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给别人“添麻烦”

    事物是互相联系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不例外。生活中,每一个人的行为都可能对别人产生一定影响。我们做事情是只顾考虑自己,自私自利、做什么事情都为自己方便,还是做利人利己的事情、在做事情时给别人行个方便?面对这个问题,很多人都会宣称自己要做利人利己的事情,但现实却并非如此。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人做事情只顾自己便利,而给别人留下一些难以承受的麻烦。
    生活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我们都希望别人为自己提供便利。为了实现这样的愿望,每一个人都应该注意做事细节,避免给别人留麻烦。当人人都抱着“给别人行方便的时候,也是给自己方便”的想法并落实到行动中去时,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美好了!

生活中做好自己的事情,不给他人“添麻烦

    蔡晓红,20岁,是我市一家自助餐馆的服务员。这家餐馆为了方便客人吃饭时产生的垃圾就在每个座位的下边放一个小筐。客人吃饭时就可以随手把垃圾扔在里面,这样桌面上和地面上既保持了整洁,又让服务员方便收拾。这样的做法让蔡晓红和同事们感到省了不少事儿。可是,在客人中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按照规矩把垃圾扔进筐子里。有一部分客人来吃饭先是把垃圾扔在桌子上,等桌子上摆不下时就把垃圾直接扔在地上。遇到这样的客人,蔡晓红和同事们不得不隔一段时间去清理客人桌上和地上的垃圾。这样的客人吃上一顿饭的工夫,蔡晓红和同事们得去收拾五六次垃圾。蔡晓红告诉记者:“给客人提供周到的服务是我的工作职责,我没有权力要求客人必须把垃圾放在我们提供的筐子里。我们去收拾垃圾不觉得麻烦,可是,有些客人会因为需要动动面前的碗筷,抬抬脚什么的而感到麻烦。其实,这些客人只要刚开始就把垃圾扔在指定的筐子里就没有后来的麻烦了。”
    这个小事例是我们生活中再普通不过的小事情,但是这样的小事儿却能引发人们无限的思考。很多时候因为我们的行为给别人留了麻烦,自己却不以为然。在公共场所大声讲话、随地乱丢垃圾、过马路时闯红灯、上课或会议时接听电话、自家杂物堆放在楼道……有人认为,这些都是个人行为,对他人没有造成多大影响,其实不然:在公共场所大声讲话影响了周围人的学习和工作、随地乱丢垃圾给清洁工人制造了麻烦、过马路时闯红灯给司机增加了负担、上课或会议时接听电话干扰了周围的人、自家杂物堆在楼道则不利于邻居出行和生活……更为奇怪的现象是,这样的小事情很多人在自己做的时候总会心安理得地认为,这是小事儿不会给别人留下什么麻烦。但是,别人在自己面前做同样这样的小事儿时,我们却非常反感,会认为这样的人没有素质。麻烦就像皮球,你踢出去,踢给别人,别人又踢出去,再踢给下一个人……转了一个圈子,也许就会踢到制造麻烦那个人的头上!
    一个人能否为他人考虑、不给他人留麻烦,直接体现一个人的品行素质。生活中,若想获得别人的认可,就要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每次做事情前,多思考一点儿,就能避免给他人造成麻烦。

职场上“与人方便”才能实现共赢发展

    很多人认为,职场好像是个没有硝烟的小战场,竞争无处不在,有的甚至还勾心斗角。其实职场上不必如此,除了竞争还可以共赢,应告别猜忌和功名,和谐共赢相处是件好事儿。
    王娜伊两年前大学毕业,来到我市的一家公司上班。在上班前,家人和朋友都语重心长地告诉她,要在公司有“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意识,既不要去得罪同事,也不能把同事都当做知心朋友,用心做好自己的工作,但不要多管闲事。等到报到上班第一天,王娜伊怀着忐忑的心情来到公司。到了公司,单位同事并没有像自己想象的那样冷漠,而是大家都满脸笑容地和她握手,以表示对她到来的欢迎。和同事见面后,王娜伊被经理带到了办公室。到了办公室,经理告诉王娜伊实习阶段由她亲自带。听到这个消息后,王娜伊在吃惊的同时,感谢领导对自己的重视。随后,经理告诉王娜伊自己特别看中团队,并注重大家团队意识的培养。王娜伊清楚地记得那次谈话经理说得最多就是大家利益和目标是一致的,大家要相互合作,与人方便。
    为了谈话不至于过于严肃又能达到效果,经理讲了一个微信上广为流传的段子:一位盲人在夜晚走路时,手里总是提着一个明亮的灯笼。人们觉得奇怪,就问他:“你自己什么也看不见,为什么还要提着灯笼走路呢?”盲人回答说:“我提着灯笼走,既为别人照亮了路,同时别人也容易看到我,不会撞倒我。这样既帮助了别人,也保护了我自己。”讲完这个故事后,经理平和地对王娜伊说:“这则故事就告诉我们,帮助别人也是在帮助自己,遇到事情替别人着想,也就是为自己着想。我相信你能做到,我们一起努力!”随后,王娜伊这位职场新手在学习中渐渐地融入了这个大家庭。在工作中,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或是遇到什么难题,上至经理,下到同事都能热心地帮忙,而不是故意看笑话,这和以前的想象截然不同。慢慢地,王娜伊有了归属感,工作进步很大,已经从当年的“菜鸟”成了公司的骨干员工。今年,公司又来了两名新人,其中一名还成了王娜伊的徒弟。对于这个徒弟,王娜伊表示会尽力帮助他成长,为这个徒弟的进步提供最大的便利。

