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有几项本领?
编前语
现在的孩子享受着比前人更优越的学习环境,同时也更加辛苦。父母生怕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尚未出生,就在母亲的肚子里享受胎教,出生后,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各种补习班、兴趣班、特长班伴随着他们长大。
家长们说:“现在的付出是为了孩子的将来。等到他们步入社会面对竞争时,没有特殊本领如何能出彩?”于是,家长们带着孩子在学校门口分开,又在各种“兴趣班”里相遇,见面问候都是:“原来你也在这里,你的孩子学了几样。”家长在为孩子广泛地培养个人兴趣、希望孩子边玩边学的同时,孩子会不会感到疲惫?他们学习的这些真的是必需的吗?
一方面是为孩子未来考虑,一方面又担心给孩子带来负担,两者该如何平衡是个难题。不可否认,为孩子培养更多的兴趣爱好,总是比死读书要好得多。至于孩子该学什么,又能学多少,也许就得考验家长的智慧了。
高松的儿子目前在幼儿园读中班,孩子每天早早被送到幼儿园,和小朋友们一起边玩边学。幼儿园里的课程有很多,数字、拼音、加减法,儿歌、画画还有简单的英语口语。而且幼儿园在每周三下午还有专门的兴趣班,教孩子们演讲、辩论等。在没把孩子送到幼儿园之前,高松没想到几岁大的孩子竟然还可以学习演讲,但看着兴趣班里还没桌子高的小朋友站在讲台上,就能当着大人的面,一本正经、条理分明地讲故事。再看看自己家“窝里横”的熊孩子,每次都得站幼儿园门前哄半天。
同样是养孩子,人家的孩子都是怎么教出来的呢?为了让自家孩子别再见了生人就瞬间从“小霸王”变身“闷葫芦”,也是为了增加孩子的沟通能力,高松带着孩子到青少年宫学习。他们楼上楼下地把那些兴趣班逛了个遍,就为让孩子能找一个感兴趣的来学习。高松陪儿子试听了几节的弟子规,发现儿子还挺喜欢,于是他陪着儿子一起报名了这个国学班。几天下来,高松就觉得不光是儿子学到了做人的道理,他自己也跟着受益匪浅。尤其是当他发现儿子对老师教的内容张口就来,甚至比他这个大人学得还要快得多时,那心里的滋味就别提多高兴了。高松发现儿子背起古诗来也很厉害,几乎是跟着他念上两遍就能背下来。于是,高松特地到书店给儿子买来一些好的古诗集,随着儿子会背的古诗越来越多,高松觉得自己的儿子简直就是个天才。他不仅会背上百首的古诗,还用两天就学会了全部的日本音标发音,能背下所有的平假名、片假名。
高松开始着力培养孩子背诵方面的能力,想着也许儿子将来也可以参加个天才联盟啥的。可随着时间的变化,高松发现儿子并没有他认为的那么“神”。儿子能背得又快又好并不是他学会了,而是凭借短时间记忆死记,学得快,忘得更快。于是,高松专门查了一下有关少儿期孩子的教育问题,这才发现自己的教育方式出了错。像他这样把本该7岁孩子掌握的知识提前灌输给三四岁的孩子,说白了就是幼儿教育“小学化”。像他这样教育孩子“从背诵开始学习”的方式,不过是把孩子训练成了“人型复读机”。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教育,还是应该自然吸收,因材施教。更加注重对大脑的开发,锻炼孩子们的思考能力、想象力和动手能力才是首选。也正是有了这次的教训,高松不再一门心思地要把儿子变成一目十行的天才,而是开始注重引发孩子的思考,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一个正在上小学的孩子能有多大的压力?很多人也许会对此感到好笑,十来岁的孩子,整天除了学习就是玩,不用养家,不用照顾老人孩子,更不用硬着头皮与讨厌的人应酬,有什么可谈压力的?但孩子们过的就轻松了吗?家住红城的张老师在一天吃晚饭时,随口问小学六年级的女儿想不想上补习班,结果没想到这话一出口,女儿竟然哇的一声哭了。两口子被孩子这委屈的哭声给整懵了,他们又没逼孩子非得要去补习,怎么就是随便问问这孩子也能哭得这么伤心?
