庸俗“酒文化”真的“伤不起”

    酒,作为一种社交场合的饮品,怎样喝才能既增进人们的感情,又不伤害各自的身体,理应要符合大多数人的共识与意愿才好。在“酒局”中,每个人喝酒、劝酒要把握个度,要明确什么场合自己不能喝酒、不劝别人喝酒,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别人、体贴别人、尊重别人,进而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回头想想,如果自己当时顺应了“面子”狂喝一气,或“盛情”过度劝别人一杯又一杯,过后一旦发生意外,又会伤害了多少人的心灵和身体啊?

感情深浅 不在喝酒“闷舔”

    “酒文化”,是中国的一项传统文化。有人爱喝酒,有人不喜欢喝酒,这是正常的。但是,我们在一些场合,我们却听到这样的一番言辞,不禁让人毛骨悚然:“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感情厚,喝不够;感情薄,喝不着;感情铁,喝出血。”其实,人的酒量是有差异的,喝酒因个人体质不同还是要量力而为,能喝多少就喝多少,感情的深浅真的不能以喝酒多少来衡量。
    “大家都知道酒喝多了不好!但上了桌,不喝就不行!不管你喜不喜欢喝,会不会喝,敬了就得喝。如果你不喝就是不成熟、不豪爽,不喝就是不尊重对方……这种现象的产生有太长远的历史原因!要改?一个字‘难’。”谈到喝酒,市民小刘顿生烦恼之意,满腹的怨言也就随之脱口而出。并向记者直言:“最烦在酒桌上喝酒,劝酒、斗酒文化更是糟粕,应该彻底去除。”
    为何小刘这般厌恶饮酒呢?他向记者道出了当年那不堪回首的往事来。小刘初入职场时,单位同事时常在周末组织聚会。由于小刘在此前从不沾酒,也对酒压根儿就不“感冒”,周围几个同事总想着“试探”下他的酒量,一个个便使出了浑身解数,“你一言,我一句”地向小刘轮番轰炸劝酒,可谓“苦口婆心”。当时的小刘入职不久,也碍于“面子”,就将一杯又一杯的酒灌入了肠胃……后来,小刘只是觉得脸滚烫,眼前天旋地转,不知不觉中昏睡了过去。待到小刘醒来时,发现自己竟然躺在了医院的病房里。再照照镜子,颜面苍白,眼睛肿得也跟个熊猫似的。原来,小刘当晚饮酒过多,导致了急性酒精中毒,被同事送到了医院,当时还做了洗胃处理。从这之后,小刘极其厌恶饮酒,更是对劝酒文化嗤之以鼻,也再没有参加过任何酒席。
    酒是现代生活的一种生活润滑剂,应该是一种雅事,应当遵从自愿、舒适的原则,朋友聚会、亲人聚餐及正式的社交商务宴请等,敬酒少喝不喝都是文化,好的一面应当保持;但是诸如劝酒、斗酒之类的元素不应当加入其内。否则,酒文化会与现代文明背道而驰!

