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凡的工作中 演绎精彩的人生
编者按
朝阳灿烂,夕阳温暖。有这么一群老人,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在经历风雨中愈加坚强,用辛勤的汗水书写着劳动的光荣历史,他们忙碌的身影因每一个灿烂的微笑而更加美丽。他们就在我们的身边,用坚韧不拔的毅力默默地为自己的人生增添更绚丽的色彩,让自信的笑容历久弥新,他们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足迹……我们要像他们一样,吃苦耐劳,拼搏于自己的理想,踏实肯干,积极作为。
“上车第一件事,先调整好座椅,系好安全带,看倒车镜和后视镜,确认车辆周围环境安全、适合发动汽车时,再挂档……”近日,记者在东辽驾校见到女教练员魏秀兰时,她正在耐心地教学。“我这上了年纪的人,学车有点儿慢。魏教练员真够耐心,一步步地教我各个动作要领,她还一直鼓励我,让我不要灰心。”说起魏教练,今年54岁的吴安熙向记者感慨道。
驾校教练员是个很辛苦的职业,尤其冬季是最难熬的季节。在训练场上被寒风冻得直打哆嗦,一冻就是一天,让人非常难受。可是魏秀兰却偏偏喜欢上了这份苦差事。是什么原因让她选择了这个行业?她原本是一名出租车司机,拥有着10多年的驾龄,但她一直对驾校的教练员这个职业情有独钟,觉得教学育人很自豪、很光荣,也梦想着自己能有一天成为一名优秀的驾驶教练员,为社会做出贡献。2013年,魏秀兰鼓足勇气到东辽驾校学习驾驶教学技术,每天到训练场上用心揣摩其他教练员的驾驶技巧,别的教练员都下班回家了,她还在操场上练习。就这样,经过不断练习,她进步很快,顺利地拿到了教练证,驾校也被她的执著劲头所感动,通过考察后,魏秀兰顺利地当上了一名教练员。
采访时,她所带的学员都说魏教练没有脾气。前阵子,一名女学员脾气有些大,态度很不好,原因是在学车的过程中嫌魏秀兰指导得过多。而魏秀兰像是什么事也没发生过一样,继续对这名女学员耐心细致地教学。渐渐地,这名学员改变了学习态度,每天都很用心地跟着练习。到后来,还和魏秀兰成为了好朋友。顺利拿到驾照后的那名女学员还把她身边的朋友介绍到魏秀兰这里学车。对此,魏秀兰微笑着说:“保持一颗平常心,懂得包容和理解,付出总会有回报。”
魏秀兰从事教练员工作一年来,记不清有多少学员经她教习拿到了驾照,尽管工作很辛苦,她却乐此不疲。谈及教学效率,东辽驾校校长高军说:“魏秀兰工作很出色,她根据平时学员常遇到的问题编写出了自己的教材,很有自己的特色。”
去年“五一”、“十一”假日,她收到了很多学员发来的祝福短信,这也让魏秀兰心里倍感温暖。“每次看到自己教的学员有进步,顺利拿到驾照,自己就觉得特别开心。”魏秀兰说。