孩子哭得家长心都要碎了,张老师赶紧跟孩子解释说自己仅仅是看到班上的孩子都学点兴趣班,现在的孩子也都有些特长和爱好,就想着问问孩子有喜欢想学的什么没有,哪承想还把孩子给问哭了。孩子边哭边说不想上补习班,什么也不想学。张老师还试着劝女儿,女孩子学学钢琴、琵琶或者是舞蹈什么的可以培养些淑女气质,或者学学跆拳道什么的也可以强身健体顺便增加点防御力,一个月也没几节,并不会很累。但张老师的话还没说完,她丈夫就在女儿的哭声中拦住了她的话,他说孩子不想学就不学吧,硬劝了之她不好好学也是浪费时间,什么时候她自己想学了再说。
平时乖巧的女儿突然爆发给张老师提了醒,孩子们看似无忧无虑,其实他们也是有自己的“小心思”的。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家长不能以“为他们好”做理由替他们做决定,孩子们正在由孩子向大人转变,家长首先要给他们的是尊重,考虑他们的心理需求,不然给他们再多,教会他们再多的技能,他们去了不学、学了不用也是白忙一场。
刘军和妻子是普通的打工者,两口子学历不高又没有什么过硬的本事,所以他们只能靠出力赚辛苦钱养家。刘军上班是三班倒的长时间工作,他妻子每天则是要早起贪黑干上十多个小时。正因切身地了解学历和一技之长有多重要,所以他们对孩子的教育很是重视,就希望孩子能有个好成绩,将来能有一个好工作,吃穿不愁。可惜儿子遗传了父母不爱学习的基因,学习成绩并不理想不说,在父母的高压看管下甚至有些厌学心理。不舍得把孩子逼得太紧,刘军夫妇只能叹惜自家孩子没有这方面天赋。但现在没点特殊本事找工作都留不住,说不定哪天就被别人顶了位置,儿子要是没点真材实料将来怎么在社会上生存呢?
为了孩子的将来,刘军想着东边不亮西边亮,学习不行可以从其他方向发展。儿子是个小胖子,运动方面不擅长,他也不敢让孩子瞎炼,就把孩子送到跆拳道班,儿子学了两天后不肯学了。他又考虑是不是可以往音乐或者是绘画方向发展,可惜儿子对音乐不敏感又不喜欢绘画,于是这两样也不成了。他们不是非要孩子一定得学出个什么来,就是担心将来孩子啥也不会,到时连追个女朋友都没人干可怎么办?这样试了两年儿子眼看着也中考了,成绩不理想的让两口子想哭,于是两口子下定决心让孩子学点啥特长。
就在两口子要把辽源大小的各式兴趣班、特长班踩个遍的时候,他们发现孩子唯一能坚持下来的就是游泳了,虽然并不是游得特别快,但教练也说孩子学得特别灵,而且还特别喜欢教别的人,有几个小女生学得慢都是他帮着教会的。两口子就想着孩子也许可以朝这个方面发展,将来可以做个游泳教练或者是救生员啥的也是不错的。虽然这些还都只是刘军夫妇对儿子将来的美好设想,并不是非要儿子真的就必须做这一行,但两口子希望孩子将来多些本领傍身的做法,确实让他们的儿子理解了父母的苦心,也变得不再像以前那么厌学了。
乔玲今年上大二,专业是幼师,主要的学习内容就是如何玩,无论是唱歌、绘画还是手工,其实都是如何教小朋友玩,并让小朋友在玩中学习。大学的课程里除了基础课,有很多都是专门针对如何引导孩子学习兴趣的内容,无论是演讲、舞蹈、唱儿歌,还是插花、黏土、模型等手工制作,这些课程就像是把青少年宫里所有的兴趣补习班都上了一遍。其实乔玲在上大学之前,几乎就没有接触过这些课外兴趣班的内容,没想到现在都给补上了。
