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时代 守护好你的“朋友圈”

    手机的智能化在给人们提供更多便捷的同时,也让我们越来越放不下手里这个小小的器物。如今,手机已不再仅仅是通话那么简单,GPS、手机银行、网络购物、社交娱乐、水、电各种费用的交付等,轻点几下手机屏幕就通通搞定。而随着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生产者、传播者。网络在让人们充分体验话语权的同时,也成为谣言传播的新的媒介和土壤,微信“朋友圈”更是成为网络谣言传播的重灾区。面对诸多的网络安全与信息安全问题,在这个充满自由和隐形陷阱的网络上,如何保护好我们的“朋友圈”,也就成了我们不得不关心的问题。

“山寨”微信公众号让人防不胜防

    今年初,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了《依法关闭一批网站、栏目和微信公众账号》的通知,取缔和规范了微信公众号的使用和认证。“中纪委巡视组”、“地方巡视组举报平台”、“人民曰报”等假冒党政机关或以媒体名义发布虚假信息的微信公众号都被依法取缔。看到这条新闻的时候,在事业单位工作的孙威想起了自己查找公众号的经历。因为工作原因,孙威微信里面党政机关和主要媒体的公众号有很多,而每当他想要添加新的公众号时,搜索出来的重名公众号总是有很多,其中很多都没有认证标识。例如,被取缔的“人民曰报”,他就碰到过。当时还拿这事儿跟同事们开玩笑应该“微信打假”来着,没想到这么快被拿下了。不仅仅是这些冒充“名牌”的公众号让人真假难辨,孙威在一次查找某著名辟谣网站的公众号时,也被为难了一回。完全相同的图片、相似的名称、没有被认证的标志,让孙威彻底无语了,这打假网站被假冒,真是太讽刺了。
    如今,国家发布通知取缔那些不合法的网站和公众号,究其原因就是微信公众号的随意“山寨”已经影响了很多人。那些假冒党政机关或以媒体名义发布虚假信息,发布涉赌博、诈骗等违法信息,传播淫秽色情内容,违规登载时政新闻等情况,冒用正牌公众号的知名度误导民众,传播虚假违规消息,造成了很恶劣的影响。而被“山寨”的不仅仅是像“人民日报”那样的“权威”,还有一些较知名的个人的微信号也被冒充,同样是相同的头像、一样的名字,就连备注也完全相同。但这些“山寨版”却整日发布些色情信息和广告,看到了误以为是被盗号还好些,不知情者却会对被冒充者的人品有所怀疑。建议微信成立一个打假团队,好好清一清那些“假冒劣质”的帐号。

正规公众号也被点击“拖下水”

    “小编是标题党!”、“严重文不对题”、“你是在考验我们智商么?”……即使是在知名的公众号里,也能看到对其所发内容不满的评论。前不久,某公众号上就有这样一条新闻,标题说是一家三口半夜开车带狗看病,结果车掉水里全家遇难。但进入正文一看,仅是一车掉水里,打捞上来后车里的人全部遇难,根本没提什么看病的事儿,所以也无从得知“带狗看病”这话是怎么冒出来的。是要给人看病,还是给狗看病,这条消息下面可谓骂声一片,有只看标题就进来骂狗害死人的,也有反问一个交通事故怎么就上升到爱狗过分的事儿了,还有冷静的说文内根本就没提狗和看病的事儿……可见,这些公众号的想法非常直白,只要有话题、有争议,点击率回复也就都跟着上来了。
     像这种为增加点击率,连起标题都是以吸引眼球为目的行为,在一些较知名的公众号身上也很常见。有时为增加吸引力,还会把两条完全无关的新闻标题并排在一起,使其看起来更有争议或者更抓人眼球。更有一些公众号为赚点击率用扩散、真相、警惕、震惊等作提示的消息,实则里面内容真假难辨,甚至有的内容听起来就像是一则冷笑话。比如,一组名为“七名空姐惨遭杀害”的图片,其实就是几只被打死的蚊子照片;一条“一家灭门惨案”的消息,讲的却是如何杀死家里一窝老鼠的经过。
    点击率代表了影响力,影响力产生价值。自以为聪明的用标题来骗取点击率,只会使其打造的公众号成为越来越俗的网络快餐。任何媒体都应用自己独特的风格。用这种抛去了内涵与格调的宣传方式来扩大影响力,路只会越走越歪,真正的“铁粉儿”也会变得越来越少。

