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源琵琶根植辽源文化“富矿”(上篇)
本报记者 李艳红
“辽源文化名城”因拥有满族文化、东丰农民画、东辽剪纸等独具代表性的地域特色,被人们熟知并给予这一称谓,并长时间地让辽源人引以为豪。当这座建城百年的城市一路在经济社会发展上跨越赶超省内其他先进地区时,生长于斯的辽源人也利用自身对艺术的理解和追求,争来了“皇家鹿苑”“中国梅花鹿之乡”“中国农民画之乡”“中国二人转之乡”和“中国剪纸之乡”等美誉。充分挖掘底蕴深厚的地域文化、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辽源,不再只是一座单纯的经济转型城市,“文化辽源”的定位,正逐步融入其发展轨迹。
提到“辽源文化”,不能不提辽源琵琶。辽源与琵琶有缘,缘于多年来历届党委、政府的重视、扶持,缘于全国顶尖琵琶选手大部分出自辽源培养,缘于琵琶教学走向小学课本的深入普及,缘于辽源人民对琵琶艺术的鉴赏和喜爱。在中国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老乐器,在辽源这座北方小城得到凝练与升华,并深深地在这片土地扎了根、开了花、结了果。
周显顺的琵琶教育和培训已经达到了国内顶尖水平,先后有580余名辽源琵琶专业学生考入全国各大艺术类院校,在中央音乐学院琵琶专业里,就有一半以上的学生来自辽源。2007年至2012年间,辽源琵琶多次奏响在国内重要活动中,亮相在世界舞台上,随国家领导人出访,为美国、朝鲜等国家领导人演出。尤其是辽源首届国际琵琶文化艺术节的成功举办,以琵琶为切入点,集聚辽源历史、人文、经济、环境等各种元素,展现辽源作为现代城市,传统与时尚并存、底蕴与活力共举的时代特点,让辽源形象走出了吉林、享誉了全国、走向了世界,对培育辽源地域文化品牌、打造特色文化名城、推进辽源琵琶文化艺术走向世界起到了重要作用。“辽源琵琶”已经形成了效应,打出了品牌、闯出了发展文化产业的路子。
当前,辽源正紧密结合特色文化名城建设,强力推进,“软硬兼施”。在硬件上,积极推进市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还将建设多个主题公园、文化广场。在软件上,辽源倾力打造“文化辽源”“爱心辽源”“活力辽源”,通过举办国际琵琶文化艺术节、国际袜业交易会、东辽河文化艺术节、“感动辽源”人物评选、“见义勇为好司机”评选等活动,形成了积极、向上、向善、向美,朝气蓬勃、充满激情的社会氛围,辽源已成为一座“活力之城”“健康之城”“爱心之城”。
辽源文化的“富”在于感染、在于引领,生命力持久,影响力深远。无论是农民放下锄头提笔作画、一把剪刀剪出大千世界,还是爱心故事涌动、城市活力四射,辽源的特色文化都令人惊叹,令人刮目相看。其中的辽源琵琶已不再是教育教学领域中的一朵奇葩,而是成为“辽源文化”中的一个代名词,深深植入辽源的“文化富矿”中,丰富着辽源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