问题的同时,辽河源镇还出台了净化美化的各项制度措施、明确了镇村屯的责任分工,并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通过发放宣传单、面对面讲解等方式,让环境保护的意识入脑入心,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良好氛围。同时,在两个小街栽种绿化树木2000株。
    辽河源不仅要建设美丽乡村,还承担着杨木水库水源保护的任务。
    “这是我们的目标,更是我们的责任。”辽河源主管环境的副镇长坚定地说。
    在杨木水库水源保护区内,叫停可能污染水源的大型养殖项目,并对66户居民进行异地搬迁,以减少生产生活对水源的污染。成立10人的巡河小分队,对拉津河、东辽河、潘家河进行巡查,开展河道和流域垃圾清理和管控。推广农业新技术,以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仅秋硕合作社就推广了4500亩免耕播种新技术,大大减少了农药化肥向杨木水库排放量。
    在水源地上游的9个行政村,实施退耕还林2000亩,栽种树木6000万棵。治河2000米,道路绿化5公里,栽种柳树4500棵,刺槐8000棵。同时,规划40公顷湿地建设,增强水源地的环境自我修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