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风采展魅力 爱岗爱家爱社会
都说“妇女能顶半边天”,事实上她们顶的何止是半边的天。在社会的各行各业中,多少女性以其勤劳和聪慧奋战在岗位上。而且,在亿万个家庭中,妇女们仍然是主要劳动力。她们上要孝敬公婆,下要照顾孩子,出门和男人一样赚钱养家,回家又要洗衣做饭收拾屋子。有一网络段子说得很是贴切:“新女性得讲‘八得’: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杀得了木马、翻得了围墙,开得起好车、买得起新房……”可以看出,现代社会为女性提供了更多发展的舞台,同时也带来更多的压力。但这并未使她们退缩,妇女以其特有的柔韧与包容、坚持与聪慧,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展示着她们的独特魅力。她们让世界看到:女人可以“文武双全”,可以成为行业的带头人,也能以柔弱的身躯为病弱的一家人撑起整片天空……
今天,本报与市妇联的合作,选出我市一些优秀的女性代表,讲述她们的事迹、展现她们的风采,让更多人去感受这些优秀妇女同胞们美好闪光的一面。她们是我们身边所有为家人和事业付出努力的女性缩影。希望通过这些报道,能让读者更加珍惜我们的妈妈、妻子、儿媳们。
学校始终坚持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面向市场、面向就业办学,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了一大批技能型人才。但胡双庆并不满足于此,她发现还有大批的无业妇女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缺少就业的技能,于是又产生了创办实业带动无业妇女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共同致富的想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2010年,她创办了一鸣草编合作社,采取“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以教授生产草编产品为项目,带动了近400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再就业,产品远销到日本、韩国、美国等地,现在已经成为东北最大的手工草编基地。为扩大学校的影响力,学校参与举办我市“金帆杯职业技能大赛”,借此宣传技能、服务职业技能培训。
学校不仅传授技能,更注重品德与素质培养,先后成立党支部、金帆妇联组织。学校还开设思想品德课、就业指导课,还不定期开展乒乓球、拔河、登山等各项体育活动;时常举办诗朗诵、歌咏、舞蹈活动。
胡双庆校长常怀感恩之心回报社会,比如在汶川和玉树地震时期,学校积极组织捐款、捐物。几年来,她捐款4万余元,为灾区人民表达了一片爱心。
农业科研工作者的科研岗位与其他人不同,不是在宁静的实验室里,而是在农村的田垄间,万亩良田就是她的实验室。1994年,东辽县种子公司成立农业科学研究所,开展育种科学研究,张世英主持了“玉米新品种选育”课题。她带领科研人员从“零”的起步,没有基地、没有试材、缺乏资金。为了便于对种苗各个生长阶段进行记录和观察,她和大家经常吃住在实验田里,住的是破旧的、四面漏风的简陋工棚,一到刮风下雨天便常会遭遇“透心凉”。人家看到她们这样,就编了一个顺口溜:“远看像个要饭的,近看像个烧炭的,仔细一看却是种子站的。”而张世英和她的同事们硬是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培育出了22个玉米新品种,亮出了农科所的品牌和威信。
一分辛苦,一分收获。从2003年到2013年短短的11年时间里,张世英所在单位共有3个玉米品种通过国家审定,20个玉米品种通过吉林省审定,有6个品种在外省通过了审定,6个品种的选育和推广获得了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五项,5个品种的推广获得了吉林省农业技术推广奖,2010年吉东种业被评为中国种业骨干企业第23位。