1995年,西安区老年文体协会正式成立,时任区人大主任的杨勤兼任了协会主席。也就是从那天起,他就与老年体育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1997年,杨勤退休了。从工作岗位上退休的他被返聘继续担任协会主席,依然怀着对老年文体事业的满腔热忱,又把他的全部精力投入到热爱的老年文体事业上。如今已78岁高龄的他,在老年文体事业的道路上默默奉献了20个年头。协会成立初期,可以用“一穷二白”的“四无”来形容,无办公场所、无工作人员、无活动经费、无交通工具。杨勤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但他不抱怨、不退缩,亲自登门,多方求助。几年来,在他的努力下,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如今的协会也从原来的“四无”变为今天的“五有”:有了两间宽敞明亮的办公室,有了能够满足日常活动需要的基本经费,有了办公电话,有了办公电脑,更有了杨勤和他的5名“战友”的灿烂笑容……
为了使全区的老年人能够老有所乐、老有所得,杨勤带领协会成员深入社区发动广大的老年人积极参加文体活动。如今,西安区平均每个社区都有五六个自发成立的活动队,打球、健身、跳舞、大秧歌,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
在杨勤的带领下,全区老年文体健身团队已由原来的四五支发展到现在的99支,参加各项文体活动的老年人达2万余人。老年文体协会还曾多次受到国家、省、市的表彰奖励,先后5次被市老年文体协会授予“先进单位”称号;杨勤个人也被国家老年文体协会授予“全国老年体育先进工作者”称号;被国家老龄委授予“银龄行动先进个人”称号;被中组部授予“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称号。
初到龙山区寿山镇山湾村的王天婷,甭说怎么开展工作,就连村里什么情况都不了解,更别说发展农业了。见到朴实的农民,这个城里长大的小姑娘更是害羞地张不开嘴。但王天婷就是有股吃苦钻研的劲儿,她一有时间就围在村书记旁边,了解山湾村的地理情况、人口数量、农业发展等,碰到村民就热情地上前唠几句、说一会儿。就这样,一个月下来,村里的基本情况被她摸清了,村民们也都认识了这个积极向上、热情大方的“小村官”。看到农民法律知识方面匮乏,王天婷开始琢磨着怎么能让村民们更好地保护自己。对于并不是学习法律专业的她来说,她决定自己先“充电”。利用工作之余,王天婷系统学习了《民法》、《选举法》以及农村拆迁征地的相关政策。有了一定的积累之后,王天婷把村里的画廊、村务公开栏作为“阵地”,将一事一议、新农合、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国家惠农政策等方面的知识在“阵地”上展出。平时,农民们有啥不懂的事情都来找她,王天婷也靠自己不懈的努力成了村民们信任的“小法律宣传员”。
王天婷刚到村里时,正赶上山湾村遭受水灾。面对暴雨侵袭,这个城里孩子不顾泥水乱溅,不在乎瓢泼大雨,更不管危险与否,与村干部几天几夜投入到抗洪抢险第一线。大水退去,她又赶紧挨家挨户走访、拍照,统计受灾情况,上报统计材料。经镇民政局审批,全村5个组、26户民房进水,7户民房倒塌,争取到补助资金17.5万元。
别看这个“村官”年纪小,但王天婷却一直保持着艰苦朴素的特质。王天婷家在市里,山湾村工作地点离市区较远,她每天坐公交上下班,从未迟到早退。村里、镇里为贫困户发放补助和物资,她每次都挨家挨户地将救助物资送到村民手中。村民们都说:“天婷真是个好闺女啊!”
