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甘泉灌溉到每一寸沃土

本报记者 刘鹰 摄影报道


    今年,大良村1200米水渠建设工程的开工,让村民们耕种收获又多了一份把握。

    4月9日,春耕前期,沐浴在春风中的大地正逐渐苏醒。此时的龙山区工农乡大良村的田间地头,活跃着村干部及施工村民们忙碌的身影,他们正用一块块岩石混合着河沙和水泥,一点一点地垒砌着实现水渠标准化的急切愿望。
    “今年新建设的1200米的水渠横跨二组和三组,将为1000余亩的水田和旱田提供灌溉保障。”村书记于长敏指着由东向西建设的水渠施工现场说道。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依托大良水库耕种的大良村村民们喜忧参半。喜的是自家田地上游水源充足,忧的也正是充足的水源时而会给良田造成伤害。
    站在连接着千亩水田及旱田自然形成的排水渠内,虽然此时此地呈现在眼前的是一片的干枯景象,但农民们在过去一年雨季中与充沛的甘泉搏斗的痕迹,以一处处高高垒起的堤坝形式向人们展示着当时的激烈场景。于长敏介绍说:“正在建设的水渠原址就是之前用于水库排水和灌溉田地用的泄洪渠,因为排水渠属于水自然流淌成形,所以每当雨季到来,过于充沛的水量时而就会冲垮田埂周边的护坡,倒灌的洪流给农业生产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而旱季时,受地形影响,部分流水渗入土层,大大减少了灌溉面积。”
    如何合理运用水资源?怎样才能提高灌溉面积?为解决村民们心头横着的水患,大良村的干部们没少想办法,最终在乡领导的协助下,村里得到了农业产业发展基金的扶持,先后于2013年、2014年在村里的重点部位建起了2000余米的标准化石砌水渠。于长敏笑呵呵地说:“等今年的水渠建完,咱村里三分之二以上的水田、旱田就有了牢靠的灌溉保障。如果能再次申请到农业产业发展基金对于水渠及村路修建的扶持,那咱村民们通往小康生活的路子就更加宽阔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