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贝”诞生记

本报记者 王颢锡

    核心提示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一个亮眼提法。要掀起万众创新的热潮,除了需要政府部门给予政策层面的支持和鼓励外,更需要千千万万个社会个体真正参与其中、付出行动,才能使创新真正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15年前,因为老友的一句话,他放弃了红火的生意,带着全部积蓄远赴清原,只为追寻一个不知能否实现的梦想;15年后,他手握5项新型专利和1项实用发明,成为一位成功的企业家。他,就是辽源市牧兴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国务院扶贫办开发指导司司长海波口中的“土院士”——宋跃君。
    老宋手里有个“宝贝”,就是为了它,老宋埋头苦干了15年。
    2000年,在东丰县做地产生意的宋跃君因为遭遇市场低迷,本打算听从好友建议,转到市场形势较好的清原县重操旧业。不过,他很快又被好友的另一个建议打动了——研制一个可以实现秸秆膨化、熟化的粉碎设备,为大牲畜提供“口粮”,既实现了秸秆的高效利用,又避免了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市场前景一定十分广阔。
    说干就干。凭着一股子闯劲儿和攒下的百万积蓄,老宋自信满满地开工了。可只有初中文化的老宋此时并不知道,他要做的这个项目有极大的技术难度,是让很多农科院教授们都颇感为难的,毫无先例可循。与老宋一起参与设备研发的邢志友,从前是一家机械厂的技术工人。在查阅了大量资料并进行一番技术论证后,邢志友认为老宋的研究一定不会成功,就劝他放弃。宋跃君的倔脾气一下子就上来了:“我认准的事,就是倾家荡产也一定要搞出来!”
    有道是“无知者无畏”。也许正因理论知识的缺乏,却让宋跃君少了思想包袱。他把农机设备图纸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重新设计,生产出成品后,再根据实际试验结果对设计方案不断改进。宋跃君的老伴儿说,记得那时他走走路都会忽然停下来,拿出随身带着的纸笔就画起了草图,就连晚上梦话里念叨的也是设备的设计方案。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7年,老宋的“宝贝”?——第一代秸秆膨化帚化机终于研制成功了。7年间,试制设备产生的废铁可以装满20辆载重8吨的卡车,也花光了他的全部积蓄。不过,老宋认为这些都是值得的,因为自己多年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宋跃君介绍说,如今的9P-150型多功能秸秆膨化帚化机是秸秆膨化机的第四代产品,在消化能力和能耗节约上较一代产品有较大提升。它的工作原理是通过设备内部螺杆的高速旋转,实现高压喷放,使秸秆纤维细胞壁断裂,实现分丝帚化,皮瓤分离,并经过熟化、糖化及密封发酵等后续处理使秸秆极具适口性,成为喂养大牲畜的理想饲料。这项技术不仅是国家专利,在世界上也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为了这宝贝,俺干了15年啊!”老宋说。
    如今,宋跃君的“宝贝”得到了国家和省市有关部门领导、专家的重视和肯定。国务院曾专门组织农业部、环保部等有关部委的专家对秸秆膨化机的应用推广进行研讨论证,并派考察团来辽考察秸秆膨化机的实用效果。目前,老宋的秸秆膨化设备已初步实现量产,2014年共售出100多台,销往吉林、山西、河北、山东等多个省份,市场反映良好。今年,宋跃君打算借助与天津金升集团的合作关系成立集团公司,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让自己的研究成果真正给广大农民朋友们带来实惠。

神机富农 秸秆成金
本报记者 王颢锡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每年产生的农作物秸秆达7亿多吨。秸秆中含有丰富的粗纤维、氮、磷、钾等营养元素,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技术支撑和实用的加工设备,秸秆资源一直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多被废弃或焚烧,不仅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而且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59岁的宋跃君,这个从图纸堆和生产线上摸爬滚打出来的“土院士”凭着一腔执著,攻克重重难关,耗时15年,成功研制出的秸秆膨化帚化设备,为实现秸秆资源的高效利用带来了希望。
    秸秆饲料化的成功实践,打通了农业和畜牧业循环发展的桥梁,有助于形成高效的农牧产业链,对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帮助农民实现增收致富具有重要意义。
    小机器有大作用。相信老宋的“宝贝”一定能够经得起市场检验,也希望像这样从生活中、从泥土里生发出来的革新与创造今后会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