要牢记“开车不喝酒”的铁律

    前不久,驾校学员秦先生下午坐着一辆出租车来到东辽驾校的训练场地,跟教练打了声招呼后,说要练练车,但被教练杨平贵直接拒绝了。这是为什么呢?细心的杨平贵发现,秦先生自从下了出租车后,走路便踉踉跄跄的,待到秦先生一张口说话时,也是满嘴的酒气,舌头打着颤,口齿含混不清。杨平贵当时就明确告诉他,驾校手册没读过?别看只是在训练场地上练习倒桩,那也不能酒后学车,并对该名学员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教育。后来得知,秦先生中午与好友聚会,在酒桌上朋友相劝几杯酒后,自己便不知不觉喝大了。
    当了7年多驾校教练的杨平贵对记者说,大伙儿都听过这么一句话,“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这个浅显的道理,如今随着酒驾查处的力度和驾驶人所面临的“罪与罚”,已经深入人心,大家也都清楚酒驾的危险性。但在有些人的潜意识里,却有着一种很危险的念头,那就是喝完酒也能在驾校学车。而且还觉得自己的理由很“充分”,以为不开车上路就不会发生什么危险的事。“学车也好、练车也罢,凡是喝了酒就是不能开车。虽然学车只是在训练场地上进行,但存在的危害和影响与在公路上酒驾是一样的。学车时如果喝了酒,不管喝了多少酒,人的判断力肯定会受到影响,比如会出现反应迟缓、警觉性降低等状况,不但学车效果会受到影响,更会带来严重的危害。你可以想一想?训练场地上这么多学员和车辆,酒后学车一旦把人或车撞了,后果不堪设想。总之,一句话,只要开车就别喝酒,学车也是。这是对他人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杨平贵如是说。
    据了解,东辽驾校为加强教学设施设备的管理,提高考训场地的利用率,保证过往车辆和前来学车的学员安全,从源头上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制定了《驾校训练场地管理制度》,并把严禁酒后驾驶内容列入日常教学过程中。该驾校校长高军说:“作为一个正规的驾校,培养学员的驾驶技术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良好的车德。为此,针对严禁酒后驾车这一规定,我们学校先从教练抓起,要求以身作则,做到不酒后开车,否则会受到十分严厉的处罚。如此一来,教练树立了榜样,再要求学员自觉遵守学车常规、养成良好驾车习惯,对学员以后的文明安全行车是很有好处的。当然,开车不喝酒更应该是每个社会成员的共同责任。”

喝酒助兴 不能“乐极生悲”

    俗话说:“小酌怡情,大酌伤身。”亲朋好友偶尔聚在一起,喝酒助兴是少不了的,本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但一定要有个度,可千万别喝出让人不高兴的事来。东辽县辽河源镇派出所民警陈枫对记者说。近些年,该派出所就处置了多起因喝酒出事的警情,当事人均是喝得酩酊大醉,囧态百出。
    去年8月的一天,热心居民反映在镇上的菜市场附近,有一名男子躺在马路边睡着了。民警到达现场后发现,该男子嘴里还嘟囔着“喝不动了,我真喝不动了……”为防止该男子发生意外,民警拨打了120急救电话请求增援。当时发生在午后,天正在下雨且气温又低,在等待医务人员的过程中,民警为该男子撑伞遮风挡雨。几分钟后,医务人员赶来,并与民警合力将该男子抬上救护车,将其送往距离最近的卫生院进一步救治。待该名男子醒酒后询问得知,他是镇上的个体工商户,姓赵,当时在好友生日宴上被朋友多灌了几杯酒,于是就出现了刚才那一幕。最后,赵某经过这一次教训,感到十分羞愧,他向民警表示再也不这么喝酒了。
    2015年春节期间过后,派出所民警接到村民孙某报案称:在本村小吃部喝酒与李某发生纠纷,要求公安机关处理此事。民警随即赶到了事发现场。经了解,孙某与李某原本是同村好友。当日,两人在小吃部吃饭,两人都喝了不少的酒,后因琐事发生争吵,继而相互骂了起来,后两人撕扯,李某在孙某身上打了一拳,孙某遂报案。在掌握了事件发生始末后,民警将双方带回派出所进行了耐心的调解,两人最终达成和解协议并重归于好。
    亲朋好友间饮酒,相互劝解不仅是道德上的善良、谨慎、保护,也是法律上的法定义务。为此,警方提醒爱喝酒的朋友,小酒怡情,喝酒一定要适度,遇事一定要冷静。否则,饮酒过度,可能会乐极生悲,酿成大错。不仅可能会给他人带来身体和财产的损害,还会给自己带来伤害,更可能给自己带来牢狱之灾。

要摒弃庸俗“酒文化”

