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华秋实写辉煌

——东辽县农业30年发展纪实
李洪波 刘翠霞

    从“养鸡换油盐,养猪为过年”到如今的特色规模养殖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从广种薄收到如今的“高光效”有机生态种植方式;从当年“铁镐”、“锄头”到如今的大规模机械化耕作。30年,东辽大地农业强了、农村美了、农民富了。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到处生机盎然,朝气蓬勃。
    从1982年到1986年,中央连续5年出台“一号文件”促进农业发展。与此同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全面实行。生产力解放了,老百姓的干劲十足。1983年,东辽县农民人均收入462元,1984年提高到517元。东辽县农民的粮仓满了,钱袋子重了,生活好了。随后,在稳定政策的前提下,遵照“大稳定、小调整”的原则,东辽县普遍进行了农村土地第二轮承包,承包期再延长30年不变。“土地政策稳定了,农民也舍得投入,想办法增收。”农村经济逐步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市场化迅速迈进。
    进入新世纪,从2003年到2013年,中央又连续11年出台“一号文件”,促进农业、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种地不但不交税,还给钱。在中国延续了2000多年的“皇粮国税”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国家还给予农民粮食、农机具等补贴。2007年,东辽县粮食直补21763万元,综合直补27776万元,农机具补贴340万元,良种补贴2306.6万元。2007年,东辽县充分发挥农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积极开发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项目。全县有国家和省认定的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龙头企业8家,创建名牌产品15个。其中,省名牌7个,各类农博会名牌8个。全县“三品”总数达44个。其中,无公害食品27个,绿色食品13个,有机食品4个。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达35家。其中,金翼集团等8户企业被命名为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007年,种植业中,优质玉米种植面积75万亩,水稻面积8万亩,大豆面积5万亩,全县粮食产量达11亿斤;特色产业中,柞蚕放养量1150把,食用菌发展到10万袋,蔬菜、瓜果、中药材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4万亩;畜牧业中,牛发展到45.2万头,猪发展到53.6万头,鹅发展到120万只,鸡发展到1000万只,梅花鹿发展到20000头。全县仅牧业收入就达到人均2300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53.8%。
    2012年,东辽县积极推进“五养三种一加强”,稳步提高农牧业发展水平。生猪、肉牛、禽类、肉羊、柞蚕、有机水稻、绿色瓜菜、苗木花卉等产业继续壮大,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新增国家级龙头企业1个,省级龙头企业发展到9个,市级龙头企业发展到18个;新建了万亩有机水稻、万亩苗木花卉、有机杂粮生产基地;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到528个。全县粮食产量达到500000吨,同比增长4.9%,农林牧渔及服务业总产值实现327685万元,比上年增长8.0%。其中,农业产值135303万元,比上年增长16.8%;林业产值8544万元,比上年增长20.0%;畜牧业产值实现177262万元,比上年增长1.2%;渔业产值2196万元,比上年增长29.8%;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4380万元,比上年增长19.0%。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迅速发展。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54.1万千瓦,比上年增长21.0%。主要农业机械与设备均有增加。其中,有大型拖拉机1892台,同比增长14.5%。机耕面积达84.5千公顷,机电灌溉面积达10.8千公顷。
    2013年,东辽县大力推进精品养殖、精细种植、精深加工,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特色主导产业壮大,农业经济亮点纷呈。 
    大力推广“高光效”新型栽培技术,土地流转步伐加快。围绕鴜鹭湖、椅山水库、三良水库、辽河水库的4个万亩稻田种养基地有序实施。稻田养蟹、稻田养虾、稻田养鸭成效显著。在抓好立体种养的同时,全力发展东辽黑猪、肉蛋鸡、水貂、柞蚕等特色、传统养殖业。依托金洲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绿色农业,金州乡日前被确定为吉林特色城镇化示范城镇。依托金翼蛋品、耘垦牧业的5个百万只肉蛋鸡养殖基地建设顺利推进。安恕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如火如荼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