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上开花聚宝来

本报记者 王茵


    核心提示

    依托地域优势,瞄准产业空白,整合资源,适时出手。通过引进培育友邦纺织、金祥纺织等包覆纱生产企业,不但盘活了山兴胶业、彤坤锂电、佳隆农产品等停产半停产企业,还形成了包覆纱企业扎堆儿落户现象,为东北袜业园做上游产品配套、为完善我市纺织袜业产业布局,串起产业链、形成产业集聚奠定了良好基础。

友邦纺织:闻讯而来 落地生金

    用“闻讯而来”一词来形容友邦纺织有限公司落户东辽开发区,再恰当不过。
    2014年,东辽县委、县政府瞄准我市纺织袜业产业链上游——氨纶包覆纱市场空白,决定借助与辽源经济开发区彼邻,销售半径短、便于配套这一优势,决定整合东辽经济开发区内停产、半停产企业,打造东辽氨纶包覆纱生产基地。
    杨建国得知这一消息后特别兴奋,他毅然将自己在浙江的企业搬到了东辽经济开发区。对他来说,看重的,是这里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市场潜力。
    据老杨统计,仅东北袜业园区每年对氨纶包覆纱的需求量就达到6吨以上,其中95%依靠外购。对他来说,这块蛋糕足够大,足够有吸引力。
    在东辽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下,老杨购置了停产企业山兴胶业公司闲置的1.6万平方米土地,建设了吉林省友邦纺织有限公司包覆纱项目。该项目总投资3029万元,2014年5月份开工建设,12月份投入生产,实现了当年建设、当年投产。
    在友邦纺织公司成品车间,大包大包的纱料正在准备装车。说到市场销路,杨建国成竹在胸:“没问题,我们目前的产品全部销往东北袜业园还供不应求呢!现在正谋划二期工程,准备进一步扩大规模,增加产能。”
    老杨说,今年,他们计划再增加设备10台(套)。预计年可实现产值4900万元,实现利税1400万元,安置就业人员120人。

金祥纺织:瞅准机会 芝麻开


    4月10日上午,东辽经济开发区金祥纺织公司,为张罗公司二期生产线上马的事儿,生产副总张秋斌忙得不亦乐乎。

    说起来,金祥纺织落户东辽经济开发区也不过是去年6月份的事儿,距今尚不到一年。
    新厂建成不到一年,生产刚刚稳定就又开始筹建二期,用张秋斌的话说:老板是看好了辽源包覆纱市场的机遇,想要展开拳脚大干一场!
    张秋斌说,他们企业为袜业园做棉纱配套已有一段时间,2014年听说东辽县正在打造包覆纱生产基地,他们便收拾收拾自己的家底,在县委、县政府的帮助下,注册成立了金祥纺织有限公司,租赁原东辽开发区内原辽源市彤坤锂电科技公司的厂房并进行改造建设。目前,已安装包覆纱机21台、加缠机1台、络筒机3台、橡筋机3台。自去年6月份投入生产以来,形势一直很好,产品供不应求,本想继续扩大生产规模,但苦于实力不足、缺乏资金,正一筹莫展,想不到,东北袜业园同样看好了包覆纱生产这一市场前景,提出入股金祥纺织,共同进行二期建设,计划再上80台(套)机器设备,可再安置就业100人。

“扎堆儿”取暖 “抱团儿”发展
本报记者 王茵


    一段产业链条上的空白前后吸引3家企业“闻讯而来”,规模日渐壮大,不但盘活了闲置资产,拉长了产业链条,完善了产业布局,还引进和培育了一批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投资项目在园区内落地生根,足见“‘扎堆儿’取暖,‘抱团儿’发展”此言非虚。

    辽源经济开发区与东辽经济开发区土地接壤,地理上的邻近不仅带来了运输成本的节约,还有利于企业间直接的交流、竞争以及实时信息的传递,为承接发展要素,企业扎堆儿集聚创造了良好条件。
    包覆纱是棉袜生产的主要原材料,作为纺织袜业产业的上游产品,这一链条在我市一直处于空白。东辽县委、县政府瞄准这一机遇,打造包覆纱生产基地,引进包覆纱企业相继入驻、扎堆发展,不但填补了这段空白,而且企业的集聚也使得处于相同或是相近的产业链上的他们联系更紧密,相互之间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交流互动,共享知识、信息,有利于共同发展壮大。
    对于区域经济而言,扎堆儿集聚也使得区域竞争力得到切实提升。不走“大而全、小而全”的老路,而是盯紧产业链的上、下游,瞄准关键部位,通过差异化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加强相互间关联协作,降低交易成本,提升整体效率和创新能力,从而形成集聚经济效应,提高极点经济的集聚性和辐射度,最终带动整个地区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