“80后”城里小姑娘,俨然褪去了曾有的稚气、娇气和阔气,有的只是不畏困难、艰苦奋斗的精神。短短一年时间里,王天婷已经深深扎根农村、抽枝发芽,正用她不断学习、不断进取的精神为农村发展奉献着自己的青春。
“在这个大千世界里,我们每一个人何尝不是一支正在燃烧的火炬。我们不仅要将自己的人生火炬燃得更加光明灿烂,还要注入爱的力量,让它放射出爱的光芒。”言为心声,这些年,隋琴的人生轨迹也是沿着这样一条平凡而光彩的道路延续的。
1981年,处在人生最美好的花样年华的隋琴来到了东丰客运站岗位上。她暗暗下定决心,即使不能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也要在站务员的岗位上做得踏踏实实,全身心投入,让自己的人生火炬充满爱并光明灿烂。
从走上岗位的那天起,隋琴便与刻苦叫上了劲儿,学哑语、学外语、学习常见的应急救护知识、风土人情、地方方言,简直是“十八般武艺”样样俱全。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快,她脱颖而出,成为客运站里最年轻的排头兵。但她最让人佩服的并不是她的上进和优秀,而是从人性深处散发出的善良和热情,正是这种善良和热情,使她一到工作岗位上就像陀螺一样全身心旋转起来。
“假如你是旅客应该怎么办?”这是隋琴常常问自己的问题。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换位思考,她自然而然地把自己的心与旅客主动贴近,扶老携幼、资助困难旅客……这些年,她自己掏腰包为孤寡老人、残疾人提供的爱心资助的钱到底有多少,连她自己都数不清了。丈夫笑着管她叫“实在人儿”,而同仁们都由衷地称她是“爱心大姐”。
2007年8月的一天,一位拄着拐杖的独臂老大娘推开客运站的门便昏倒在大厅里,经过当班的隋琴一阵紧急的抢救后,老人清醒过来。原来,老人来自山东,因丈夫早逝,儿子不孝,才闯关东来投奔家住东丰县二龙山乡的女儿,因为钱带得不够,老人已经两天没吃饭了。隋琴看不下去了,她把老人暂时交给同事代为照顾,自己急忙跑到客运站外面的小吃部,不一会儿就把热腾腾的面条、开水和茶蛋捧到了老人的面前,看着老人狼吞虎咽般地吃饭,隋琴的心里一阵阵酸楚。
“孩子呀,你就是我的女儿,这辈子我都不会忘记你,我给你磕头啦,你保准儿幸福、平安……”老人残了一支胳膊的身体在剧烈颤抖,一老一少的心灵产生了爱的共振。“妈,不就去二龙山乡嘛,我给你买票,我送你上车。”隋琴含着泪花说到。“丫头,你要是我的女儿多好,让我遇上啦,我有福呀。”大爱中,隋琴多了一位素昧平生的母亲。
回到家后,隋琴发现自己居然忽略了正准备参加中考的孩子。孩子开玩笑地问道:“妈,我是你亲生的吗?”隋琴微微一笑,她知道家人都十分理解她,即使抱怨也只是一时,都在默默地支持着她。
2004年10月的一天,细心的隋琴发现候车室里一个10多岁的小女孩儿孤单地坐在椅子上,表情木讷地望着夕阳。“这么小的年纪,哪来这么多的心事?”她不放心,过去询问后才知道,女孩叫王英,家中失火房子烧毁了,妈妈被烈火吞噬了生命,而刚才又把投亲靠友的5块钱路费弄丢了……
女孩儿的不幸遭遇又把善良的隋琴触动了。“做我的女儿吧。”泪光中隋琴抱起了女孩儿瘦小的身体,这一抱就是8年。前年,王英考上了理想的大学。接到录取通知书那天,她对隋琴说:“隋妈妈,我将来一定做一位像您一样的人,不辜负您的养育之恩。”母女相视而笑,幸福的暖流在二人心中奔涌。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30多年的客运工作琐碎而又平常,直到今天,隋琴依然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地奉献着。可就在平凡的工作中,隋琴感觉自己拥有了很多,从一张张纯朴的笑脸、一双双热情粗糙的手、一句句温暖的感谢话语中,隋琴感受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2014年,隋琴被评为第一季度“吉林好人”。
