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作伴好读书

    世界读书日 4·23 你“读书”了吗

春天作伴好读书


    在电子产品日益丰富和多媒体日趋发达的今天,我们看到的更多是越来越多的人在乘坐公交车、上厕所、入睡前、候车候机,挤出一切空闲时间“玩”手机。古人手中的书,变成今天人们手中的手机。看到如此情形,很多人不免会产生“看手机就等于读书吗”的疑问。开卷有益。作为知识传承的重要方式,读书关乎民族的兴盛与进步。在这个明媚的春天里,“国际读书日”如约而来。我们且谈一谈读书,以及和读书有关的一些问题。

快节奏生活,还剩多少“读书人”?

    “好书悟后三更月,良友来时四座春”。读一本好书,品一杯香茗,这曾经是多少读书人真实的生活场景,也是如今令很多人向往的惬意生活啊!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人离书本越来越远,很多人把静下心来读一本书当作一种奢求。
    市民曲江大学毕业3年了。在大学期间,他有一个比较好的读书习惯,除了要上课之外,每天还要求自己看书一百页以上。这样的习惯,曲江保持了4年。当说起参加工作后读书的情况,曲江无奈地说:“我也很想把大学养成的习惯保持下来,但是,我很难做到。我白天上班,晚上回家还得看护自己刚一岁的孩子,这样的话我想看书也没精力啊!长时间不看书虽然感觉有点虚度光阴,但是,时间久了也就心安理得这样了。都说时间是海绵里的水要是挤总会有的,我感觉这挤时间可不容易,你还得有力气挤。我就是没力气挤时间的那伙人。”
    市民李诺也与相似感觉。他说:“我也想每天有一个固定的时间段看书,可是这就是一个难以实现的奢望,一天的时间总会被工作和生活的事情占得满满当当,看书的时间都是零零碎碎的,效果很不好。”
    在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像曲江、李诺这样有读书之心而无读书之力的人着实算不错的。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人已经完全对书失去了兴趣,这些人认为现在还在看纸质书的人已经远离时代了。关于读书,21岁的周敏仪谈了自己的看法:“上学的时候,我不得不看什么必读课本,现在工作了我就基本上不看书了。每天工作那么累,抽时间看书还不如抽时间上网、出去玩好。我感觉读书不好玩,从书本里获得的快乐,跟其他娱乐方式比,显得太慢了。”在采访中,很多年轻人和周敏仪的观点很相似。在这些人心中,抽时间读书的人似乎有点落伍了。
    快节奏的生活让很多人似乎很难让浮躁的心平静下来,但是在快节奏的生活环境里,仍有很多内心平静坚持读书的人,市民胡刚土就是一直保持读书习惯的人。他告诉记者:“中国是一个有着全世界最悠久阅读传统的国家,但现在的很多人似乎有些不耐烦坐下来安静地读一本书,这有点不正常。阅读,不但给你智慧和力量而且能够滋养我们的灵魂,让我们在安静的灵魂中找到一份真实的自我。”

信息化时代,书和手机哪个重要?    

    随着现代化通讯工具的发展,用手机电脑等工具阅读的人越来越多,纸质的书籍受到很大的冲击。调查显示,中国有手机阅读习惯的人达好几千万,其中有1/3愿意为手机读书而付费,手机读书的营业额以每年200%以上的增速扩张。
    在信息化时代,新的阅读方式的产生有其必然性。便宜的价格、便捷的阅读途径都是其日趋受人欢迎的重要因素。4月9日,在14路公交车上,黄先生在步行街站牌上车坐下后就掏出手机目不转睛地盯住手机屏幕。记者走近他的身前发现黄先生在看电子书。“你这书是网上免费下载的还是花钱购买的?”记者问。“我喜欢看玄幻小说,这是新出的一部,一天更新一次,网上可没有最新的。为了过瘾,我就得花钱购买了。”黄先生这样说。“你认为用手机看电子书有哪些优点?”记者说。“网上读书便宜啊!订阅一本书只需要花费三五元,如果是包月,每月看几百本书连载也就花上三五元,与纸质书一本最少得二三十元以上相比相当便宜。再说了,电子书阅读也方便,只要有时间很多地方都能读,你看我坐车还能看书。我如果去哪都随手拿着一本书是很麻烦的。”在采访中,很多人都抱有和黄先生相似的观点。这些人认为,网络阅读能够让人及时掌握信息、提高效率,短时间内就能让人充实起来。在采访中,记者还发现现在很多的 “低头族”越来越年轻化,一些幼儿、学生不恋书本,转向“屏幕控”。现在的孩子不是不爱阅读而是更加喜欢网上的那些资讯性的、“心灵鸡汤”式、玄幻、穿越、言情、激情类型的文字。
    很多人热衷于网上阅读,甚至把网络阅读当做唯一的阅读方式真的就够了吗?这是很多人担忧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市民张禹河说出了自己的忧虑。张禹河的儿子正读高中,放学回家或是星期天总喜欢偷偷地看电子书。孩子怕家人制止就故意把手机藏在书下,当父母不在身边时就把手机拿出来。张禹河有一次半夜起来看见儿子房间里有亮光,便走进去一看才发现自己的儿子正在那里津津有味地看电子书,这让张禹河既生气又担忧。他告诉记者:“孩子爱看书是好事,但我觉得电子书只能算是浅阅读,只是消遣,不能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此外还伤眼睛……我真怕时间久了出问题。”这样的观点几乎代表了所有家长意见。在越来越多的人使用手机阅读的同时,那些呼唤传统阅读的呼声也渐渐大了起来。