乔玲还记得在上学时,她最讨厌的就是自己与题海奋战时,听爸妈谈论别人家的孩子。谁谁家的小哥哥学习成绩一流,还很擅长体育,拿了什么什么奖。谁谁家的小姐姐书法怎么怎么好,谁谁家的钢琴考到八级,谁谁家的学了跳舞后行、坐、立、走的姿势都变得有气质……听得她一肚子的气。如果给她时间让她去学些喜欢的课,也许她也能让父母更“拿得出手”。但紧张的学习和基础课的补习已经占据了她太多的精力,对她来说学习成绩太重要了。
乔玲的家里条件不是特别好,如果高考成绩不理想,她也对不起这些年父母辛苦的供养。所以她只能把全部的心力都用在学习上,可也因此,她特别讨厌别人在她耳边说“别人家的孩子”。她不是身边那些看几遍就学得很好的“学霸”,家里也没有那闲钱让她去发展 “特长”,哪怕她的努力和懂事也曾让她成为“别人家的孩子”,但至今乔玲也还是不喜欢听到这种带着炫耀的谈论,无论她是不是“别人家的孩子”,她都觉得这种被比较的感觉太影响孩子的成长了。
现在社会竞争激烈,即便是人才也得担心被后来者取代,想要在众多人中出彩,就要做个一专多能的复合式人才。郭可在朋友眼中算得上是多才多艺了。绘画、书法、吉他、口琴、游泳、街舞、瑜伽,她都能比划得像模像样。每到朋友聚会或是展示个人才艺的时候,别人费劲地整两个节目时,郭可那真是随手就上,想换就换,不带重样地亮本事。
谈到为什么会这么多样,郭可笑说她是典型的会而不专,啥都能整两下,但哪一样学得都不深。书法写得好的字就几句,吉他会弹的就两三首,跳舞也就会那么几段,虽然比起没啥特长的人来说,这些确实挺能唬人的,但她学得深的、练得好的,还得是她从小就学起的那几样。郭可家里条件不错,家长也很注重对她的全方面培养。比如从小学就给她报了书画班,书画的练习是件很辛苦的事,想她八九岁就拎着毛笔练描红,坚持下来也挺不容易的。还有钢琴考级时,每天弹琴弹得想吐,原本还很喜欢的钢琴也变得讨厌起来。当时她就想着等将来自己赚钱了,想学啥就学啥,谁也别想再逼着她。
等她后来工作了,那真的是想学啥就啥的时候,她是做到了遇到想学的就报名,需要的工具就买、买、买。虽然说工作后学习的效果没有上学时的好,常常是学了两天半就被别的事耽误了,进度慢得像龟爬。但只要你会的比别人多,做得比别人好,总会有机会用到,为你赢得别人赞扬的掌声。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刘红娇 采写
本版策划 咸凯慧
现在的孩子享受着比前人更优越的学习环境,同时也更加辛苦。父母生怕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尚未出生,就在母亲的肚子里享受胎教,出生后,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各种补习班、兴趣班、特长班伴随着他们长大。
家长们说:“现在的付出是为了孩子的将来。等到他们步入社会面对竞争时,没有特殊本领如何能出彩?”于是,家长们带着孩子在学校门口分开,又在各种“兴趣班”里相遇,见面问候都是:“原来你也在这里,你的孩子学了几样。”家长在为孩子广泛地培养个人兴趣、希望孩子边玩边学的同时,孩子会不会感到疲惫?他们学习的这些真的是必需的吗?
