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西安区医院的爱心故事

本报记者 李艳红

    有病无钱医治,对患者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日前,家住西安区的胡凤莲女士就遇到了这样的烦心事儿。令她没有想到的是,在子宫肌瘤病情加重、迫不得已入住西安区医院治疗后,不仅身体上得到了康复,心灵上也得到了众多素不相识的“白衣天使”给予的爱心慰藉。
    胡凤莲患病时间长,尽管得到了民政部门的救助,但经济上仍十分困难。医院妇产科主任惠亚君得知胡凤莲的处境后,组织全科医生、护士为她捐款,为其买来日常用品。护士长陈丽娜看到胡凤莲的孩子衣服破损严重,就给孩子拿来了换洗衣服和应季棉衣,还资助了100元钱……捐衣物、捐钱款、赞助饭票,爱心善举像长了翅膀,在妇产科室周围扩散开来,形成连锁反应,医务科、宣传科、检验科等科室及院领导也加入到了这场爱心奉献义举中来。
    2014年,新的西安区医院医疗综合大厦落成,在经历了整体迁移后,重新扎根与开拓医疗市场成为院领导班子的当务之急。院长张全将医德建设和医护人员承担社会责任感贯穿到医院的各个领域,通过狠抓制度落实、加强业务学习、建立人才库等举措,提升医院的整体核心竞争力。
    收受红包与诊疗提成,成为一些医生提高个人收入的非法手段。西安区医院急诊室主任孙克文一直是这种现象的“绝缘体”,多次拒绝收受红包和为患者开昂贵药品收取提成。孙克文曾对找他“疏通”的人说:“医生没有良心,就谈不上医德;没有医德,哪会有患者找你诊疗?”从孙克文接手急诊室工作以来,该科没有出现过一起私开昂贵药品和收受红包事件,就诊患者逐日增加。到急诊室就诊的病人突发状况急,家属有时不知情,有时不能及时赶来,在需要搬抬病人和办理手续时缺人手。一遇到这种情况,孙克文和同事们就成了患者的“临时家属”,帮着办手续、抬担架,有时还帮忙先垫付治疗费用。
    平日里,找眼科医师冉世德就诊的患者络绎不绝,而医院搬迁涉及仪器设备、办公用品等,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搬完的,但冉世德却想着绝不能因为医院搬家耽误患者就诊。搬家那天,冉世德早早为当天的患者处置完毕后,没有等待单位雇佣的搬家公司,而是自掏腰包,和丈夫一起将所有物品一次性搬到了新的办公地点,仅用一天时间就把诊室收拾得利利索索。第二天,当其他科室还在搬迁的时候,冉医生已经开始接诊了。
    西安区医院是区民政救助患者定点医疗机构,民政救助患者占相当大比例,且多是“三无人员”。说话含糊不清的患者张某年事已高,身边仅有一个亲人,因患急性阑尾炎求治于西安区医院。医院综合外科主任陈明和医护人员主动照顾他,经常去病床前察看,帮助倒尿罐,协助他完成日常生活。医院领导还经常与区民政局联系,与救助窗口、社区工作人员沟通,主动增加民政救助患者数量,力求在有限的条件下给予患者最好的医疗服务。
    去年,送医下乡义诊活动正赶上秋收时节,大部分村民不知道有义诊活动。义诊人员不等不靠,主动利用村民吃晚饭的时间挨家挨户进行通知,最终有40余名村民接受了义诊。诊疗队离开村里时已是星星点点、月亮高挂。
    老弱贫与失独家庭老人身体的健康与否,也是西安区医院领导班子挂念的对象。为此,他们与西安区新苑社区第五网络党支部结成了帮扶对象,为7名老、弱、特困党员及失独家庭成员进行了免费全身体检。组织全体党员及科室精英骨干2次到丰收敬老院送医送药义诊,为76名孤寡人员进行了体检,捐赠了近千元的药品。他们还用捐款买来82双轻便鞋,为老人们带来了心灵上的慰藉。一项项便民举措让人们看到了西安区医院为实现百姓健康梦想不断前行的坚实步履……
    新闻热线电话:0437-3249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