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民生展现共享之美
建地级市30年,我市取得了骄人的成就——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人民生活极大改善、生态环境不断优化……改革成就积淀了这座城市的精神财富,并转化为文化认知,再造了这座城市的文化之魂,成就了这座城市的人文精神。这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共同发展历程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里程碑。
社区文化:在百姓脸上幸福地体现
“几十年前这里的居住环境脏乱差,居委会也没有像样的办公场地,没有基本的办公设施,更别提能为群众提供什么服务了。居委会的工作也只限于一些辖区卫生、邻里纠纷调解等。如果要传达上级通知,只能先召集居民小组长,再由居民小组长挨家挨户地传达。当时的居委会被戏称为无场地、无人员、无工资待遇的‘三无’机构。”这是30年前居委会的真实写照。
问起如今社区有哪些变化?家住煤城新村的赵大妈乐得合不拢嘴。她说:“我在这里居住40多年了,应该说和这里的社区是同成长、共命运的。以前我住的是平房,那真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啊!那时还没有社区这个名字,也没有‘正八经’的人来管理,要什么没什么,什么都不敢想,因为想了也白想,没人会为你去做什么。随着党的政策越来越贴近民意,我们的生活也变得大不同以前了。自从有了社区,我们是看病也有人管了、问题也有人处理了、日常活动也越来越丰富多彩了;树越来越绿了,花越来越红了,我们居民群众也越来越离不开社区这个大家庭了。”
如今社区的发展真是“日新月异”。社区办公楼、群众文化活动中心、便民服务大厅、图书室、议事厅及电脑、投影仪、LED显示屏等现代化设备为社区、居民生活、工作提高了质量。柏油路和路砖的铺垫让小区的环境一下变得干净了。小区的花坛、石桌、石凳、凉亭、喷水池及种植的果树更是给居民的居住环境“锦上添花”。如今小区居民的素质也提高了,这都源于社区的服务给大家带来的改变。
张大爷家住我的家园小区,他每天早晨都会早早地起来到小区的花园里锻炼身体,打太极拳、舞剑。他说,现在小区的环境真是太好了。小区的绿化让我们的心情变好了,也愿意出来锻炼身体了。我们的身体也越来越好了。感谢党让我们在晚年享受到了这样的待遇。
国家大政方针与百姓生活正是通过社区这一纽带得以联结。围绕民需、民安、民和、民乐的要求,科教、文体、法律、卫生等工作相继“走进社区”,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也越来越会享受生活。而社区就是这个“牵头人”,他会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在节假日举行文艺演出,社区还有自己的秧歌队,群众还会自编自演舞蹈,这些不仅充实了广大群众的业余时间,同时也满足了他们的精神需求,更体现出了社区大家庭的和谐。
如今,我市共有社区30个,每个社区都有自己独特的管理模式和各具特色的文化内容。现在的社区已经形成了“有人办事、有钱办事、有阵地办事”的局面。“群众呼声作为信号、群众需求作为选择、群众冷暖作为责任、群众满意作为标准”成为了我市社区团队工作的宗旨。而社区服务的理念、管理模式也不会停滞不前,它会随着居民的期待和党的惠民政策,越办越好,越办越得民心。
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渴望,对民族音乐的热爱,感染了演奏员们。从那时起,每逢双休日、节假日的清晨,他们都风雨无阻,激情演出,给广大群众带来了快乐和享受。乐员们也为之欣慰。渐渐地,越来越多的民乐爱好者相继加入,队伍不断扩大。从一把竹笛、一把二胡、一把中阮、一台扬琴、一只笙、一把大提琴的几个乐件,在短短时间内,发展到融民族拉弦乐、民族弹拨乐、民族吹管乐、民族打击乐为一体、40多名乐手、颇具专业水准、远近闻名的演出团体。这就是我们辽源人自己的“爱乐民族乐团”,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咱老百姓的乐团”。