小小的种子公司成了闻名遐迩的科研强所,她的付出也得到了组织认可,她先后获得省科技兴农竞赛一等奖一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六项,省科技成果九项,获得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三项、二等奖四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先后被评为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第三层次、第二层次),吉林省第10批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吉林省农村科技创新优秀特派员,吉林省劳动模范,辽源市特等劳动模范,辽源市优秀人才(第一层次),辽源市科技创新先进个人。她先后参与和主持国家、省市级科技项目16项,在项目执行中收集了更多的基础材料,获得了业内专家的广泛认可。
对张世英来说,荣誉是继续攀登的动力。作为一名党员,她将个人的理想价值与辽源农业科技发展紧紧连在一起,并将用更多的科研成果回报党、回报社会、回报家乡人民。
29年前,20岁的张晓棠经人介绍与现在的丈夫张春生相识结婚。刚结婚时,她与公婆、大伯哥、大姑姐住在一个大院里,小两口儿虽挣钱不多但日子过得很舒心,后来又有了儿子,那是一段很幸福的时光。可是好景不长,她的大伯哥突遭车祸去世了,疼爱长子的公婆受不了这突如其来的打击,病卧在床不能自理。当时张晓棠的丈夫还在外地打工,既要工作又惦记体弱多病的双亲,两地奔波,日渐憔悴。思来想去张晓棠毅然跟丈夫说:“把咱爸咱妈接咱家来吧,在一起好照顾,你也能安心点。”为了照顾老人和孩子,她变成了专职家庭主妇,每天只跟锅碗瓢盆打交道。公婆才好起来,张晓棠丈夫的大娘又去世了,剩下70多岁的大爷公公一个人生活。当时大爷公公因为年事高,有较严重的心脏病,腿脚也不便,平均每年都要住院两次,大爷公公身边也没有人照应,于是照顾老人的责任又责无旁贷地落到了张晓棠身上,她提议说:“把咱大爷接家来吧,不就是多一双筷子一个碗吧,3个老人在一起也好照顾,老人们也有个伴儿。”就这样特殊的6口之家组成了,伺候好3位老人成为张晓棠生活的重心。帮这个洗洗脸,给那个端端盆,给这个按摩按摩,又给那个擦洗擦洗,日复一日,周而复始,每天都认认真真地这样做。
本想就这样平静地生活下去,但天又有不测风云,在张晓棠小孙女出生前夕,大爷公公突然中风,瘫痪在床上,生活不能自理。大爷公公也是个要强的人,刚开始说什么也不用张晓棠帮忙,就那样对付着,给他换裤子他还直扒拉着不让伸手。张晓棠说:“大爷,我就是亲闺女一样把你当爹,亲闺女给你换有啥可别扭的。”大爷公公听后没说什么,只在那默默地在流泪。从那以后,他就听话多了,让他吃饭就吃饭,让他吃药就吃药。后期大爷公公都糊涂了,其他人都不认识却一直记得张晓棠,常拉着她的手流眼泪。
张晓棠说:“每个人都有老的时候,作为一个晚辈,伺候好老人,是天经地义的分内事儿,同时,也是用自己的言传身教为儿女做榜样。我的儿子儿媳都很听话很孝顺,他们夫妻和睦,对我们也关怀备至,这就是尊老敬老传统美德在我家的传续,将来我也会享到儿女的福了。大社会和小家庭一样,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爱就会永远住在每一个家庭中,我们的社会也会变得更加美好、更加和谐!”
几年来,她们忠诚履职,热情服务,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2012年,她们被市政府记集体二等功,1人被省厅评为警种“十佳民警”和省“优秀人民警察”,1人被省厅评为“警种窗口服务能手”,1人被团市委评为“优秀共青团员”,1人荣立三等功。2013年被团市委授予“青年文明号”,2012、 2013年连续两年被省厅授予“人民满意示范窗口”,实现了年受理2万余件业务“零差错”,群众“零投诉”。
出入境窗口工作性质特殊,民警每天提前10分钟到岗,正常工作日延时服务习以为常,节假日中午时常延时一小时,吃饭时早已是饥肠辘辘,盒饭凉透。受理工作辛苦繁重,经常忙得连水都顾不上喝,去卫生间都一溜小跑。一年来,她们牺牲休息时间累计多达百余工作日,累计节假日和工作日延时服务群众多达千余人次。为群众提供预约、急事急办、上门服务900余次,共受理申请2万余件零差错,收到锦旗10面。她们还利用休息时间对电话回访、微博反馈信息记录进行整理,了解群众诉求,改进工作,提高服务效能。她们的特色服务温暖如春,淋漓尽致地展示了人民警察的公仆情怀。