工作中既要有序完成自己的任务,又要考虑别人也能较好完成任务

    近日,侯玉金向记者讲述了他家装修新房时遇到的烦心事儿。事情是这样的:按照装修程序,侯玉金先对房子进行主体拆改工作。查看完房屋格局和设计好改造方案后,侯玉金请来一位砸墙的兰师傅。这位兰师傅来了后又是刨沟又是砸墙,忙得不亦乐乎。大约过了五六个小时,兰师傅告诉侯玉金活儿干完了。侯玉金检查后,发现有一面墙上和卫生间的地面上有露出头的钢筋后就希望兰师傅给处理一下。兰师傅走过来用手扳了几下没弄下来,就告诉侯玉金等瓦匠处理。侯玉金当时也没想那么多就不再追究这事儿了。过了几天,瓦匠任师傅来了。干活的时候,任师傅发现了这两根露出头的钢筋就问侯玉金这钢筋为啥砸墙的时候没给处理。侯玉金把兰师傅的话如实对任师傅说了。任师傅听后告诉侯玉金:“兰师傅的话就是在推卸责任。这本身就是砸墙的活儿。我虽然也能处理,但是今天可没带工具,只能等明天带来再处理,这可耽误不少活儿啊!”听了任师傅的话,侯玉金真的很后悔没有坚持自己意见,让兰师傅把这活儿干利索。
    上一个环节的工作由于没干利索,侯玉金请来的任师傅多费了好大劲儿不说,还耽误了不少时间,一些该干的工作没有按照计划时间完成。其实,我们在工作中经常会遇见类似的这种情况,一个工作流程中,一个工序没把活儿干干净,而让接下来的其它工序受影响。在往大方面说,每个人的工作都是社会序列上的一部分。我们平时做工作若是不为下一道工序考虑,甚至有意给下一道工序找麻烦,如此类推,整个社会工序就会惹上大麻烦,难以快速高效运行。如果由于自己的懈怠或疏忽而造成一些问题让别人的工序出现问题,那么到追究责任的时候自己所承担的工序也免不掉被追责。因此,每一个人在工作中既要完成自己工序,又要考虑别人的工序,应该从考虑下一道工序方便可操作角度出发,进行自己工序条文的编制。多花心思,精炼条文,少给下道工序带来没有必要的麻烦。如果每一个人在工作中都抱着不给下道工序留麻烦的想法,那么,每一个人都能够享受到工作流程“运行流畅,系统高效”的好处,让自己所承担的部分也轻松自如。

从“不给别人留麻烦”说开去……

    “不给别人留麻烦”就是人们做事情的时候自然而非受强制地多为他人设身处地地多想想,这需要人们不但具有很好地合作精神,更需要人们拥有良好的修养。社会生活,人人都是参与者,人人都是享有者。生活中,每个人如若都有“不给别人留麻烦”的意识和行动,那么,每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会便利轻松许多。过上便利轻松的生活是每一个人的追求和愿望。但是,人们只是拥有共同的愿望还真的不够,只有愿望而找不到行动的动力和前进的自觉性一切美好的希望都是镜花水月。
    面对美好的前景从来不缺理论派,而奇缺行动派。“每个人都做好自己不给别人留麻烦,世界将是美好的人间”。这样的道理大多人都懂。当遇到别人给自己留下的麻烦事儿,理论派可以拿着这样的理论去批评别人、去教育他人和孩子们。可是,当理论派遇到事情时往往会选择对自己最便利的途径,而把他批评和教育别人时所用的“每个人都做好自己不给别人留麻烦,世界将是美好的人间”这样“高大上”的理论忘得一干二净。现实就是这样,很多人在批评和教育别人的时候振振有词,一副正义凛然的样子,但是一旦面临抉择时,他又成了批评和教育的对象。这样的人多了,真正践行“做事多想别人,不给别人留麻烦”理念的人自然就会少。大家如果都在说一套做一套、则会给所有人带来不好的影响。这“说一套做一套”的陋习及其带来的不良影响当代人尝尝味道也就行了,但是,这也不可避免的会影响到下一代的小孩子。身边的大人做的榜样,小孩子们自然受影响。记者在自家的小区,看见迎面走来穿着我市某高中校服的一个孩子,随手将垃圾扔在了水泥路上,而垃圾桶就在这个孩子前方。看到这样的情形,我第一个反应就是这孩子素质低,但是,转念一想,这样行为的产生也许不那么简单,这孩子就读我市某著名高中,学习成绩可能优秀,在学校里当着同学和老师的面这孩子也许会把垃圾扔进指定的位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我想因素尽管很多,但是,身边人的行为对其耳濡目染的影响难辞其咎。老师、家长都会用好的理念教育子女,但是,部分老师、家长却不能在行动上作出表率。这样孩子们看多了“说一套做一套”的现象,自然也就不把老师、家长用来教育自己的话当回事。这样一来,孩子们都变“聪明”了,学会了“光说不做”,更可怕的是还学会了选择特定地点和特定时间去做。“聪明”的人多了,“每个人都做好自己不给别人留麻烦”自然成了口号。
    “不给别人留麻烦”是心中的善意理念,更需要把这种善意理念化为行动中去,这比靠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提高文化和经济水平要难很多。但是,每个人如果都努力一些,多点儿对别人的体谅,多点儿换位思考,我们相信更加美好的生活将从这里开始……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李 锋  采写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