有人问,一个没有工资、没有待遇的活动,为什么让人们这样痴迷和执著。大家会心一笑,中国的民族音乐是世界音乐丛林的参天大树。如今,这样的灿烂辉煌,谁不为之心动?如果问为什么,就一句话,是群众对民族文化的渴望感动了我们,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和中国的民族音乐唤醒了我们。简单又深刻的话语道出了民族之魂的神圣和伟大。
一些民乐爱好者们说,自从有了“爱乐民族乐团”,我们都放弃了平时打麻将、喝大酒、东家走、西家串的不良习惯,毅然决然地和民族音乐结伴而行。一年、两年,16个寒来暑往,这支队伍不仅渐渐成形,而且逐渐走上正规化。从最早的大齐奏,靠旋律线延伸曲目,逐步走向分谱制、配器化、综合质量化;从自己玩儿找开心,变成为观众所演,大众化、社会化服务。靠广大乐员们的真诚和毅力打造一片文明的天空;靠广大民乐爱乐者们的执著和追求掀起了民族音乐的热浪。
如今,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市“爱乐民族乐团”把民族音乐奏响到群众心里,使其焕发出无穷的生命力,进而成为我市“特色文化名城”建设中一张靓丽的名片。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为了满足我市百姓对生活质量的高需求,一个个曲艺社团正在崛起。成立于2012年的“艺翔曲艺社”为我市的曲艺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艺翔曲艺社”的节目形式有相声、快板、京东大鼓、山东快书、魔术、歌曲等,免费的演出让“艺翔社曲艺”这个名字在群众中扎根更深、影响力更广。
徐老今年已经70多岁了,是“艺翔曲艺社”的忠实观众。他说:“自从有了‘艺翔曲艺’社”,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期待,每次看着年轻人在台上表演,感觉自己也年轻了许多;以前都是在电视上看,现在终于可以坐在台下亲眼欣赏自己喜爱的节目了,那种感觉真的很好,心情变得舒畅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文化的定义也越来越清晰,社会对文化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视。曾经,在我市,别说广场,就是一个聚集人们娱乐的场所都很难找到。如今,我市各具特色的文化广场、健身场所、各种俱乐部接踵而至。就拿广场舞来说吧,它作为一种源于社会生活、产生在人民群众中的“广场文化”,早已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中。尤其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更多的人把跳舞当成了一种精神享受。而广场舞是融健身操、民间舞为一体,并运用了一些国标舞的舞步,使人们将无限的快乐尽情展现在一招一式、一颦一笑间。
如今,每到傍晚,当你踏入市区内的任何一个广场,都会看到人们踏着音乐节拍快乐舞动的身影。无论男女老少,都在用这种健身的方式展示着幸福、展示着快乐。以东方广场为例,无论春夏秋冬,每天傍晚至少有两支跳健身舞的队伍。退休的胡静老师酷爱广场舞。她在老伴儿的支持和帮助下,已经坚持在东方广场教舞、领舞8个年头儿了。老两口儿的辛勤付出感动了很多人,更是引来了不少的崇拜者和追随者。张江老师也是东方广场其中一支跳广场舞的组织者,也是这支队伍的老教练。他说:“自从东方广场建成那天起,人们就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健身。我不仅每天都坚持来跳舞,而且还带动了身边的很多人。虽然每天都要从家里带来音响等设备,有时感觉也很累,但只要看到大家快乐的样子,心里就有了莫大的欣慰。不为名不为利,就为大家健康出点力,这也是自己的快乐。说来说去,是生活好了,人们才有这样的心情,这才是快乐的根源所在。”
在市人民广场还会经常看到一对儿70多岁的老人在那里跳交谊舞。别看他们的年龄是所有人中最大的,但是他们的表演可是最吸引人的。他们总是编着各式的花样儿,甚至有时还会做出很多高难度的动作。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出这么优美的舞姿竟是出自两位老人的身手。他们在舞动着快乐,同时也为别人带去了快乐。
如果说广场舞吸引的是一些中年以上人群的话,那健身房、俱乐部则是一些青年人的聚集地。乒乓球俱乐部、钓鱼俱乐部、驴友队、登山队等场所的组建,让我们很难再看到街上的一些闲散人群了,因为如此多的会馆、俱乐部成为了他们最好的去处。
