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中国人不喜欢国货?

    日前,中国人出国买马桶盖成为热门话题。这话题的背后折射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国内有一部分人对国产产品缺乏信心。按照常理,我们每一名中国人都应当喜欢和支持国货。但是,在国际贸易日益发达,越来越多的国外产品大量涌入国内的今天,有些人对外国产品青睐有加。无风不起浪,事情的发生总有其必然性原因。有些人不喜欢国货的原因何在?是由于国人早已形成的对国产产品“刻板印象”?还是国产产品质量的问题?还是部分国人太崇洋媚外?还是消费者的一个消费习惯的问题?

部分粗制滥造的产品让国货“蒙羞”

    某国外品牌智能手机一出新品立即会引起很多中国人的疯抢;国外的化妆品是很多中国女人的“宠儿”;国外的服装、鞋帽、提包被成千上万的中国人定位该买的首选对象;国外的汽车、家用电器总是让给很多中国人跟风似地追捧……这些现象都表明有些中国人对国外的商品情有独钟,而让中国自己制造的产品处于被冷落的尴尬境地。看到这些怪现象,很多人士纷纷表达自己对“不爱国货”的人的批评意见。这些看不惯很多热衷洋货人的行为,也想知道有些中国人为啥就是不喜欢自己的产品。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很多人对我们自己的产品缺乏兴趣,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部分粗制滥造的产品惹的祸。
    在我市大什街,记者随机采访了一名穿着时髦的女生。这位女生名叫王吉,今年21岁。当记者问她使用的手机是什么牌子时,她从包里拿出了自己刚买不久的某品牌智能手机。“你买这品牌手机是因为什么?”记者问。王吉说:“我买这手机也不是完全为了跟风,就是觉得这个牌子的手机好用,速度快,质量好。你别看这手机看着比较薄,但是很抗造呢。”“这手机现在的价格也有5000多元吧?我看一些国产的手机造型和外观都不错,功能也不比这国外的几个大品牌差,价格比这个手机可是便宜多了。”记者又问。“有些国产手机看着确实不错,但是,‘山寨机’是真不少,质量啥的都没准儿,你一用就知道咋回事了。”王吉回答。“我就买过一个国产品牌的手机没多久,买的时候看着外形不错,那时手机速度也不慢。可是,你看这才多长时间,手机颜色变了,光泽也不行了,关键是速度变得太慢了,死机的次数越来越多。手机一死机我就想摔了它。等攒够了钱,我想买一个国外的大品牌手机。”王吉的同伴李特说。“那你们认为中国自己生产的所有手机都不好吗?”记者问。“也不能那么说,反正有些就不行。为了保险,我还是把国外的一些手机品牌作为首要考虑对象吧。”李特这样告诉记者。在步行街,记者看见一对夫妻。先生姓刘,今年48岁。记者问刘先生:“你家里有多少日常用品是国外的品牌,多少产品是国内生产的?”刘先生告诉记者:“家里高档点儿的、耐用的基本上都是选的国外的牌子,像电视、空调、冰箱、汽车等。这样的产品都是耐用品,你得考虑质量,得能用得住。当时买的时候,我觉得国外的产品质量靠得住就买了。家里的国产产品一般就是像锅碗瓢勺、桌子椅子等一些生活用品,对质量要求不高的、价格便宜的。这些东西对付对付能用就行。”
    记者在我市不同地点采访了10余人,囊括不同的年龄段。这些人的观点基本上都和上述观点相似,认为部分国产品的质量值得担忧,有粗制滥造之嫌,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会把国外商品作为自己购买首选。

品牌不硬,国货难自强

    国产产品若要受到大多数中国人的喜爱、认可,不但要从品质方面下功夫,告别粗制滥造,更要创立过硬的品牌,扩大品牌的影响力。部分中国人不喜欢国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国货中“叫得响”的品牌少得可怜。
    品牌代表了信任。某个产品有了自己的品牌,代表消费者对这种产品的品质、服务质量,包括价格等诸多因素认可和信任。只有把所有这些环节都做好了,才能够构成名牌,才能让老百姓相信你。在采访中,记者发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的品牌意识也越来越强。关于对品牌的看法,记者采访了一个做国外代购的朋友曲度飞。他说:“对于我们做代购的来说,做国外的有知名度的牌子接单就比较容易。现在,我做得最好的就是国外的化妆品和奶粉。这些产品尽管价格不便宜,但是顾客就是愿意买。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觉得就是看牌子,顾客觉得牌子硬就是质量好,就是有档次。”
    可是,国内很多企业的品牌意识都不太强,被国内百姓,更别说国际认可的品牌非常少。当下,国内很多企业都非常重视短期的经济利益,而忽视品牌建设。普遍存在的现象是,非常专业又非常专注地生产一种产品并把这个产品不断做成精品的企业少之又少,而遍地都是那种眼下生产某种来钱快、生产方式简单粗放、技术含量不高的产品。譬如,有的企业看见生产电视机挣钱,不管自己以前是生产什么的,立即为赚钱转行做电视机。再过几年,这个企业就会生产另一种流行赚钱的东西。这样,久而久之,这样的企业没有什么主打的产品,也没有什么牌子,企业虽能短时赚点钱,但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大潮中终将因为自己的短期行为而逃不掉销声匿迹的命运。就拿手机行业来说,我们很多企业大多做的是“山寨机”,能够自己独立生产并有自己品牌的企业少之又少,很多国产手机厂商都忽视了品牌的建设过程。相对于“洋”品牌,国产手机品牌太弱小,没有品牌不但顾客难认可,而且还会吃大亏。
    打铁还需自身硬。国货要想得到国人的青睐,还得自己争气,要重视品牌建设,克服浮躁心理,打造自己立得住的品牌。