随着出国(境)人数逐年翻倍增长,冒名顶替骗领证件违法犯罪也随之增加。窗口受理民警责任重大,她们在为群众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不忘时刻保持高度警觉。去年夏季的一天,一中年男子办理韩国护照,细心的受理民警与之对话时发现其目光躲闪,心生疑虑,遂进行人像比照和详细询问,发现此人还有一个双胞胎哥哥。外管民警根据他提出的疑点立案调查,查破了这起兄长冒充弟弟骗领护照案件。在受理工作中,窗口民警忠实履职,机警缜密,练就一双双“慧眼”,共成功发现并制止18起利用双重户口、虚假户口申请证件的不法行为,有效阻止5名法轮功控制人员出境,维护了良好的出入境秩序。
为了更好地为市民服务,让办证群众感受到家一般的温馨,服务大厅设置了婴儿床、饮水机、雨伞、老花镜、暖坐垫、常用救助药品、报刊等,甚至为群众准备了御寒的衣服。为提升群众满意度,她们每月从当月办证群众中随机抽取30人进行电话回访,征求意见和建议,归纳梳理分析,找出不满意症结,落实整改措施,并跟踪回访,及时将整改结果反馈给受访人,直到完全满意为止,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群众满意率不断攀升。
51岁的牛书记是个要强的女人,年轻时家里穷,吃了不少苦,这些年做煤炭销售生意发了财。按理说,有了钱,年纪也不小了,应该好好享受生活,享受天伦之乐了,可是她却偏偏来当这个落后村的村干部,很多人表示不理解。对于这一点,牛书记有一个情结在心上:牛书记的父亲年轻时是村里的队长,每天为屯子里的大事小情操心,能给乡亲们做事,在幼小的玉兰心里,觉得特别了不起。自己有钱了,她就琢磨着怎么能让乡亲们也开阔眼界,转变思路,依靠党的富民政策发家致富,也过上好日子。
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这3个女人搭台唱戏,把共安村这场戏唱得红红火火、有模有样。新班子一上任,马上做了两件让老百姓拍手称快的好事。
共安村一组和七组地处原矿区,由于矿区水污染严重,吃水是最大的难题。这两组的145户村民,长年累月的用水车到十几公里外拉水,给日常生活造成了极大的不便。县里给打了两眼80米深的水井,安上了自来水,可是后来却因为水泵坏了,没钱买新的,一直停用。牛书记一个人,带着钱包,开着自家的小轿车,就去给大家买水泵了。4000多块钱的水泵买到手,求了两个在店里买东西的壮汉帮着抬上了后备箱,一路上车子磕坏了好几处。乡亲们都在村口等着呢,看见水泵拉回家都高兴坏了,再也不用为吃水犯愁了!
要想富先修路。每到秋收时候,农户们就犯了愁。路不好,地里的粮食拉不回家,家里的粮食卖不出去。村领导组织村民为路况最差的2组和3组修了12公里的砂石路;为了治理水毁路段,牛玉兰书记多次到交通局争取,给5处水毁路段安上了涵管;在修路和治理水毁路段的同时,又重新加固维修了3座桥。几百万斤粮食,顺顺溜溜地收回了家,卖出了好价钱。去年9月,村里又建成了两座桥,并且成立了村路维护队。
这两个老大难的问题一解决,村民们都说:“这几个女人,还真成!”
为了共安村群众的利益,村领导班子确实付出了很多。刚上任时,牛书记接到一个电话,有个女村民说院子里的石头搬不动了,让牛书记来帮着搬一搬。牛书记二话不说,带着两个儿子,来到了村民家。原来,她家屋前有条水沟,一下雨就把柴草垛给淹了,她想清清水沟再用院子里的条石修个小桥,可是没人帮她,她就想试试,看看这新上任的女村官,能不能解决她的问题。牛书记带着儿子,又叫来了几个村民,帮她修好了桥,她感激地说:“谢谢你啊,牛书记!你可真是个大好人!”
一次去长春办事的途中,她接到了本村村民的一个电话,打电话的人张口就骂:“我家苞米楼子都让水淹了,你管不管!”还说了好多难听的。原来雨季到了,他家院子低洼,水把苞米楼子里的粮食泡了,可是再怎么样也不能骂人哪!听了这顿没有道理的辱骂,牛玉兰把车停在路边,委屈地哭了40多分钟,想了又想,这事不能不管!她打电话让儿子买了两台水泵,去他家把水抽干了。
村上有几户人家,生活特别困难,没钱参加合作医疗。牛书记想到越是条件不好,越需要保障,就自己出钱,帮助他们办理了合作医疗。
薄弱村困难多、问题多,她就带人跑前跑后化解矛盾、做思想工作,解决信访问题……
2013年8月14日8点多,正是那场百年不遇的暴雨时,共安村的一个村民被雷击了,要去医院抢救,可是一棵大树横在白土岭上,车过不去。女支书开车带着两个儿子,拿着锯来到白土岭,将大树截断,搬到了路边。牛书记的鞋在暴雨中被水冲走了,她光着脚开车来到村上,已经是10点多了。她领着村班子成员还有党员组长到水库、塘坝查看,安排落实抢险计划,然后到受灾群众家和危房户了解灾情、疏散人员、组织救灾。牛书记的精神深深感动了在场的所有党员和群众,百姓们说:“她就是共安村的一把大伞,为百姓遮风挡雨,有了她,我们就不怕了!”