刘佳是北华大学大三的学生,这个暑假回来真是把他忙坏了。由于天热,他每天都要去游泳馆游上大半天。不仅是游泳馆,每天还要去健身中心健身。他说,自己从小就喜欢运动,以前条件不怎么好,环境也不允许,除了游戏厅再没有什么场所了。现在可好了,游泳馆、健身房给自己提供了休闲好去处,放假回来很充实,也觉得很有意义,身体也越来越结实了。他还说,一定要努力学习,等学有所成,一定回到家乡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也希望他的伙伴们毕业后能回到辽源,把辽源建设得越来越美,让人们一提起辽源都竖大拇指。
视听文化:感受时尚新生活
“喜羊羊和灰太狼的电影真好看,下次妈妈还要带我来看。”“好的,妈妈下次一定还会带你来。”马上就奔30的王凝带着5岁大的女儿从影院乐呵呵地走出来。王凝说:“我是80年代出生的。那时的条件也不行,看个动画片都困难,就更别说来影院了。以前看个电影都要等学校组织才能看到,而且看的都是老电影,哪像现在的孩子,都是吃着蜜长大的,看动画片都可以在影院看“3D”的,而且影院里面还有吃的、玩的。我女儿一来到这儿就不愿意走。的确,这种‘一站式’的服务也让我们家长省了不少力气。不像我小时候,吃、看、玩的地方都离得很远,家长都很忙,所以我们的童年一点儿也不精彩。有了孩子之后,我就想着能尽我所能让孩子好好地享受美好的童年生活,尽我所能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生活环境,让她有一个值得回忆、有意义的童年。”
从影院出来就是二人转剧场,这里每晚都有不同的“二人转”表演者为喜爱“二人转”的观众带来精彩的演出,为他们送上视觉和听觉上的盛宴。
的确,曾经在我市,想看电影除了录像厅就只有人民电影院和群众电影院了,它们的作用也只限于看电影。而如今的“3D”、“4D”影院集吃、喝、玩、乐于一体,让你感受到“一站式”的服务与享受。曾经在我市,如果你想看“二人转”,只能通过电视或广播去视听音像,如今的“二人转”剧场,每天不重复的由演员现场表演的节目让你流连忘返。
我们不得不惊叹现如今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让我们的生活水平上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以前,想查阅一些资料,只能是一本书一本书地找;想看电视,除了辽源台就是吉林台;想听歌曲,要买来一本本的磁带放进笨重的录音机里。而如今的MP4、平板电脑、数字高清、“3D”,给我们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我们可以足不出户就能感受到视觉和听觉的享受。
在我居住的小区总会看见一个年轻的小伙子,耳朵里放着耳机,在小区的花园里绕来绕去,有的时候嘴里还在不停地说着什么。走到附近仔细一听,原来嘴里念叨的是英语单词。是啊,自从有了电脑、手机,学习也方便多了,只要把你需要的东西下载到手机或是“MP4”里就可以走到哪儿学到哪儿了。
生活水平逐年提高,也让人们的思想认识提升起来。越来越多的人们用有限的时间去体味这美好生活带来的乐趣。而生活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变化,是和我们党的政策、领导的决策分不开的。在市领导的高度重视下,我市的文化氛围越来越浓,文化体制也在不断完善,在创新中向着更高的层次迈进。
①江南style可不是青年人儿的专属舞蹈。
②欢歌笑语满龙山。
③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让老人们充满了青春活力。
④空竹飞舞,动情龙山。
⑤爱民乐队的精彩演出博得了众人关切的目光。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付晓娇 采写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刘 鹰 摄
本版策划 郭珍珠
社区文化:在百姓脸上幸福地体现
“几十年前这里的居住环境脏乱差,居委会也没有像样的办公场地,没有基本的办公设施,更别提能为群众提供什么服务了。居委会的工作也只限于一些辖区卫生、邻里纠纷调解等。如果要传达上级通知,只能先召集居民小组长,再由居民小组长挨家挨户地传达。当时的居委会被戏称为无场地、无人员、无工资待遇的‘三无’机构。”这是30年前居委会的真实写照。