照片说明
①隋琴(右一)护送老人下车
②龙山区寿山镇山湾村村官王天婷正在工作
③魏秀兰(右一)在指导学员倒车入库练习
④杨勤(右二)为社区老年文艺队的队员表演“把关”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赵 强 摄
本版策划 咸凯慧
朝阳灿烂,夕阳温暖。有这么一群老人,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在经历风雨中愈加坚强,用辛勤的汗水书写着劳动的光荣历史,他们忙碌的身影因每一个灿烂的微笑而更加美丽。他们就在我们的身边,用坚韧不拔的毅力默默地为自己的人生增添更绚丽的色彩,让自信的笑容历久弥新,他们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足迹……我们要像他们一样,吃苦耐劳,拼搏于自己的理想,踏实肯干,积极作为。
朴实无华的驾校女教练
本报记者 赵强
她对工作执著又认真,凭着女性特有的细致,赢得了学生的喜爱和尊重,也得到了学校领导的充分肯定。她,就是东辽驾校唯一的女教练员——魏秀兰。“上车第一件事,先调整好座椅,系好安全带,看倒车镜和后视镜,确认车辆周围环境安全、适合发动汽车时,再挂档……”近日,记者在东辽驾校见到女教练员魏秀兰时,她正在耐心地教学。“我这上了年纪的人,学车有点儿慢。魏教练员真够耐心,一步步地教我各个动作要领,她还一直鼓励我,让我不要灰心。”说起魏教练,今年54岁的吴安熙向记者感慨道。
驾校教练员是个很辛苦的职业,尤其冬季是最难熬的季节。在训练场上被寒风冻得直打哆嗦,一冻就是一天,让人非常难受。可是魏秀兰却偏偏喜欢上了这份苦差事。是什么原因让她选择了这个行业?她原本是一名出租车司机,拥有着10多年的驾龄,但她一直对驾校的教练员这个职业情有独钟,觉得教学育人很自豪、很光荣,也梦想着自己能有一天成为一名优秀的驾驶教练员,为社会做出贡献。2013年,魏秀兰鼓足勇气到东辽驾校学习驾驶教学技术,每天到训练场上用心揣摩其他教练员的驾驶技巧,别的教练员都下班回家了,她还在操场上练习。就这样,经过不断练习,她进步很快,顺利地拿到了教练证,驾校也被她的执著劲头所感动,通过考察后,魏秀兰顺利地当上了一名教练员。
采访时,她所带的学员都说魏教练没有脾气。前阵子,一名女学员脾气有些大,态度很不好,原因是在学车的过程中嫌魏秀兰指导得过多。而魏秀兰像是什么事也没发生过一样,继续对这名女学员耐心细致地教学。渐渐地,这名学员改变了学习态度,每天都很用心地跟着练习。到后来,还和魏秀兰成为了好朋友。顺利拿到驾照后的那名女学员还把她身边的朋友介绍到魏秀兰这里学车。对此,魏秀兰微笑着说:“保持一颗平常心,懂得包容和理解,付出总会有回报。”
魏秀兰从事教练员工作一年来,记不清有多少学员经她教习拿到了驾照,尽管工作很辛苦,她却乐此不疲。谈及教学效率,东辽驾校校长高军说:“魏秀兰工作很出色,她根据平时学员常遇到的问题编写出了自己的教材,很有自己的特色。”
去年“五一”、“十一”假日,她收到了很多学员发来的祝福短信,这也让魏秀兰心里倍感温暖。“每次看到自己教的学员有进步,顺利拿到驾照,自己就觉得特别开心。”魏秀兰说。
钟爱老年文体事业的退休干部
张洪伟
