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原则、刚直不阿的崔进臣

文正

    他反对任何形式的吃吃喝喝,更别说是大吃大喝了。当年下农村工作时,按规定到社员家轮流吃派饭。可他除一般青菜外,有时连鸡蛋、豆腐都不准吃,并且每顿饭必须按规定交钱交粮票。每到一处,他都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平均每年劳动都在80天以上。在农村,农民吃啥他吃啥,农民若做稍好一点的饭菜他就不吃。一次,在平岗公社检查工作,公社领导看他太辛苦了,便在食堂准备了4个炒菜,可他坚持只吃1个菜。还有一次,他到灯塔公社富强大队,吃完饭交钱时,大队干部说啥也不收。回到单位,他马上通过邮局把一元钱寄给了富强大队。大家都说:“老崔头儿还是当年‘老八路’的作风。”
    这个“老崔头儿”,就是当时的中共辽源市委副书记——崔进臣。
    崔进臣,1914年生于山东省临淄市。1938年参加抗日工作,1939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9年4月调入辽源工作。曾任中共辽源市委书记处书记、市委副书记,1981年任辽源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83年离休,1986年病逝。崔进臣一生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坚持原则,刚直不阿,深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
    崔进臣长期分管农村工作,他除了参加会议外,很少坐办公室,经常深入农村了解农民生产和生活情况,还经常参加生产劳动。在自然灾害易发的季节,他要求农业部门干部全部深入到农村第一线。一次,一场山洪使东辽河水出槽,梨树河沿岸的一些堤坝遭到破坏,大片农田被淹。崔进臣带领干部挽起裤腿,沿着东辽河、梨树河两岸逐地逐段踏查,每到一处,都针对灾情提出抢救措施。从七一大队一直走到黎明大队,往返20多里。
    崔进臣患糖尿病多年,为了不给组织和同志们增加负担,他隐瞒病情,从不声张。下基层工作时从不事先打招呼,而是直接到田间地头掌握第一手材料后,再回到生产队或公社研究问题。他下去检查工作,常常是小汽车送到地方就返回。检查时,他不是看看了事,而是要到地里仔细察看。夏季检查虫害,钻进高粱地里出来就是一身汗,但他却不以为然。累了,到农民家里喝口水、歇歇脚,接着再去察看。一次秋收检查,他发现地里的粮食收得不够干净,当即召集有关人员开现场会,强调要爱惜粮食,做到颗粒归仓。
    为了提高粮食产量,他号召全市兴修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设,而且身体力行,带头苦干。在甲山公社蹲点,他发现这里地理条件较差,只能种一些谷类作物。为改变这种状况,他与公社领导一起研究增产措施,号召社员挖丰产坑、改良土壤,并和社员一起车拉人挑,将山下黑土运到山上,然后种上玉米等作物,使粮食产量明显提高。
    崔进臣工作实事求是,敢讲真话。他长年调查研究,有着丰富的农村工作经验。因此,他能够从实际出发,敢于发表见解。就因为他敢讲真话,不随波逐流,在党内反对“右倾机会主义”斗争时,崔进臣遭到错误的批判,并受到撤职的错误处分。“文革”后期,作为市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分管农村工作后,他仍然坚持实事求是、凡事尊重客观规律的工作作风。
    崔进臣生活简朴。雨天住房漏雨时,他就自己上房抹一抹。经济困难时期,有些照顾领导的物资,他一概拒绝。他对妻子、儿女要求严格,全家人谁也不许搞特殊。自从他被下放到杨木水库后,他经常住在工地,很少回家。工地食堂有专为领导设立的小灶,可他坚持同职工一起就餐。市委召开常委会,没有车接送,他经常走30多里的路程回市里参加会议。
    1982年秋天,任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崔进臣到石驿公社彩岚大队检查果树栽培情况,因耽误了时间,中午才到公社。秘书说:“不知道崔主任来,我去找领导吧?”崔进臣摆摆手。秘书说到午间了,先去食堂吃口饭。此时,糖馒头已蒸好了,炊事员正忙着炖茄子。崔进臣患糖尿病不能吃糖馒头,但食堂只有一点高粱米剩饭。崔进臣说:“这就行了。”他边吃边说:“高粱米水饭,大豆腐拌大酱,还有土豆炖茄子,不是很好吗?”
    1986年,他患病住院期间,还惦念着农业生产及杨木水库建设情况。病危时他留下遗言,决定死后把骨灰撒在安恕镇的两个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省、市委给予崔进臣同志彻底平反,恢复名誉。崔进臣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那种实事求是、刚直不阿的工作作风将永远激励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