    我国的“酒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国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对酒是情有独钟,上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千古佳句,下有茅台酒、汾酒、泸州老窖、五粮液、沱牌曲酒等享誉世界的佳酿。如今的酒桌上,人们说的是“客套话”,喝的是“场面酒”。饮酒者痛苦大于快乐,压抑多于释放,让入局者深受其害却又难以脱身。
    “好面子”的思想观念在作怪,酒桌呈现世俗化。当下一些人认为“酒品即人品”,喝得就是耿直,不喝就是不耿直,把喝酒表现好与坏作为判定人的标准,这显然背离了喝酒的本意。其实,现如今很多人也很矛盾与纠结,大家都晓得喝酒的危害是很大的,但如果朋友设酒宴不请自己,会觉得自己在朋友心中没地位;拒绝了别人的酒宴,自己还拉不下面子来。最终因为爱“面子”,导致这酒越喝越频、越喝越多,越喝越“滥”,从而形成了“酒品即人品”这样庸俗的“酒文化”理论。
    酒只是一种交际媒介,兴致来了,喝上两口,传递友情、亲情,有着其独到的作用。现实生活中真是如此吗?现在喝酒俨然变了味。大家在迎宾送客、聚朋会友、公务接待、求人办事中劝酒、拼酒、斗酒,只要大家聚在一起,劝来劝去,喝来喝去,不喝倒几个,就是没喝好,真是伤不起。同样是求人办事,你设酒宴请客,而别人无动于衷,结果就不言自明了,正所谓“无酒不成礼仪,无酒不成宴席”,让人谈“酒”色变,这也让恶俗的“酒文化”无限蔓延,“酒文化”一时“误入歧途”也就不难理解了。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因为喝酒所导致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多。以“酒后驾驶”现象为例,近年来,关于酒驾、醉驾肇事的新闻屡见报端,悲剧、惨剧不断上演,甚至一些家庭因此家破人亡。之后,自“醉驾入刑”以来,酒驾违法行为以及因酒后驾驶造成的交通肇事明显减少,人们的生命安全得到了一定保障。但不容忽视的现实是,酒可助兴亦可败兴,因饮酒引发的民事、刑事纠纷却呈逐年上升趋势,酒后犯罪案件的增多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看来,去粗取精,摒弃“酒文化”的糟粕,已迫在眉睫。

聚会喝酒 安全最重要

    朋友聚会小酌几杯可以加深感情,应以喝好为原则,表达感情即可,没必要轮番劝酒或拼酒。而对于一些不能喝酒或身体不适的人,就不要再劝他喝酒了,毕竟安全最重要。
    劝酒差点出大事
    今年63岁的老杨是我市一家企业的退休职工,以前有酒局的地方肯定就有他的身影,在朋友圈那是出了名的“酒仙”。但几年前,因为发生在身边的一次意外,多次戒酒不成的老杨终于下定决心戒酒了。2012年的春节,退休后的老杨酒局饭局也少了。于是,老杨便借着过节之机邀约几个老友到市区一家饭店喝酒。席间,老杨兴致很高,便不停地举杯劝酒:“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而一同前来的老张则有些喝高了,但老杨坚持劝酒,一席人整整喝了3个多小时,老张被老杨劝下了一斤白酒,结果造成老张酒精中毒,幸亏被及时发现送往医院救治脱离危险。
    “真是太危险了,差一点就出了大事,这件事给我敲响了警钟。从那以后,我再也没喝过酒,也告诫别人别在劝酒了。”多年以后,老杨仍对那一次饮酒过度造成的影响而心有余悸。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通常发生此类因喝酒引发的意外人身损害时,一旦双方闹上了法庭,一起饮酒者担责的判决已成为惯例,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那么,双方即使感情再深,也再无挽回的余地了,会将原有的朋友感情完全破坏。
    “酒文化”如今变了味
    “记得在我小的时候,长辈喝白酒时都是用那种很精致的小酒盅,也就是俗称的‘三钱’杯,一般都是一口一口抿着喝。”42岁的吴先生是一家保险公司的业务员,在他看来,现在人喝酒的量是越来越大了,从这盛酒容器的变化就可见一斑。他告诉记者,现在不管是朋友聚会还是应酬客户,在饭店里都是用啤酒杯倒白酒。要知道,那么一个啤酒杯倒满3杯白酒就差不多是一斤了。
    吴先生说,喝酒原本是一种情趣,是一种愉快的交流方式,也是一种拉近彼此距离、增进感情的途径,但现在总会出现一些酗酒、拼酒、赌酒的现象,有人总是想方设法劝别人多喝几杯,认为不喝到量就是不实在,每喝非要喝倒几个才罢休。“在酒席上,有些劝酒者轮番轰炸,不达目的不罢休。你喝还是不喝?”吴先生说,大多数人最终也会无奈地喝下。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赵 强  采写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