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地还是“高光效”
本报记者 李及肃
王景辉嘴里说的“高光效”休耕轮作技术,是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的一项在玉米、水稻生产上应用的新型栽培技术,主要是通过调整垄向为磁南偏西18度至20度,采取宽窄行种植形式,通过改善通风透光条件,提高农作物受光时间和受光强度,增强农作物光合速度和光能利用率,促进作物成熟、提高粒重,进而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玉米单产平均增幅达到15%—17%,最高达到23.7%,水稻单产增幅达到10%左右。
王景辉说,2013年成立合作社时,合作社流转土地2300亩,采用的就是“高光效”玉米栽培法种植。当年年结的玉米棒秃尖缺粒的少了,玉米粒饱满,色泽度好,2013年增产就超过10%,亩产达1600斤。第二年,虽然赶上了多年不遇的“掐脖旱”,但是玉米亩产达到了1800斤。“高光效”带来的连续两年的大丰收,使曾经保持观望态度的一些农民看到了合作社的“钱”景,纷纷加入合作社。今年,合作社流转土地已达到3600亩。王景辉告诉记者,采用高留茬秸秆和还田秸秆技术,不但可以减少秸秆燃烧造成的污染和浪费,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还可以改善耕层土壤环境,降低土壤容重,消除犁底层,增加土壤含水量。由于超大垄栽培,田间作业方便,也能提高农药、化肥利用率,节省成本,减少污染。由于秸秆覆盖,还可以减少风蚀,防止水土流失,控制杂草丛生。
谈起“高光效”的前景,王景辉信心满满,再经过几年的休耕轮作,不只是亩产增加的问题,最主要是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将会大大提高,我们合作社最终的目标是向“绿”色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