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无声的行动 擦亮每个平凡的日子(下)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缕阳光,你是否驱散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小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在你的岗位上?”……生活中,就有这样一群人,坚守着自己的工作岗位,为人民服务。他们的工作很平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着相同的工作。可能这样的工作谁都会干,但是,不是谁都能干、谁都能坚持。他们中,有消防官兵、护林瞭望员、养老院院长……他们一直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坚守,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不论黑天白昼,不论刮风下雨,不计得失,不求回报。我们的生活因为有他们的付出而安宁,千家万户因为有他们的坚守而安心。

杜伟利(右)脚踏实地地坚守着司法公正的第一道防线

齐晶华(左)把自己最好的时光都献给了福利院事业

于春梅(左一)默默耕耘,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

周明(左)一视同仁。无论案件大小,他都尽职尽责,全力以赴

情系千家事  温暖万人心

    “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人生的幸福莫过于对事业的执著。”杜伟利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现任西安区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主任的她,从1988年到区司法局工作,至今已经默默奉献了20多个年头。
    “想困难群众所想,急困难群众之急”是杜伟利始终坚持的服务宗旨。为了让法律援助真正成为党委、政府联系群众、执政为民的“连心桥”、维护社会稳定的“减压阀”,她在妇联、残联等单位、机构设立了法律援助工作站,开辟了农民工维权“绿色通道”,并对残疾人等行动不方便的人群,主动上门服务,免费为群众解答咨询。2011年3月,在东丰二中读高中的小女孩慕名找到杜伟利,说前不久父母与弟弟在车祸中受重伤,在未得到伤者授权的情况下,双方一中间人在辽源市仲裁委员会与伤者的亲属私下协商达成协议,签署了一份授权委托。这份协议严重侵犯了伤者的合法权益。面对这个无助的小女孩,杜伟利二话没说,接受了当事人的申请。在她的援助下,最终撤销了原仲裁委员会的裁决,当事人重新获得了应得的经济赔偿。2011年4月,西安区一处民房发生火灾,火灾受害者先后到政府请求政府救助。杜伟利接到区政府指派后,直接与受灾人员、民政局等单位取得联系。最终,所有受灾户接受了律师的建议,通过正当渠道得到赔偿。在她的带领下,区法律援助中心已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80余起,调处成功率为100%。
    除了心系百姓、情锁民情,如何发挥司法行政工作的职能作用,为全区百姓和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同样成为杜伟利孜孜以求并为之不断奋斗的工作目标。她牵头组建“西安区法律顾问团”,参与党委、政府行政决策。2010年,作为区属企业辽源市天一机电设备有限公司的法律顾问,参与该企业的转制和股份转让。公司最大的问题仍是大集体体制思维,为改变企业的状况,解决职工现有的困境,在她的介入下,建议其不走破产程序,转让股份,最终拖欠工人工资全部支付,现该企业已经正常运行。2012至2013年,经区政府和区经济局指派杜伟利介入到区属企业工贸联营包装厂的转让案中。在这起转让案中,杜伟利介入所有的程序,资产的评估、账目的审核、价格的评估、合同的多次草拟,最后价格的确认,最终合同在区法律援助中心签订,总价310万元。自2009年担任政府法律顾问以来,共为政府各机关及各企业承办案件、草拟合同、修改合同、参加项目谈判、参加企业转制、企业立项等103件,挽回直接经济损失数亿元。如今,杜伟利已成为区属28家企业的法律顾问,解答法律咨询300余人次。
    多年来,杜伟利凭着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凭着对司法行政工作的执著和热爱,凭着对辖区百姓的满腔热情,脚踏实地的坚守着司法公正的第一道防线。