问起如今社区有哪些变化?家住煤城新村的赵大妈乐得合不拢嘴。她说:“我在这里居住40多年了,应该说和这里的社区是同成长、共命运的。以前我住的是平房,那真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啊!那时还没有社区这个名字,也没有‘正八经’的人来管理,要什么没什么,什么都不敢想,因为想了也白想,没人会为你去做什么。随着党的政策越来越贴近民意,我们的生活也变得大不同以前了。自从有了社区,我们是看病也有人管了、问题也有人处理了、日常活动也越来越丰富多彩了;树越来越绿了,花越来越红了,我们居民群众也越来越离不开社区这个大家庭了。”
如今社区的发展真是“日新月异”。社区办公楼、群众文化活动中心、便民服务大厅、图书室、议事厅及电脑、投影仪、LED显示屏等现代化设备为社区、居民生活、工作提高了质量。柏油路和路砖的铺垫让小区的环境一下变得干净了。小区的花坛、石桌、石凳、凉亭、喷水池及种植的果树更是给居民的居住环境“锦上添花”。如今小区居民的素质也提高了,这都源于社区的服务给大家带来的改变。
张大爷家住我的家园小区,他每天早晨都会早早地起来到小区的花园里锻炼身体,打太极拳、舞剑。他说,现在小区的环境真是太好了。小区的绿化让我们的心情变好了,也愿意出来锻炼身体了。我们的身体也越来越好了。感谢党让我们在晚年享受到了这样的待遇。
国家大政方针与百姓生活正是通过社区这一纽带得以联结。围绕民需、民安、民和、民乐的要求,科教、文体、法律、卫生等工作相继“走进社区”,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也越来越会享受生活。而社区就是这个“牵头人”,他会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在节假日举行文艺演出,社区还有自己的秧歌队,群众还会自编自演舞蹈,这些不仅充实了广大群众的业余时间,同时也满足了他们的精神需求,更体现出了社区大家庭的和谐。
如今,我市共有社区30个,每个社区都有自己独特的管理模式和各具特色的文化内容。现在的社区已经形成了“有人办事、有钱办事、有阵地办事”的局面。“群众呼声作为信号、群众需求作为选择、群众冷暖作为责任、群众满意作为标准”成为了我市社区团队工作的宗旨。而社区服务的理念、管理模式也不会停滞不前,它会随着居民的期待和党的惠民政策,越办越好,越办越得民心。
曲艺文化:打造一片文明天空
大家还记得龙山公园锁龙亭下,总会有几个民乐爱好者在那里激情演奏着民乐合奏,偶尔还有几个声乐爱好者随着音乐放开歌喉吗?那委婉的歌声和音乐,总会迎来驻足观看群众的一阵阵掌声和欢呼声。“有的时候,大家把凉亭围得里三层外三层,甚至到了晚上八九点钟也不愿散去,和着音乐又唱又跳。”成员刘刚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至今还兴奋不已。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渴望,对民族音乐的热爱,感染了演奏员们。从那时起,每逢双休日、节假日的清晨,他们都风雨无阻,激情演出,给广大群众带来了快乐和享受。乐员们也为之欣慰。渐渐地,越来越多的民乐爱好者相继加入,队伍不断扩大。从一把竹笛、一把二胡、一把中阮、一台扬琴、一只笙、一把大提琴的几个乐件,在短短时间内,发展到融民族拉弦乐、民族弹拨乐、民族吹管乐、民族打击乐为一体、40多名乐手、颇具专业水准、远近闻名的演出团体。这就是我们辽源人自己的“爱乐民族乐团”,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咱老百姓的乐团”。
有人问,一个没有工资、没有待遇的活动,为什么让人们这样痴迷和执著。大家会心一笑,中国的民族音乐是世界音乐丛林的参天大树。如今,这样的灿烂辉煌,谁不为之心动?如果问为什么,就一句话,是群众对民族文化的渴望感动了我们,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和中国的民族音乐唤醒了我们。简单又深刻的话语道出了民族之魂的神圣和伟大。
一些民乐爱好者们说,自从有了“爱乐民族乐团”,我们都放弃了平时打麻将、喝大酒、东家走、西家串的不良习惯,毅然决然地和民族音乐结伴而行。一年、两年,16个寒来暑往,这支队伍不仅渐渐成形,而且逐渐走上正规化。从最早的大齐奏,靠旋律线延伸曲目,逐步走向分谱制、配器化、综合质量化;从自己玩儿找开心,变成为观众所演,大众化、社会化服务。靠广大乐员们的真诚和毅力打造一片文明的天空;靠广大民乐爱乐者们的执著和追求掀起了民族音乐的热浪。