儿子本来带着车队在辽宁打工,水灾之后,被牛书记一个电话调了回来,连人带车夜以继日地抢修公路,及时保证了村民的出行。到现在,村里有了什么活儿,两个儿子加上家里的几辆车都是经常免费出工,冬天推积雪,夏天清淤泥,连人带工,无偿奉献。儿子埋怨母亲耽误了他挣钱,可是谁让他是女支书的儿子呢?
为了使村民尽快脱贫致富,牛书记个人出资1.6万元购买笨鸡蛋,孵化鸡雏7000余只,免费送给有致富愿望的村民,他们依靠地理优势散养散喂,精心养殖,收到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带动了一批笨鸡养殖户,逐渐形成规模化发展,笨鸡、笨鸡蛋供不应求,注册商标“财早到”,打造了共安村自己的品牌。肉鸡养殖也不断发展,目前有养殖户12户,存栏量4万只,年出栏20余万只。
根据平岗镇一区托四园的战略规划,共安村确定为特色种养园。为了发展特色种养业,牛书记带领30多名村民到吉林省农博会参观考察,引进了治疗痛风的磁性药用萝卜、中药黄芪等特色种植品种。七亩磁性萝卜目前市场价值40余万元;十亩黄芪,每亩地可达到6000元收益。村里建了一个大雁养殖基地,现有大雁500只,为特色养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为鼓励剩余劳动力就业,村里与金帆职业学校联合培训草编技术人员,无论男女、多大年纪都能就业,编出的挎包、杯垫、草帽等等造型新颖的小工艺品,又给农民增添了一项创收的新途径。
眼看村里的日子越来越好,村班子又在文化建设上做起了文章。牛书记找到县文广新局争取了15万元项目资金,在村里建了10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广场,安装了健身器材。村里打麻将的少了,扭秧歌的多了;夫妻吵架的少了,健身、跳广场舞的多了。村里的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
2014年8月30日,村民们在新建成的文化广场上成功举办了“首届共安村文化艺术节”,展示特色农副产品,展示共安村经济的发展,展示依靠党的富民政策迎来幸福生活的农民新风貌。这可是共安村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盛事,秧歌扭起来,山歌唱起来,老百姓的日子富了,心里亮了,走在奔向全面小康的路上,越来越有劲儿了!老百姓编了个顺口溜:修好广场路灯亮,人民群众心欢畅。茶余饭后炼身体 ,村民文明素质提。举止言行有礼仪,邻里和睦谱新曲。
共安村的领导班子,计划再修7公里的水泥路,修上边沟,种上花草;扩建村里的垃圾中转站;明年建起4个特色种养园;开发旅游项目,让大家都来看看乌龙山脚下的金蟾长寿泉,尝尝正宗的农家菜和小笨鸡;将来再建个新型养老院,解决留守老人养老问题。都说“女人能顶半边天”,这几位女村干部,带领党员群众共同撑起了共安的整片天。
本版稿件由市妇联提供 本报记者 刘红娇 整理
本版策划 咸凯慧
今天,本报与市妇联的合作,选出我市一些优秀的女性代表,讲述她们的事迹、展现她们的风采,让更多人去感受这些优秀妇女同胞们美好闪光的一面。她们是我们身边所有为家人和事业付出努力的女性缩影。希望通过这些报道,能让读者更加珍惜我们的妈妈、妻子、儿媳们。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记金帆技校校长胡双庆
1997年8月,胡双庆成立了金帆广告有限公司、金帆装潢有限公司并任法人。在经营的过程中,她看到有很多的企业都缺少计算机等专业人才,但当时的辽源并没有从事计算机培训的学校,因而她萌生创建电脑培训学校的想法。于是在2003年,胡双庆创办了金帆电脑培训学校,并以金帆广告有限公司、金帆装潢有限公司为大型实践基地。学校始终坚持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面向市场、面向就业办学,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了一大批技能型人才。