多读书读好书,量体裁衣定书单

    读书的形式尽管可以多种多样,但是,读书的成效如何,关键还得看所读书的内容。面对浩如烟海的书籍,很多人一时间无从下手,不知从何读起。关于读什么样的书这个问题,有的人给出的答案就是“读书好,读好书”,也有的人认为“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其实,人们读书就应当选择适合自己的好书。在我们身边,有很多人不是不阅读,而是没有选对阅读的内容。譬如,很多年轻人几乎是每10分钟就刷一次微博或微信,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书海浩瀚,人生苦短,如何能在茫茫书海中找到适合自己阅读的好书,这不是件容易的事儿。多读书读好书,就需要量体裁衣确定好书单。以孩子读书的内容为例,家长在选择书籍时就不应当仅限于课本和课外辅导书,而应当根据孩子的兴趣和年龄段来选择书籍。在幼儿时期,像《我爸爸》、《我妈妈》、《猜猜我有多爱你》、《爷爷一定有办法》、《好饿的毛毛虫》、《爱心树》等书籍以画面为主的绘本,有助锻炼孩子思维性、想象力,很受孩子喜爱;小学阶段,家长可以选择诸如安徒生童话、少年励志等方面的书;到了中学,孩子们可以看一点心理方面、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的小说读物。同时,作为成年人,我们在选择书籍时可以读一读那经岁月洗礼,穿越沧桑时光的名著经典,读一些专业成长书籍、诗歌、时事新闻等方面的书。
    定适合自己的书单要遵从自己内心的选择。读书的人不能盲目的轻信网络上的各种各样的“必读书目”、“畅销书目”等罗写出来的书单,而是这些书单只是当做给阅读提供了一个选择,但不是读书人必须遵循的选择。

日渐长绿正当好,春天正是读书时

    书的墨香,长如大河,穿越千年的时光。然而,仿佛在弹指一挥间,那“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时代似乎已经远去。可是,现实却不是这样。很多人尽管找出各种不读书的理由或借口,也有很多人依然坚持读书,把读书当作人生修炼,能静能动,自在自由,让自己的人生不断臻至更高境界。
    生命和物质都会枯竭,唯有好的思想生生不息。思想总是借着书籍来传达。读书也许不能给人带来了什么。开阔视野、增加谈资、显得自己生活有品质、充满书生意气,这些都不是热爱读书之人的目的。真正热爱读书之人认为读书可以让我的内心恢复一种平静,是成熟和完善自己的需要。在很多人都在忙着应酬、忙着挣钱、忙着娱乐的当下,我们每一个人是否停下匆匆的脚步让我们的心灵停歇一下去走近书籍,闻一闻墨香。读书本不应功利化。可是,在一个物质化的时代,人们的阅读越来越变得功利化。很多人不是不读书而是选择眼下对自己立即有用的书籍,不是把书当做一种精神产品而是把书当做实实在在的工具。譬如,部分家长逼迫孩子课外辅导、试题解析等阅读上,阅读视野日渐狭窄;学业辅导书、工作指导书以及“励志书”等方面的书籍在书店销售一片火爆,而人文类图书往往少人问津。同时,读书也不该日益浅化。读书需要给人的心灵带来影响,需要唤起人们深沉的思考。然而,现在很多快餐式书籍却非常畅销,读书更多成了一种休闲文化消费。“心灵鸡汤”、“猎奇搜怪”、“明星传记”、日韩影视小说乃至家长里短、人生感悟等浅表化的阅读正成为大家的选择。
    “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备受人们关注。这也说明在碎片化的信息泛滥的浮躁时代,很多人渴望良好的读书氛围,重新静下心来回到阅读。良好的读书氛围的营造关键是靠每一个个体。在这万象更新的春天里,每一个人学会放慢脚步,去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和快感,给自己一些与灵魂对话的契机,把“疯狂抢红包”的劲儿用在读书上将会让人受益匪浅。

读书,要读点“读不懂”的东西

    说现在的人都不爱阅读是不符合现实的。随着电子产品,尤其是手机的不断更新换代,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现在,很多人不仅阅读纸质的书籍,而且还用新的方式来阅读。看见一个人在那里摆弄手机,这人不一定就是在聊微信、网购、挂QQ和打游戏,还有可能是在阅读文学作品、政策法规等。目前,利用网络阅读的人越来越多。除了网络阅读之外,还有很多人在阅读书本时就只看那些内容浅显,甚至偏爱图画多一点儿的书籍,而对那些文字多的、需要花费一点时间才能读明白的书置若罔闻。
    习惯于看自己懂的东西,喜欢不费劲地阅读,表面看只是个人习惯和喜好而已,但是,却反映了很多人都具有的“缺乏学习毅力”的病症,是心里的惰性在作祟。满足于看得懂的东西久了,一个人可能就只能原地踏步了。判断一个人阅读的成效如何,不但在于是否有阅读兴趣,是否有新的阅读方式的阅读,关键更在于阅读的内容。读书我们不应当只满足于网上看一些笑话、浏览下新闻资讯、“心灵鸡汤”、有娱乐化倾向等易于理解的东西,也不应当仅仅阅读那些内容浅显的书籍,而应当真正读些能增长知识、提升素养、引发思考的书。
    为了自己的进步,获得全新的或更高层次的启发,我们应该学会适应多看点看“不懂”的东西的习惯。有些东西刚开始看不懂不要紧,只要你肯学,肯下功夫,慢慢就懂了,慢慢地你也就会与众不同了。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李 锋  采写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