都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但在西安区老年文体协会主席杨勤的带领下,城乡老年文化活动氛围浓厚,把夕阳红韵“舞”出了更加绚烂的色彩。1995年,西安区老年文体协会正式成立,时任区人大主任的杨勤兼任了协会主席。也就是从那天起,他就与老年体育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1997年,杨勤退休了。从工作岗位上退休的他被返聘继续担任协会主席,依然怀着对老年文体事业的满腔热忱,又把他的全部精力投入到热爱的老年文体事业上。如今已78岁高龄的他,在老年文体事业的道路上默默奉献了20个年头。协会成立初期,可以用“一穷二白”的“四无”来形容,无办公场所、无工作人员、无活动经费、无交通工具。杨勤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但他不抱怨、不退缩,亲自登门,多方求助。几年来,在他的努力下,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如今的协会也从原来的“四无”变为今天的“五有”:有了两间宽敞明亮的办公室,有了能够满足日常活动需要的基本经费,有了办公电话,有了办公电脑,更有了杨勤和他的5名“战友”的灿烂笑容……
为了使全区的老年人能够老有所乐、老有所得,杨勤带领协会成员深入社区发动广大的老年人积极参加文体活动。如今,西安区平均每个社区都有五六个自发成立的活动队,打球、健身、跳舞、大秧歌,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
在杨勤的带领下,全区老年文体健身团队已由原来的四五支发展到现在的99支,参加各项文体活动的老年人达2万余人。老年文体协会还曾多次受到国家、省、市的表彰奖励,先后5次被市老年文体协会授予“先进单位”称号;杨勤个人也被国家老年文体协会授予“全国老年体育先进工作者”称号;被国家老龄委授予“银龄行动先进个人”称号;被中组部授予“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称号。
爱上农村的“小村官”
孙思萌
一个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用一颗心诠释着她扎根农村干事业的理想……1989年出生的王天婷,就是这样一名褪去了“城市外衣”的小姑娘,不怕苦、不怕累、敢说敢做,扎根农村并爱上农村的“小村官”。初到龙山区寿山镇山湾村的王天婷,甭说怎么开展工作,就连村里什么情况都不了解,更别说发展农业了。见到朴实的农民,这个城里长大的小姑娘更是害羞地张不开嘴。但王天婷就是有股吃苦钻研的劲儿,她一有时间就围在村书记旁边,了解山湾村的地理情况、人口数量、农业发展等,碰到村民就热情地上前唠几句、说一会儿。就这样,一个月下来,村里的基本情况被她摸清了,村民们也都认识了这个积极向上、热情大方的“小村官”。看到农民法律知识方面匮乏,王天婷开始琢磨着怎么能让村民们更好地保护自己。对于并不是学习法律专业的她来说,她决定自己先“充电”。利用工作之余,王天婷系统学习了《民法》、《选举法》以及农村拆迁征地的相关政策。有了一定的积累之后,王天婷把村里的画廊、村务公开栏作为“阵地”,将一事一议、新农合、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国家惠农政策等方面的知识在“阵地”上展出。平时,农民们有啥不懂的事情都来找她,王天婷也靠自己不懈的努力成了村民们信任的“小法律宣传员”。
王天婷刚到村里时,正赶上山湾村遭受水灾。面对暴雨侵袭,这个城里孩子不顾泥水乱溅,不在乎瓢泼大雨,更不管危险与否,与村干部几天几夜投入到抗洪抢险第一线。大水退去,她又赶紧挨家挨户走访、拍照,统计受灾情况,上报统计材料。经镇民政局审批,全村5个组、26户民房进水,7户民房倒塌,争取到补助资金17.5万元。
别看这个“村官”年纪小,但王天婷却一直保持着艰苦朴素的特质。王天婷家在市里,山湾村工作地点离市区较远,她每天坐公交上下班,从未迟到早退。村里、镇里为贫困户发放补助和物资,她每次都挨家挨户地将救助物资送到村民手中。村民们都说:“天婷真是个好闺女啊!”