但胡双庆并不满足于此,她发现还有大批的无业妇女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缺少就业的技能,于是又产生了创办实业带动无业妇女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共同致富的想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2010年,她创办了一鸣草编合作社,采取“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以教授生产草编产品为项目,带动了近400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再就业,产品远销到日本、韩国、美国等地,现在已经成为东北最大的手工草编基地。为扩大学校的影响力,学校参与举办我市“金帆杯职业技能大赛”,借此宣传技能、服务职业技能培训。
学校不仅传授技能,更注重品德与素质培养,先后成立党支部、金帆妇联组织。学校还开设思想品德课、就业指导课,还不定期开展乒乓球、拔河、登山等各项体育活动;时常举办诗朗诵、歌咏、舞蹈活动。
胡双庆校长常怀感恩之心回报社会,比如在汶川和玉树地震时期,学校积极组织捐款、捐物。几年来,她捐款4万余元,为灾区人民表达了一片爱心。
为了让田野充满希望
——记辽源市农业科学院张世英
今年51岁的张世英是辽源市农业科学院副院长、玉米所所长、农业部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辽源综合试验站站长。1986年从吉林省农业学校毕业后,她始终坚持在农业科研第一线,在吉林省玉米选育专家中有很广泛的影响力。农业科研工作者的科研岗位与其他人不同,不是在宁静的实验室里,而是在农村的田垄间,万亩良田就是她的实验室。1994年,东辽县种子公司成立农业科学研究所,开展育种科学研究,张世英主持了“玉米新品种选育”课题。她带领科研人员从“零”的起步,没有基地、没有试材、缺乏资金。为了便于对种苗各个生长阶段进行记录和观察,她和大家经常吃住在实验田里,住的是破旧的、四面漏风的简陋工棚,一到刮风下雨天便常会遭遇“透心凉”。人家看到她们这样,就编了一个顺口溜:“远看像个要饭的,近看像个烧炭的,仔细一看却是种子站的。”而张世英和她的同事们硬是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培育出了22个玉米新品种,亮出了农科所的品牌和威信。
一分辛苦,一分收获。从2003年到2013年短短的11年时间里,张世英所在单位共有3个玉米品种通过国家审定,20个玉米品种通过吉林省审定,有6个品种在外省通过了审定,6个品种的选育和推广获得了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五项,5个品种的推广获得了吉林省农业技术推广奖,2010年吉东种业被评为中国种业骨干企业第23位。小小的种子公司成了闻名遐迩的科研强所,她的付出也得到了组织认可,她先后获得省科技兴农竞赛一等奖一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六项,省科技成果九项,获得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三项、二等奖四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先后被评为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第三层次、第二层次),吉林省第10批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吉林省农村科技创新优秀特派员,吉林省劳动模范,辽源市特等劳动模范,辽源市优秀人才(第一层次),辽源市科技创新先进个人。她先后参与和主持国家、省市级科技项目16项,在项目执行中收集了更多的基础材料,获得了业内专家的广泛认可。
对张世英来说,荣誉是继续攀登的动力。作为一名党员,她将个人的理想价值与辽源农业科技发展紧紧连在一起,并将用更多的科研成果回报党、回报社会、回报家乡人民。
让爱永远住我家
——记“最美家庭”张晓棠一家人