如今,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市“爱乐民族乐团”把民族音乐奏响到群众心里,使其焕发出无穷的生命力,进而成为我市“特色文化名城”建设中一张靓丽的名片。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为了满足我市百姓对生活质量的高需求,一个个曲艺社团正在崛起。成立于2012年的“艺翔曲艺社”为我市的曲艺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艺翔曲艺社”的节目形式有相声、快板、京东大鼓、山东快书、魔术、歌曲等,免费的演出让“艺翔社曲艺”这个名字在群众中扎根更深、影响力更广。
徐老今年已经70多岁了,是“艺翔曲艺社”的忠实观众。他说:“自从有了‘艺翔曲艺’社”,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期待,每次看着年轻人在台上表演,感觉自己也年轻了许多;以前都是在电视上看,现在终于可以坐在台下亲眼欣赏自己喜爱的节目了,那种感觉真的很好,心情变得舒畅了。”
据“爱乐民族乐团”创始人曹志伟介绍,我市除了“爱乐民族乐团”、“京剧艺术团”、“艺翔曲艺社”等,还有一些规模大的乐团组织,也有业余爱好者临时组成的团队。我市的文化氛围,也有自己的特色。就拿扭秧歌来说,已经把纯粹的东北大秧歌演变成现在的健身秧歌、健身操。最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活动还带动了一些社会活动。比如葫芦丝、二胡、古筝等教学都为我市的文化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去年,我市举办的首届辽源·国际琵琶文化艺术节在全省甚至全国有了不小的反响,由2012名小琵琶乐手同台演奏的节目更是创下了吉尼斯世界纪录。我市的文艺活动之所以有这样的成就, 都源自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使我市的文化发展越来越繁荣,群众的满意度越来越高。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文化的定义也越来越清晰,社会对文化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视。曾经,在我市,别说广场,就是一个聚集人们娱乐的场所都很难找到。如今,我市各具特色的文化广场、健身场所、各种俱乐部接踵而至。就拿广场舞来说吧,它作为一种源于社会生活、产生在人民群众中的“广场文化”,早已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中。尤其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更多的人把跳舞当成了一种精神享受。而广场舞是融健身操、民间舞为一体,并运用了一些国标舞的舞步,使人们将无限的快乐尽情展现在一招一式、一颦一笑间。
如今,每到傍晚,当你踏入市区内的任何一个广场,都会看到人们踏着音乐节拍快乐舞动的身影。无论男女老少,都在用这种健身的方式展示着幸福、展示着快乐。以东方广场为例,无论春夏秋冬,每天傍晚至少有两支跳健身舞的队伍。退休的胡静老师酷爱广场舞。她在老伴儿的支持和帮助下,已经坚持在东方广场教舞、领舞8个年头儿了。老两口儿的辛勤付出感动了很多人,更是引来了不少的崇拜者和追随者。张江老师也是东方广场其中一支跳广场舞的组织者,也是这支队伍的老教练。他说:“自从东方广场建成那天起,人们就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健身。我不仅每天都坚持来跳舞,而且还带动了身边的很多人。虽然每天都要从家里带来音响等设备,有时感觉也很累,但只要看到大家快乐的样子,心里就有了莫大的欣慰。不为名不为利,就为大家健康出点力,这也是自己的快乐。说来说去,是生活好了,人们才有这样的心情,这才是快乐的根源所在。”
在市人民广场还会经常看到一对儿70多岁的老人在那里跳交谊舞。别看他们的年龄是所有人中最大的,但是他们的表演可是最吸引人的。他们总是编着各式的花样儿,甚至有时还会做出很多高难度的动作。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出这么优美的舞姿竟是出自两位老人的身手。他们在舞动着快乐,同时也为别人带去了快乐。