春风化雨 润物

    于春梅,辽源市第二实验小学班主任。从业24年来,她扎根教育,奉献青春,不计地位和名利,每天起早贪黑,默默耕耘,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
    于春梅讲究管理艺术,追求教学实效,关爱、尊重每一个学生,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她把阳光撒进了学生的心田,用爱心的雨露滋润着孩子的心灵。为了更细致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及时掌握学生的情绪和思想的变化,她设计和采用了“家校联系簿”,密切与学生、家长联系。每周还要求学生写一篇“心情日记”,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状况,防患于未然。王小浩同学是班级的“后进生”,在日记本中告诉于老师,她父母感情的不和给她心灵造成的伤害。当她拿给孩子的母亲看时,母亲感动了、落泪了,也改变了。从那以后,在王小浩的脸上又找到了久违的微笑。她所教学生品行端、成绩优、能力强,所教的学生中,提到于老师时,无一不竖起大拇指连连称赞。所带班级连续多年被评为省、市级先进班集体。其中,三五中队荣获“吉林省少先队红旗中队”荣誉称号。在全市中小学团队会评比中《走进十月的阳光》主题队会获得最佳队会并观摩,连续多年所教学生在全市小学毕业生回考中位居前列。
    于春梅带头进行教研教改,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作为教育科研工作的参与者,她用新的教育科研理论武装头脑,阅读了大量的教育科研书籍,学习了教育学、心理学及教育科研的基本理论,从中汲取理论精华,用以完善素质教育教研新思路。积极参加国家、省、市课题研究,先后实施完成了“小学语文识字阅读写作一体化”、“城乡中小学教师双教一课”等课题的研究。取得了优异的教研成果,多次被评为国家、省、市课题成果一等奖,二十几篇论文获奖、发表。她还参与主编完成了《小学生诚信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一书。走进新课程中,她多次示范引路课、观摩课,送教下乡受到学生和老师的高度赞誉。听她的课,就像让人观赏一幅名画,令人心旷神怡;又如欣赏一首名曲,虽已曲终却余音在耳。印象最深的是那堂课——《日月潭》,你会沉浸于语言的诗意、思维的灵动之中。情感的交融、个性的张扬,常会使人如沐春风。教学中,她总是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学生乐在其中,在享受着语文学习带来快乐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提升语文素养、锻炼语文能力。在持之以恒的求索中,她逐渐形成了自己“讲而不灌,诱而多变”的教学风格。她还始终将“学语文”与“学做人”紧密联系,将语文与生活和谐渗透。就这样,她用她的“快乐语文”学习,激发和呵护了一批批孩子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以收获良好习惯、收获健康品格、收获美丽人生。她的课多次获奖,如《田忌赛马》一课获市创新观摩活动特等奖;《分数的意义》一课在省骨干教师培训班上观摩。她被聘为区数学教学教研培训基地的培训教师,带动大家开展好新课程、教材的实践与研究工作,带领部分年轻教师一起精心备课、钻研教材,研究教法进行教学反思,并卓有成效,充分发挥了一名优秀教师的带头和辐射作用,成为反思性教学的实践者。

“脏了我一个,干净千万家”

    孙国良是东丰县市政设施维护处清淤队的一名普通共产党员。自1992年参加工作以来,他已在下水道疏通岗位上奉献了23个年头。这些年来,他不怕脏、不怕累,默默无闻地坚持出满勤、干满点,干活从不敷衍了事。只要接了任务,一定一丝不苟地完成,以朴实的工作作风,无私的奉献精神赢得了领导的好评、群众的信任。
    孙国良1992年6月进入市政设施维护处,当了一名清淤工人。下水道疏通工作又苦又脏又累,常常被别人瞧不起,见是掏下水道的连走路都绕得远远的,像离近点都会被沾上臭气。疏通下水道这是个看起来很简单的工作,干起来却很复杂,没有个把小时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尤其是到了春季凉气上返的时候,管道很容易出问题。而像饭店这样易发生下水道堵塞的地方,往往管道里充满了食物腐烂产生的沼气,清理时不仅费事而且还很危险。下水道的堵塞影响着附近居民的生活和出行问题,孙国良在每次接到任务后都会立刻赶往问题地点进行处理,经常是连饭都顾不上吃,就为了赶快把下水道疏通好。可就是这样任劳任怨地工作,及时为居民解决问题,在工作时间孙国良还会遇到些“不快”。在疏通下水道的过程中,有的居民见到他们会特意过来瞅上两眼,遇到好心的人会对他们的辛苦表示感谢,还会给大伙送上几瓶水。若是碰到性子急躁的,甚至会站在旁边瞎支招儿。也许在不懂“门道儿”的外行眼中,他们的工作非常简单,所以会对孙国良他们的工作效率不满。这种时候,孙国良感到委屈,但想着他们是来给居民解决问题的,一处下水堵了,受苦的是附近所有的居民,所以要干就得干好,随便整两下,通了两天半又堵了那怎么能行。
    疏通下水道虽是一项非常艰苦的工作,成天与粪便、污水打交道,工作起来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工作虽苦,但总得有人去做。孙国良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就要在艰苦的地方起到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时刻牢记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数年如一日,他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本色,勤奋工作,对每项工作都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一丝不苟,从不挑活捡活,哪里需要哪里去,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用“脏了我一个,干净千万家”的奉献精神,以踏实的工作作风,为美化东丰的面貌做着不懈的努力。