张晓棠, 49岁,高中学历,中共党员。她是一个平凡的女人,每日的生活就是在家里伺候老人、抚养孩子、照顾丈夫。她又是一个不太平常的女人,她的公公88岁,婆婆82岁,最幼小的孙女3岁,一家8口人住在54平方米的楼房内,在这个小小空间里共同生活了近20年。29年前,20岁的张晓棠经人介绍与现在的丈夫张春生相识结婚。刚结婚时,她与公婆、大伯哥、大姑姐住在一个大院里,小两口儿虽挣钱不多但日子过得很舒心,后来又有了儿子,那是一段很幸福的时光。可是好景不长,她的大伯哥突遭车祸去世了,疼爱长子的公婆受不了这突如其来的打击,病卧在床不能自理。当时张晓棠的丈夫还在外地打工,既要工作又惦记体弱多病的双亲,两地奔波,日渐憔悴。思来想去张晓棠毅然跟丈夫说:“把咱爸咱妈接咱家来吧,在一起好照顾,你也能安心点。”为了照顾老人和孩子,她变成了专职家庭主妇,每天只跟锅碗瓢盆打交道。公婆才好起来,张晓棠丈夫的大娘又去世了,剩下70多岁的大爷公公一个人生活。当时大爷公公因为年事高,有较严重的心脏病,腿脚也不便,平均每年都要住院两次,大爷公公身边也没有人照应,于是照顾老人的责任又责无旁贷地落到了张晓棠身上,她提议说:“把咱大爷接家来吧,不就是多一双筷子一个碗吧,3个老人在一起也好照顾,老人们也有个伴儿。”就这样特殊的6口之家组成了,伺候好3位老人成为张晓棠生活的重心。帮这个洗洗脸,给那个端端盆,给这个按摩按摩,又给那个擦洗擦洗,日复一日,周而复始,每天都认认真真地这样做。
本想就这样平静地生活下去,但天又有不测风云,在张晓棠小孙女出生前夕,大爷公公突然中风,瘫痪在床上,生活不能自理。大爷公公也是个要强的人,刚开始说什么也不用张晓棠帮忙,就那样对付着,给他换裤子他还直扒拉着不让伸手。张晓棠说:“大爷,我就是亲闺女一样把你当爹,亲闺女给你换有啥可别扭的。”大爷公公听后没说什么,只在那默默地在流泪。从那以后,他就听话多了,让他吃饭就吃饭,让他吃药就吃药。后期大爷公公都糊涂了,其他人都不认识却一直记得张晓棠,常拉着她的手流眼泪。
张晓棠说:“每个人都有老的时候,作为一个晚辈,伺候好老人,是天经地义的分内事儿,同时,也是用自己的言传身教为儿女做榜样。我的儿子儿媳都很听话很孝顺,他们夫妻和睦,对我们也关怀备至,这就是尊老敬老传统美德在我家的传续,将来我也会享到儿女的福了。大社会和小家庭一样,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爱就会永远住在每一个家庭中,我们的社会也会变得更加美好、更加和谐!”
小岗大责 忠诚守责
——记辽源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女民警事迹
辽源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现有6名女民警,平均年龄37岁,占民警总数的60%,担负着管理辽源地区中国公民因私出国和赴港澳台事务,管理外国人入境出境和居留事务,是直接与中外公民交往、守护国门的重要窗口。几年来,她们忠诚履职,热情服务,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2012年,她们被市政府记集体二等功,1人被省厅评为警种“十佳民警”和省“优秀人民警察”,1人被省厅评为“警种窗口服务能手”,1人被团市委评为“优秀共青团员”,1人荣立三等功。2013年被团市委授予“青年文明号”,2012、 2013年连续两年被省厅授予“人民满意示范窗口”,实现了年受理2万余件业务“零差错”,群众“零投诉”。
出入境窗口工作性质特殊,民警每天提前10分钟到岗,正常工作日延时服务习以为常,节假日中午时常延时一小时,吃饭时早已是饥肠辘辘,盒饭凉透。受理工作辛苦繁重,经常忙得连水都顾不上喝,去卫生间都一溜小跑。一年来,她们牺牲休息时间累计多达百余工作日,累计节假日和工作日延时服务群众多达千余人次。为群众提供预约、急事急办、上门服务900余次,共受理申请2万余件零差错,收到锦旗10面。她们还利用休息时间对电话回访、微博反馈信息记录进行整理,了解群众诉求,改进工作,提高服务效能。她们的特色服务温暖如春,淋漓尽致地展示了人民警察的公仆情怀。
