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晓明和他的东辽黑猪
本报记者 李及肃
因为东辽黑猪,张晓明曾经“败”光了千万资产。还是因为东辽黑猪,张晓明又重新跨入了重量级老板的行列。
张晓明小时候家里曾养过一头猪,是父亲出差到辽源买的。没想到这头小黑猪长大后,竟不同于当地的普通猪,很有野性,猪圈的木头个把月就得换几根,而且这头小黑猪也不像别人家的猪那么“上膘”。父亲一气之下没等将它养出栏就把猪宰了,没想到烀出的猪肉吃着和平常吃的猪肉大不相同,特别香,那味道张晓明直到现在都记忆犹新。事业有成后,张晓明萌生了养这种猪的想法。
张晓明知道,纯种的东辽黑猪是祖先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宝贝。东辽黑猪是长白山野猪驯化圈养的优良品种猪,肉质细腻,肉香上乘。
张晓明是从1998年开始饲养东辽黑猪的,对东辽黑猪进行保种、复壮、提纯、扩繁等,需要花费几年时间才能完成,而且这个过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于是,他变卖了经营中的物资经销处和无缝钢管厂的所有资产,把钱全部投入到饲养东辽黑猪上。然而5年多了,由于东辽黑猪的生长周期需要一年以上,饲养成本高,使其无法与现在市场几个月就出栏的猪肉竞争,不见回头钱。亲友们都劝他,“少养点就行了,投了那么多的钱,如果赔了咋整?”“养猪都是农村老头儿、老太太干的事儿,你一个做钢材的流光水滑的大老板,摆弄臭烘烘的猪干什么。”上千头猪要吃饲料,几十号饲养员要开工资,张晓明上千万元的家底渐渐被掏空。开弓没有回头箭,一定要坚持。这是张晓明的信念。
张晓明深知,只有真正从饲料原料种植、标准化养殖、科学防疫方式等源头做起,才能生产出放心猪肉。只有最好的产品,才能在市场的大潮中勇立潮头。于是,他聘请了权威的养殖专家,经过几年对黑猪食用苜蓿草的研究,发明了以美国紫花苜蓿为主料的纯天然饲料,提高了东辽黑猪的猪肉产品质量。经过努力,他的猪场实现了饲料绿色种植,黑猪生态养殖,疫病绿色防控。2010年,东辽黑猪肉经吉林省肉品检验中心检验,各项指标均已达到国家有机食品标准,并被相关机构认证为有机猪肉,已成为高档猪肉消费市场的最佳品牌之一。2008年成立的东辽黑猪保种繁育有限公司,集东辽黑猪保种、繁育、商品猪饲养、饲料研发、生产、猪肉产品营销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市级重点龙头企业。规模达到可繁母猪存栏994头,后备母猪316头,种公猪28头,年出栏商品猪一万多头。公司于2010年被国家农业部评为“生猪标准化示范场”。2011年,被市政府评为“农业产业化市级重点龙头企业”,被省科技厅评为“吉林省科技企业”。2013年,被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为加大公司的科技力量,依托吉林大学和吉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公司聘请吉林省著名养猪专家、吉林农业大学校长为名誉技术总顾问,负责指导公司的育种繁育工作,为今后的发展壮大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日前,记者在东辽县凌云乡万平果园——东辽黑猪基地,见到了张晓明,他对记者描述了公司的未来:“我们公司规划了东辽县万平生态农业养殖园区,园区规划占地面积220万平方米。其中,农业种植面积200万平方米,以果园为核心的休闲观光区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绿色养殖区占地面积7万平方米。园区建设以生态农业为基础,发展有机绿色、专业合作种植、特色养殖,形成较为完善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链条,并带动农户增收,达到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的有机统一,打造集‘吃、住、游、娱’于一体的,各项功能齐全的生态农业养殖示范园。”
记者手记:
东辽黑猪是由清朝辽源皇家猎场饲养的专供宫廷食用的山野猪,经繁衍所形成的地方品种。张晓明准确把握市场脉搏,将东辽黑猪送到了辽源百姓的餐桌上。就是这样一位朴实的“猪倌儿”,为了儿时梦想,变卖了千万家当,一心一意地投入到了黑猪养殖中。一路走来,有过艰辛,有过质疑,但倔强的他承受住了压力。如今,他的黑猪养殖基地远近闻名,成为东辽的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