崇洋媚外买洋货,炫耀“档次”和“品位”

    在一些不那么热心购买国货的人当中,有人着实是因为对部分国产货质量有担忧而选择的无奈之举,但不乏内心深处存在崇洋媚外心理的人。怀有崇洋媚外心理的人不在少数,而且这些人认为自己能够购买洋货是自己档次和品位的象征。其他的不说,就单说装修房子这事儿吧,很多人就认为房子装修成欧式风格的才显得有面子、有品位。很多人会因为家里浴缸是意大利进口的、橱柜是德国产的、涂料是来自瑞士的等等货源来作为得意、炫耀的资本。
    崇洋媚外的人需要某种东西就会直奔洋货而去。买手机就以苹果的、三星的、诺基亚的等等作为选择对象;买汽车就得围着丰田、本田、现代等这样的外国牌子转;买个包必须是爱马仕、LV、班卡奴等名牌里的。一些消费者只看商品生产的国家,凡是美国等发达国家出产的商品,不论其质量如何,一律视为上乘,哪怕价格高出同等质量国货若干个百分点乃至若干倍,也心甘情愿掏腰包。这样的人认为,买洋货买的不是物件本身,而是一种身份象征。
    盲目地追捧洋货并不一定是有档次和有品位,而是一种病态的心理。这种病态的心理有对国外的盲目崇拜,认为国外的东西啥都好,月亮都比中国的圆;这种心理也有一种虚荣的成分在作祟,花大价钱买回的所谓名牌和洋货,会使自己心理上有一种优胜感、贵族感、品位感——“咱买到了洋货、买得起洋货、配得上洋货……”
    崇洋媚外心理和行为盛行,在这种劣根文化熏陶下,国内市场掀起一股“傍洋牌”之风。正是抱着崇洋媚外、爱炫耀心理的人越来越多的原因,很多精明的商家早已察觉出部分国人消费心态,以各种“洋名称”来假冒“洋货”。一时间,穿“洋装”的本土品牌多了起来。生产企业之所以取个洋名字,主要是想借此提升企业形象和档次,从而让自己的产品在市场上卖得更好。其实,我们自己的产品着实有些质量不尽如人意,但是也有很多像样儿的企业,有很多质量很高的产品。我们对洋货应该抱着正常的心态去看待,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挣面子的依靠。

部分国产好产品,中国消费者却难买到

    很多人热衷于到国外去购买商品。这些人认为,外国卖的东西就是比在中国买的质量好。殊不知,很多在国外出售的产品其实是中国制造的。还有人曾经说过:“那些在国外被中国消费者青睐的高质量马桶盖产地竟然是中国的浙江。中国的企业把质量上乘的马桶盖出口到国外,而中国的消费者又不远万里地把它买回来,这真的是让人有种说不出的滋味。”在国内,不单单是部分马桶企业这样对国内、外消费者执行两套标准,把高质量的马桶出口到国外而把质量一般的马桶甚至质量很次的产品在国内销售,而且其它行业的企业也存在这种做法。这样一些企业这种做法直接导致了部分国产好产品,中国消费者却难买到,伤了中国消费者的心,让中国消费者失去了信心。
    能够生产出出口国外的高质量产品的那些企业,说明生产技术水平是很高的。这些企业用优质的产品打开国际市场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可是,国内、国外执行两种质量标准就不对了。中国人口众多,消费能力惊人,中国企业应当转变销售理念,统一质量标准,唤回中国消费者的信心,留住外流的巨大购买力。

“中国制造”当自强

    在洋货汹涌而来的当下,我们既不能放弃改革开放的国策,也不能左右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盲目地号召所有中国人去“抵制洋货”。我们能做的首先就是要大力倡导、树立、增强国货意识,把它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强化舆论宣传的引导力度和深度,让中国的消费者明白支持国货就是在支持民族工业,就是在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贡献。作为消费者,应当理性地选择产品,不但要摈弃崇洋媚外不健康心理,也要适时摘下看待国货的有色眼镜,耐心地给“中国制造”一些时间,用自己的努力为“中国制造”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中国制造”若要真正实现崛起,不能只靠消费者强烈的国货意识,更要靠生产营销部门加强责任感,发愤图强把强烈的国货意识变为发展国货生产、推进民族工业的实际行动,用优质的产品回应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的殷切期待。
    消费者的期待不但是“中国制造”自强的压力和动力所在,也是“中国制造”自强的方向所在。大部分中国的消费者都具有非常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他们不但希望所有中国制造的产品都质量优、效能好、服务到位,更期盼能够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产品能够在国际市场上打响自己的品牌。因此,“中国制造”要自强,首先就要在产品档次上下功夫。薄利多销是很多企业的法宝,因为薄利多销让我们中国很多的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不但在国内发展得很好,而且还有一部分走向了国际市场。然而,在这种模式下,很多企业为了能够盈利必然会千方百计地降低成本,这样出来的产品质量和档次自然不会太高。久而久之,企业不仅由于质量和档次不高失去市场竞争力,更为严重的是失去了消费者的信心。有品质,才会有品牌,企业才会有持续的发展动力。因此,国货生产者要突破“粗制滥造、薄利多销”的思维,多生产市场需要、质量过硬的产品,以创造性的劳动生产出居国际先进地位的品牌。其次,“中国制造”要自强,需要企业生产和营销方面的管理。在国内,很多企业生产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生产设备落后、质量保障体系不健全,科技、管理人才缺乏,有的甚至是小作坊式手工操作,导致产品质量差,缺乏市场竞争力。因此,企业要发展,要生产出消费者认可的产品,就得努力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李 锋  采写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