一方面是为孩子未来考虑,一方面又担心给孩子带来负担,两者该如何平衡是个难题。不可否认,为孩子培养更多的兴趣爱好,总是比死读书要好得多。至于孩子该学什么,又能学多少,也许就得考验家长的智慧了。
不能把孩子教成“复读机”
高松的儿子目前在幼儿园读中班,孩子每天早早被送到幼儿园,和小朋友们一起边玩边学。幼儿园里的课程有很多,数字、拼音、加减法,儿歌、画画还有简单的英语口语。而且幼儿园在每周三下午还有专门的兴趣班,教孩子们演讲、辩论等。在没把孩子送到幼儿园之前,高松没想到几岁大的孩子竟然还可以学习演讲,但看着兴趣班里还没桌子高的小朋友站在讲台上,就能当着大人的面,一本正经、条理分明地讲故事。再看看自己家“窝里横”的熊孩子,每次都得站幼儿园门前哄半天。
同样是养孩子,人家的孩子都是怎么教出来的呢?为了让自家孩子别再见了生人就瞬间从“小霸王”变身“闷葫芦”,也是为了增加孩子的沟通能力,高松带着孩子到青少年宫学习。他们楼上楼下地把那些兴趣班逛了个遍,就为让孩子能找一个感兴趣的来学习。高松陪儿子试听了几节的弟子规,发现儿子还挺喜欢,于是他陪着儿子一起报名了这个国学班。几天下来,高松就觉得不光是儿子学到了做人的道理,他自己也跟着受益匪浅。尤其是当他发现儿子对老师教的内容张口就来,甚至比他这个大人学得还要快得多时,那心里的滋味就别提多高兴了。高松发现儿子背起古诗来也很厉害,几乎是跟着他念上两遍就能背下来。于是,高松特地到书店给儿子买来一些好的古诗集,随着儿子会背的古诗越来越多,高松觉得自己的儿子简直就是个天才。他不仅会背上百首的古诗,还用两天就学会了全部的日本音标发音,能背下所有的平假名、片假名。
高松开始着力培养孩子背诵方面的能力,想着也许儿子将来也可以参加个天才联盟啥的。可随着时间的变化,高松发现儿子并没有他认为的那么“神”。儿子能背得又快又好并不是他学会了,而是凭借短时间记忆死记,学得快,忘得更快。于是,高松专门查了一下有关少儿期孩子的教育问题,这才发现自己的教育方式出了错。像他这样把本该7岁孩子掌握的知识提前灌输给三四岁的孩子,说白了就是幼儿教育“小学化”。像他这样教育孩子“从背诵开始学习”的方式,不过是把孩子训练成了“人型复读机”。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教育,还是应该自然吸收,因材施教。更加注重对大脑的开发,锻炼孩子们的思考能力、想象力和动手能力才是首选。也正是有了这次的教训,高松不再一门心思地要把儿子变成一目十行的天才,而是开始注重引发孩子的思考,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别给孩子太多压力
孩子哭得家长心都要碎了,张老师赶紧跟孩子解释说自己仅仅是看到班上的孩子都学点兴趣班,现在的孩子也都有些特长和爱好,就想着问问孩子有喜欢想学的什么没有,哪承想还把孩子给问哭了。孩子边哭边说不想上补习班,什么也不想学。张老师还试着劝女儿,女孩子学学钢琴、琵琶或者是舞蹈什么的可以培养些淑女气质,或者学学跆拳道什么的也可以强身健体顺便增加点防御力,一个月也没几节,并不会很累。但张老师的话还没说完,她丈夫就在女儿的哭声中拦住了她的话,他说孩子不想学就不学吧,硬劝了之她不好好学也是浪费时间,什么时候她自己想学了再说。
平时乖巧的女儿突然爆发给张老师提了醒,孩子们看似无忧无虑,其实他们也是有自己的“小心思”的。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家长不能以“为他们好”做理由替他们做决定,孩子们正在由孩子向大人转变,家长首先要给他们的是尊重,考虑他们的心理需求,不然给他们再多,教会他们再多的技能,他们去了不学、学了不用也是白忙一场。
少壮不努力,老大怎么活?
刘军和妻子是普通的打工者,两口子学历不高又没有什么过硬的本事,所以他们只能靠出力赚辛苦钱养家。刘军上班是三班倒的长时间工作,他妻子每天则是要早起贪黑干上十多个小时。正因切身地了解学历和一技之长有多重要,所以他们对孩子的教育很是重视,就希望孩子能有个好成绩,将来能有一个好工作,吃穿不愁。可惜儿子遗传了父母不爱学习的基因,学习成绩并不理想不说,在父母的高压看管下甚至有些厌学心理。不舍得把孩子逼得太紧,刘军夫妇只能叹惜自家孩子没有这方面天赋。但现在没点特殊本事找工作都留不住,说不定哪天就被别人顶了位置,儿子要是没点真材实料将来怎么在社会上生存呢?