大爱,绽放在“夕阳”中

    15年间,她将全部时间和精力都倾注到老年人服务事业上,用一片孝心映红了孤寡老人的晚年生活。她,就是2014年东辽县孝老爱亲最美家庭获得者——东辽县平岗镇社会福利院院长齐晶华。
    2001年,37岁的齐晶华被调到平岗镇福利院担任院长。那时的她,丈夫刚去世不久,自己带着11岁的儿子生活,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当她来到福利院,脏乱的院落、倒塌的围墙、不堪的生活条件首先映入眼帘。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老人们正在自发选举院长。对于齐晶华的到来,大家根本就没当回事:一个小丫头片子,能干什么,还想当我们的院长?以前的一个个大老爷们都没能管好福利院,我们的家我们要自己当。
    面对一个个性格孤僻怪异的老人,看着他们排斥的目光,齐晶华毅然把全部的身心都投入到了福利院的建设与管理中来,她暗下决心:一定要让老人们过上幸福生活。
    刚上任,齐晶华便在院内打了3口井,让所有老人都喝上了自来水。这些年,她带领老人们在院内种蔬菜、搞养殖、建院舍,改善生活环境。时间一晃就是15年。15年里,她把这个“大家”建设得像模像样,管理得井井有条。厚厚的棉被、温暖的小屋、整洁的环境、贴心的服务……她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和老人们谈心,让老人们安度晚年。她无微不至的付出,终于获得了老人们的一致认可。
    齐晶华的福利院中不仅仅有老人、孩子,还有刑满释放、精神不好的无家可归的人。面对各种各样的人,她说:“要获得他们的认可,就要做到‘七心’,即关心、细心、爱心、耐心、包容心、平凡心、慈悲心。”
    15个年头,齐晶华陪伴老人们度过了15个除夕夜。她把老人当成自己的亲人,用一颗女儿般的心孝敬着每一位老人,老人们在福利院中快乐生活,快乐养老,快乐度过余生。她默默地为敬老事业奉献着自己的一份光和热。15年间,齐晶华为福利院中的老人们养老送终近100余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齐晶华把自己最好的时光都献给了福利院事业,从黑发到白头,她依然在用那颗平凡心坚守着自己的精神家园,为孤寡老人和孤儿们创造着幸福,编织着快乐。

农民工的“守护神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为农民工解决困难是我的工作,更是我的责任。”劳动保障监察大队的周明,以一名共产党员特有的坚韧,凭着自己对执法工作的钟情与执著,为全县劳动监察工作筑起了一道坚实的防线。承诺践诺、情系于民,坚决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工作10年来,他累计为来自各地的农民工讨回工资款达2000多万元。
    2011年12月22日晚上,周明在回家的路上,发现30余名衣着单薄、冻得发抖的农民工扛着行李蹲坐在人行道上,一问才知道,原来他们是来投诉某工地拖欠他们工资的外地人。了解情况后,周明立即把农民工安置在附近的旅馆,并将此事汇报给单位领导后,连夜展开了催讨工作。经过不懈地努力,该企业终于借款的兑现了30多名农民工的工资。周明果断的处置,保障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在为农民工维权的道路上,周明不仅维护了农民工的权益,而且是“窗口单位”的形象代言人。2012年7月,接到县长公开电话转来的一个急件:一名来自白城市的孙姓老汉在县里一家养殖场打工,几个月下来,老板不但不给工钱,还把老人赶出了养殖场,身无分文的老人,连吃饭住宿的地方都没有。周明了解情况后,积极与养殖场老板取得联系。经过近一下午的交涉,终于做通了老板的工作,解除了两人之间的矛盾。当老人结满老茧的双手颤抖着接过周明为他讨回的4648元的工资时,不禁老泪纵横。前年,周明又带领队员为100余名农民讨回某煤矿由于经营不善拖欠的工资90余万元。像这样的事,周明已记不清多少次……
    讨薪路艰,周明感慨颇多。为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他一视同仁,无论案件大小,他都尽职尽责,全力以赴。
    走进周明的办公室,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墙上群众自发送来的锦旗,一句句发自肺腑的话语表达出人们对周明和劳动监察大队的无尽谢意,锦旗的背后更是一个个承诺践诺的真情故事。
    几年来,周明先后处理维权突发事件几十次,处理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300多起,涉及农民工人数达5000余人次,为农民工挽回经济损失2000余万元,人们亲切地称他为农民工的“守护神”。

    本版稿件由  盛妍妍  张洪伟  黄建平  夏晓华  王华荣  李  莹  卢林波  本报记者  咸凯慧  李  锋  刘红娇  采写
    本版图片由  高  磊  周日出  摄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