“80后”城里小姑娘,俨然褪去了曾有的稚气、娇气和阔气,有的只是不畏困难、艰苦奋斗的精神。短短一年时间里,王天婷已经深深扎根农村、抽枝发芽,正用她不断学习、不断进取的精神为农村发展奉献着自己的青春。
演绎精彩人生的客运站站务员
张学刚 王华荣
“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由我们暂时拿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灿烂,然后交给下一代的人们。”这是英国大作家萧伯纳的名言,也是东丰客运总站优秀站务员、吉林省“十佳站务员”之一、一位普通党员隋琴的人生信条。“在这个大千世界里,我们每一个人何尝不是一支正在燃烧的火炬。我们不仅要将自己的人生火炬燃得更加光明灿烂,还要注入爱的力量,让它放射出爱的光芒。”言为心声,这些年,隋琴的人生轨迹也是沿着这样一条平凡而光彩的道路延续的。
1981年,处在人生最美好的花样年华的隋琴来到了东丰客运站岗位上。她暗暗下定决心,即使不能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也要在站务员的岗位上做得踏踏实实,全身心投入,让自己的人生火炬充满爱并光明灿烂。
从走上岗位的那天起,隋琴便与刻苦叫上了劲儿,学哑语、学外语、学习常见的应急救护知识、风土人情、地方方言,简直是“十八般武艺”样样俱全。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快,她脱颖而出,成为客运站里最年轻的排头兵。但她最让人佩服的并不是她的上进和优秀,而是从人性深处散发出的善良和热情,正是这种善良和热情,使她一到工作岗位上就像陀螺一样全身心旋转起来。
“假如你是旅客应该怎么办?”这是隋琴常常问自己的问题。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换位思考,她自然而然地把自己的心与旅客主动贴近,扶老携幼、资助困难旅客……这些年,她自己掏腰包为孤寡老人、残疾人提供的爱心资助的钱到底有多少,连她自己都数不清了。丈夫笑着管她叫“实在人儿”,而同仁们都由衷地称她是“爱心大姐”。
2007年8月的一天,一位拄着拐杖的独臂老大娘推开客运站的门便昏倒在大厅里,经过当班的隋琴一阵紧急的抢救后,老人清醒过来。原来,老人来自山东,因丈夫早逝,儿子不孝,才闯关东来投奔家住东丰县二龙山乡的女儿,因为钱带得不够,老人已经两天没吃饭了。隋琴看不下去了,她把老人暂时交给同事代为照顾,自己急忙跑到客运站外面的小吃部,不一会儿就把热腾腾的面条、开水和茶蛋捧到了老人的面前,看着老人狼吞虎咽般地吃饭,隋琴的心里一阵阵酸楚。
“孩子呀,你就是我的女儿,这辈子我都不会忘记你,我给你磕头啦,你保准儿幸福、平安……”老人残了一支胳膊的身体在剧烈颤抖,一老一少的心灵产生了爱的共振。“妈,不就去二龙山乡嘛,我给你买票,我送你上车。”隋琴含着泪花说到。“丫头,你要是我的女儿多好,让我遇上啦,我有福呀。”大爱中,隋琴多了一位素昧平生的母亲。
回到家后,隋琴发现自己居然忽略了正准备参加中考的孩子。孩子开玩笑地问道:“妈,我是你亲生的吗?”隋琴微微一笑,她知道家人都十分理解她,即使抱怨也只是一时,都在默默地支持着她。
2004年10月的一天,细心的隋琴发现候车室里一个10多岁的小女孩儿孤单地坐在椅子上,表情木讷地望着夕阳。“这么小的年纪,哪来这么多的心事?”她不放心,过去询问后才知道,女孩叫王英,家中失火房子烧毁了,妈妈被烈火吞噬了生命,而刚才又把投亲靠友的5块钱路费弄丢了……
女孩儿的不幸遭遇又把善良的隋琴触动了。“做我的女儿吧。”泪光中隋琴抱起了女孩儿瘦小的身体,这一抱就是8年。前年,王英考上了理想的大学。接到录取通知书那天,她对隋琴说:“隋妈妈,我将来一定做一位像您一样的人,不辜负您的养育之恩。”母女相视而笑,幸福的暖流在二人心中奔涌。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30多年的客运工作琐碎而又平常,直到今天,隋琴依然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地奉献着。可就在平凡的工作中,隋琴感觉自己拥有了很多,从一张张纯朴的笑脸、一双双热情粗糙的手、一句句温暖的感谢话语中,隋琴感受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2014年,隋琴被评为第一季度“吉林好人”。
照片说明
①隋琴(右一)护送老人下车
②龙山区寿山镇山湾村村官王天婷正在工作
③魏秀兰(右一)在指导学员倒车入库练习
④杨勤(右二)为社区老年文艺队的队员表演“把关”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赵 强 摄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