为了孩子的将来,刘军想着东边不亮西边亮,学习不行可以从其他方向发展。儿子是个小胖子,运动方面不擅长,他也不敢让孩子瞎炼,就把孩子送到跆拳道班,儿子学了两天后不肯学了。他又考虑是不是可以往音乐或者是绘画方向发展,可惜儿子对音乐不敏感又不喜欢绘画,于是这两样也不成了。他们不是非要孩子一定得学出个什么来,就是担心将来孩子啥也不会,到时连追个女朋友都没人干可怎么办?这样试了两年儿子眼看着也中考了,成绩不理想的让两口子想哭,于是两口子下定决心让孩子学点啥特长。
就在两口子要把辽源大小的各式兴趣班、特长班踩个遍的时候,他们发现孩子唯一能坚持下来的就是游泳了,虽然并不是游得特别快,但教练也说孩子学得特别灵,而且还特别喜欢教别的人,有几个小女生学得慢都是他帮着教会的。两口子就想着孩子也许可以朝这个方面发展,将来可以做个游泳教练或者是救生员啥的也是不错的。虽然这些还都只是刘军夫妇对儿子将来的美好设想,并不是非要儿子真的就必须做这一行,但两口子希望孩子将来多些本领傍身的做法,确实让他们的儿子理解了父母的苦心,也变得不再像以前那么厌学了。
不想听父母夸“别人家的孩子”
乔玲今年上大二,专业是幼师,主要的学习内容就是如何玩,无论是唱歌、绘画还是手工,其实都是如何教小朋友玩,并让小朋友在玩中学习。大学的课程里除了基础课,有很多都是专门针对如何引导孩子学习兴趣的内容,无论是演讲、舞蹈、唱儿歌,还是插花、黏土、模型等手工制作,这些课程就像是把青少年宫里所有的兴趣补习班都上了一遍。其实乔玲在上大学之前,几乎就没有接触过这些课外兴趣班的内容,没想到现在都给补上了。
乔玲还记得在上学时,她最讨厌的就是自己与题海奋战时,听爸妈谈论别人家的孩子。谁谁家的小哥哥学习成绩一流,还很擅长体育,拿了什么什么奖。谁谁家的小姐姐书法怎么怎么好,谁谁家的钢琴考到八级,谁谁家的学了跳舞后行、坐、立、走的姿势都变得有气质……听得她一肚子的气。如果给她时间让她去学些喜欢的课,也许她也能让父母更“拿得出手”。但紧张的学习和基础课的补习已经占据了她太多的精力,对她来说学习成绩太重要了。
乔玲的家里条件不是特别好,如果高考成绩不理想,她也对不起这些年父母辛苦的供养。所以她只能把全部的心力都用在学习上,可也因此,她特别讨厌别人在她耳边说“别人家的孩子”。她不是身边那些看几遍就学得很好的“学霸”,家里也没有那闲钱让她去发展 “特长”,哪怕她的努力和懂事也曾让她成为“别人家的孩子”,但至今乔玲也还是不喜欢听到这种带着炫耀的谈论,无论她是不是“别人家的孩子”,她都觉得这种被比较的感觉太影响孩子的成长了。
能学就学,总会用到
现在社会竞争激烈,即便是人才也得担心被后来者取代,想要在众多人中出彩,就要做个一专多能的复合式人才。郭可在朋友眼中算得上是多才多艺了。绘画、书法、吉他、口琴、游泳、街舞、瑜伽,她都能比划得像模像样。每到朋友聚会或是展示个人才艺的时候,别人费劲地整两个节目时,郭可那真是随手就上,想换就换,不带重样地亮本事。
谈到为什么会这么多样,郭可笑说她是典型的会而不专,啥都能整两下,但哪一样学得都不深。书法写得好的字就几句,吉他会弹的就两三首,跳舞也就会那么几段,虽然比起没啥特长的人来说,这些确实挺能唬人的,但她学得深的、练得好的,还得是她从小就学起的那几样。郭可家里条件不错,家长也很注重对她的全方面培养。比如从小学就给她报了书画班,书画的练习是件很辛苦的事,想她八九岁就拎着毛笔练描红,坚持下来也挺不容易的。还有钢琴考级时,每天弹琴弹得想吐,原本还很喜欢的钢琴也变得讨厌起来。当时她就想着等将来自己赚钱了,想学啥就学啥,谁也别想再逼着她。
等她后来工作了,那真的是想学啥就啥的时候,她是做到了遇到想学的就报名,需要的工具就买、买、买。虽然说工作后学习的效果没有上学时的好,常常是学了两天半就被别的事耽误了,进度慢得像龟爬。但只要你会的比别人多,做得比别人好,总会有机会用到,为你赢得别人赞扬的掌声。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刘红娇 采写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