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龙山下念“榛”经

本报记者 李及肃  摄影报道

    许凤河(右一)同林业部门的相关人员交流“榛”经。

    2014年秋,许凤河的榛子树足足出了7000斤果。现年47岁的许凤河暗自窃喜:这条道走对了。
    17岁下海经商的许凤河,既当过个体户,又做过公司老板。多年的商场磨砺,练就了他行事果断的性格。2000年,在完成资本积累后,许凤河毅然放弃了驾轻就熟的生意场,转而把注意力瞄向了草木葱翠的大山,在东辽县平岗镇平安1组乌龙山脚下投资承包了3000多亩荒山。
    “当时包山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想走劳动致富的路子,并没想到会如此艰难。”
    由于刚刚转行,对现代农业缺少了解的许凤河,依旧走的是一条种植大田玉米的老套路,虽然有账可算,但效益不高。
    然而,随着国家林地清收政策的加紧实施,许凤河只能选择放弃大田种植计划。
    “我不能与国家政策顶着干。”
    为了不使承包的坡地就此荒废,他开始建果园,还投资购进了野猪,并建起了1000平方米的猪舍。然而,低廉的市场收购价格,使他对上述两个项目再次选择放弃。
    想当年,他在坡地种植5万棵“123”苹果。6年后,果树开始挂果。许凤河算了一笔账,上门收购的果商给出的最高价格是4.5元一斤,但当时的人工费用就已经达到了6元一斤,倔强的许凤河索性一斤不卖,几万元钱就此打了水漂。
    2010年,一直想从“绿色银行”里淘金的许凤河,从央视7频道获知辽宁本溪培育并出售“平欧榛子”种苗的信息。他立刻赶往本溪,谁知这一去竟是半年。
    平欧榛子因果实营养丰富、口感好,备受业内人士推崇。目前,市场价格为每公斤60多元。
    “为了学到平欧榛子的繁育技术,我每天帮人家干杂活、出苦力,全面系统地观察、学习。在前后两个半年的交往中,我与本溪的老板结下了深厚友情,最后,他们把100万元都不转让的种苗繁育技术,以35万元的低价转让给了我。”许凤河对记者描述着当时的情景。
    2011年秋,从本溪学成归来的许凤河,总是感觉不托底,并对自己掌握的技术画着问号。于是,他在家小住几日后,便来到了北京,求助于中央电视台7频道工作人员。在他讲明来意后,央视工作人员给予了大力支持,并向他推介了参与编纂《中国果树志》的梁维坚教授。随即,许凤河赶赴辽宁大连,拜见了梁教授。
    2012年春,许凤河专程去大连,将梁维坚教授接到东辽县,现场进行技术指导。
    2013年,只有2年树龄的平欧榛子树,在许凤河的细心呵护下开花结果。虽然300多亩地近4万株的平欧榛子只接了500多公斤的果实,但许凤河高兴,他知道,后年才是平欧榛子盛果期的开始,好日子都在后头呢。
    在许凤河千亩平欧榛子产业基地——东辽县鑫源畜牧有限责任公司,许凤河告诉记者:“今年榛子林虽受倒春寒影响,但保守估计也能产果15000斤。今年,我又新增100多亩坡地、栽种5000多颗榛子幼苗。因为周边村民看到了种植榛子的实惠,已有10多位村民有意加入我准备成立的合作社。前几天,我随市里组织的考察团到铁岭考察了榛子深加工项目,又长了见识。原来,榛子深加工可以创造更高的附加值,我现在也琢磨建一个深加工基地。这样一来,入社的果农可以得到更多的实惠。”
    记者手记:许凤河甘愿投入六七百万元种榛子,想的就是能长久的“靠山吃山”。“靠山吃山”的前提是守住青山,种植平欧大果榛子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引导农民发展林下经济,市委、市政府已为我们创造了最优越的条件。林下经济发展的最高境界就是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就是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算的是长远账、整体账、综合账,归结起来就是一本民生账。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条路,源于民生、归于民生,为的就是真正让群众过上幸福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