如果说广场舞吸引的是一些中年以上人群的话,那健身房、俱乐部则是一些青年人的聚集地。乒乓球俱乐部、钓鱼俱乐部、驴友队、登山队等场所的组建,让我们很难再看到街上的一些闲散人群了,因为如此多的会馆、俱乐部成为了他们最好的去处。
刘佳是北华大学大三的学生,这个暑假回来真是把他忙坏了。由于天热,他每天都要去游泳馆游上大半天。不仅是游泳馆,每天还要去健身中心健身。他说,自己从小就喜欢运动,以前条件不怎么好,环境也不允许,除了游戏厅再没有什么场所了。现在可好了,游泳馆、健身房给自己提供了休闲好去处,放假回来很充实,也觉得很有意义,身体也越来越结实了。他还说,一定要努力学习,等学有所成,一定回到家乡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也希望他的伙伴们毕业后能回到辽源,把辽源建设得越来越美,让人们一提起辽源都竖大拇指。
视听文化:感受时尚新生活
“喜羊羊和灰太狼的电影真好看,下次妈妈还要带我来看。”“好的,妈妈下次一定还会带你来。”马上就奔30的王凝带着5岁大的女儿从影院乐呵呵地走出来。王凝说:“我是80年代出生的。那时的条件也不行,看个动画片都困难,就更别说来影院了。以前看个电影都要等学校组织才能看到,而且看的都是老电影,哪像现在的孩子,都是吃着蜜长大的,看动画片都可以在影院看“3D”的,而且影院里面还有吃的、玩的。我女儿一来到这儿就不愿意走。的确,这种‘一站式’的服务也让我们家长省了不少力气。不像我小时候,吃、看、玩的地方都离得很远,家长都很忙,所以我们的童年一点儿也不精彩。有了孩子之后,我就想着能尽我所能让孩子好好地享受美好的童年生活,尽我所能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生活环境,让她有一个值得回忆、有意义的童年。”
从影院出来就是二人转剧场,这里每晚都有不同的“二人转”表演者为喜爱“二人转”的观众带来精彩的演出,为他们送上视觉和听觉上的盛宴。
的确,曾经在我市,想看电影除了录像厅就只有人民电影院和群众电影院了,它们的作用也只限于看电影。而如今的“3D”、“4D”影院集吃、喝、玩、乐于一体,让你感受到“一站式”的服务与享受。曾经在我市,如果你想看“二人转”,只能通过电视或广播去视听音像,如今的“二人转”剧场,每天不重复的由演员现场表演的节目让你流连忘返。
我们不得不惊叹现如今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让我们的生活水平上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以前,想查阅一些资料,只能是一本书一本书地找;想看电视,除了辽源台就是吉林台;想听歌曲,要买来一本本的磁带放进笨重的录音机里。而如今的MP4、平板电脑、数字高清、“3D”,给我们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我们可以足不出户就能感受到视觉和听觉的享受。
在我居住的小区总会看见一个年轻的小伙子,耳朵里放着耳机,在小区的花园里绕来绕去,有的时候嘴里还在不停地说着什么。走到附近仔细一听,原来嘴里念叨的是英语单词。是啊,自从有了电脑、手机,学习也方便多了,只要把你需要的东西下载到手机或是“MP4”里就可以走到哪儿学到哪儿了。
生活水平逐年提高,也让人们的思想认识提升起来。越来越多的人们用有限的时间去体味这美好生活带来的乐趣。而生活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变化,是和我们党的政策、领导的决策分不开的。在市领导的高度重视下,我市的文化氛围越来越浓,文化体制也在不断完善,在创新中向着更高的层次迈进。
①江南style可不是青年人儿的专属舞蹈。
②欢歌笑语满龙山。
③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让老人们充满了青春活力。
④空竹飞舞,动情龙山。
⑤爱民乐队的精彩演出博得了众人关切的目光。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付晓娇 采写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刘 鹰 摄
本版策划 郭珍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