广告商见缝插针

    广告商都长着一颗精明的脑袋,他们无处不在,无利不往。所以,微信这个新鲜的平台也吸引了诸多广告商的目光,无论是找朋友帮忙推广的微商,还是知名公众号里的大手笔专题,广告商们都在展示着他们无处不在的身影。比起那些直白地亮出主题的广告来,最让人讨厌的应该就是那些喜欢夹杂在真新闻中的“伪新闻式”广告了。
    公务员小徐就经常在自己关注的微信公众号里看到这样的广告。有一回,她看到某新闻公众号中曾有这样一则消息:“新娘在婚礼当天惨遭退婚”,且配上了一幅新娘在婚礼上痛哭的图片。好奇心重的小徐点进去一看内容,讲述的是一对新人在结婚时,因为“土豪”婆婆见新娘长得太老而要求退婚。正当小徐在心里寻思这位婆婆到底在想什么时,她发现这则新闻话题一转,说被退婚的新娘痛定思痛,买化妆品做美容护理,最后以年轻美貌的样子再度嫁入“豪门”。原本以为是讲家庭伦理的新闻,原来竟是个化妆品广告,气得小徐差点没把电话扔了。广告商这故事编得都能写成小说了,却跑到这里冒充新闻,欺骗读者感情,为赚钱,广告商们也是“够拼”的。

“朋友圈”被垃圾信息挤占

    刷朋友圈已经变成了关注亲朋好友近况、和大家互相沟通的时尚行动。很多上了年纪的家长也开始磕磕绊绊地学习微信,就是想既关心了孩子的生活情况,又不会在儿女工作忙碌时打扰到他们。而微信也让一些有着共同语言的“微友”们走到了一起,由互不相识到把臂同游。但随着朋友圈越圈越大,大量的广告贴、求扩散、快收藏、惊人真相、养生保健、是国人就转等诸多垃圾内容也都冒了出来。
    有位网友就称自己母亲总会轻信网上的各种信息,诸如怎么吃水果更健康,什么姿势睡觉更科学,什么食品内含致癌物等等,她都会轻易相信,并且还会很认真地分享到朋友圈里。因为每次他说这些都是骗人的信息,而母亲都不肯听。于是,这位网友就跑到母亲分享的消息下面留评吐槽。母亲发一则“英语语法顺口溜,孩子一学就会”。的消息,儿子就在下面吐槽说:“孩子一学就会,辅导班的老师一定千方百计杀了这个作者。”母亲又分享了一则“xx发现根治痛风千年秘方,果断为病人收藏”。儿子又在下面吐槽:“风湿骨病医院:转发500就算传谣,要报警了啊。”母亲再发一条“德国人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儿子干脆就留言:“又是德国人,老是德国人,德国人在中国这么火他知道么?”姑且不论这位网友如此阻止母亲的行为是否正确,单说朋友圈里大受欢迎的有关教育、养生之类的内容确实都难辨真伪。权威科普声音的薄弱导致如今“伪专家”的横行。发布各种揭露恐怖“真相”的信息,而那些展示惊人成果的虚假广告也紧跟其后,这些虚假信息在微信朋友圈里大行其道,很多人都被欺骗过并一直深信不疑。更有一些散布“寻找孩子”、“老人走失”等不实消息的虚假信息,利用他人同情心迅速扩展消息,赚取点击量,也常常让一些好心人成了扩散虚假信息和谣言的帮凶。
    谣言止于智者。如果已经对朋友圈里的那些假新闻、假常识感到厌烦,就该注重保持一下“朋友圈”的洁净。对任何网络传播的消息保持基本的质疑心态,不随便分享自己不了解的“知识”,不散布没有准确消息来源的信息,都是减少虚假消息的方式。只要做到不信谣、不传谣,就拥有了看透虚假信息的“慧眼”。

身在朋友圈 要学会自律和自保

    网络,将个人的声音放大,而智能手机和微信的普及,也使得自媒体时代真正变得触手可及,消息的传播快比光速,也更加地使人真假难辨。我们可以随时倾听他人的声音,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却也在干扰着别人的视听。微信朋友圈,一个典型的网络自媒体产物,曾经,我们在里面可以关注朋友的动态,与朋友间的互动变得更加温馨和快捷。但不知不觉间,朋友圈变了味儿。为好友的广告作推广,把广告刷满朋友圈,将不知真假的“内幕”传播开,让谣言充斥着朋友圈,发表不知所谓的感言,甚至还有人用不雅照片等内容来展示“自我”的另类个性……朋友圈变成了商业圈、信息圈,朋友圈不见了朋友,只剩下被圈在里面的尴尬。
    网络新时代,人的观念也要跟着转变。面对更多的自由和诱惑、更加隐蔽的陷阱和危机,我们该如何保护朋友圈的洁净?
    面对诱惑要自律,面对陷阱学自保。网络有着更加广阔的言路,看似可以想说就说自由发言诱惑,却不知言论自由时更应对自己的言语负责。从发表个人看法到形成和声,在网络中与志同者集合,与是非同者争辩,对弱者的同情与友善,自以为发出的都是正义之声,却不知使用过度也是一种伤害,甚至变成道德的绑架,对他人隐私的侵害,对司法公正的干扰。自律是对自我行为的克制,无论何时、何地,即使披着网络的外衣也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同时,面对各种陷阱,我们也要学会自保,不随意添加陌生人信息,与他人分享快乐时也注重隐私保护,不使用不安全的网络。可以说,网络知识已经成为现代人的必修课,在享受网络便利的同时,也必须学会如何面对它所带来的危害。用自律和自保来让自己远离网络带来的危害,也让朋友圈成为真正交朋友的圈子。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刘红娇  采写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