随着出国(境)人数逐年翻倍增长,冒名顶替骗领证件违法犯罪也随之增加。窗口受理民警责任重大,她们在为群众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不忘时刻保持高度警觉。去年夏季的一天,一中年男子办理韩国护照,细心的受理民警与之对话时发现其目光躲闪,心生疑虑,遂进行人像比照和详细询问,发现此人还有一个双胞胎哥哥。外管民警根据他提出的疑点立案调查,查破了这起兄长冒充弟弟骗领护照案件。在受理工作中,窗口民警忠实履职,机警缜密,练就一双双“慧眼”,共成功发现并制止18起利用双重户口、虚假户口申请证件的不法行为,有效阻止5名法轮功控制人员出境,维护了良好的出入境秩序。
为了更好地为市民服务,让办证群众感受到家一般的温馨,服务大厅设置了婴儿床、饮水机、雨伞、老花镜、暖坐垫、常用救助药品、报刊等,甚至为群众准备了御寒的衣服。为提升群众满意度,她们每月从当月办证群众中随机抽取30人进行电话回访,征求意见和建议,归纳梳理分析,找出不满意症结,落实整改措施,并跟踪回访,及时将整改结果反馈给受访人,直到完全满意为止,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群众满意率不断攀升。
共安村里的“娘子军”
——记东辽县平岗镇共安村书记牛玉兰
东辽县平岗镇共安村十几年来一直是全县有名的后进村、落后村,2013年村委会换届选举,牛玉兰当选共安村村委会主任、共安村党支部书记,牛玉兰书记带领文书文春苹、妇女主任乔丽组成了新的村班子。51岁的牛书记是个要强的女人,年轻时家里穷,吃了不少苦,这些年做煤炭销售生意发了财。按理说,有了钱,年纪也不小了,应该好好享受生活,享受天伦之乐了,可是她却偏偏来当这个落后村的村干部,很多人表示不理解。对于这一点,牛书记有一个情结在心上:牛书记的父亲年轻时是村里的队长,每天为屯子里的大事小情操心,能给乡亲们做事,在幼小的玉兰心里,觉得特别了不起。自己有钱了,她就琢磨着怎么能让乡亲们也开阔眼界,转变思路,依靠党的富民政策发家致富,也过上好日子。
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这3个女人搭台唱戏,把共安村这场戏唱得红红火火、有模有样。新班子一上任,马上做了两件让老百姓拍手称快的好事。
共安村一组和七组地处原矿区,由于矿区水污染严重,吃水是最大的难题。这两组的145户村民,长年累月的用水车到十几公里外拉水,给日常生活造成了极大的不便。县里给打了两眼80米深的水井,安上了自来水,可是后来却因为水泵坏了,没钱买新的,一直停用。牛书记一个人,带着钱包,开着自家的小轿车,就去给大家买水泵了。4000多块钱的水泵买到手,求了两个在店里买东西的壮汉帮着抬上了后备箱,一路上车子磕坏了好几处。乡亲们都在村口等着呢,看见水泵拉回家都高兴坏了,再也不用为吃水犯愁了!
要想富先修路。每到秋收时候,农户们就犯了愁。路不好,地里的粮食拉不回家,家里的粮食卖不出去。村领导组织村民为路况最差的2组和3组修了12公里的砂石路;为了治理水毁路段,牛玉兰书记多次到交通局争取,给5处水毁路段安上了涵管;在修路和治理水毁路段的同时,又重新加固维修了3座桥。几百万斤粮食,顺顺溜溜地收回了家,卖出了好价钱。去年9月,村里又建成了两座桥,并且成立了村路维护队。
这两个老大难的问题一解决,村民们都说:“这几个女人,还真成!”
为了共安村群众的利益,村领导班子确实付出了很多。刚上任时,牛书记接到一个电话,有个女村民说院子里的石头搬不动了,让牛书记来帮着搬一搬。牛书记二话不说,带着两个儿子,来到了村民家。原来,她家屋前有条水沟,一下雨就把柴草垛给淹了,她想清清水沟再用院子里的条石修个小桥,可是没人帮她,她就想试试,看看这新上任的女村官,能不能解决她的问题。牛书记带着儿子,又叫来了几个村民,帮她修好了桥,她感激地说:“谢谢你啊,牛书记!你可真是个大好人!”
一次去长春办事的途中,她接到了本村村民的一个电话,打电话的人张口就骂:“我家苞米楼子都让水淹了,你管不管!”还说了好多难听的。原来雨季到了,他家院子低洼,水把苞米楼子里的粮食泡了,可是再怎么样也不能骂人哪!听了这顿没有道理的辱骂,牛玉兰把车停在路边,委屈地哭了40多分钟,想了又想,这事不能不管!她打电话让儿子买了两台水泵,去他家把水抽干了。
村上有几户人家,生活特别困难,没钱参加合作医疗。牛书记想到越是条件不好,越需要保障,就自己出钱,帮助他们办理了合作医疗。
薄弱村困难多、问题多,她就带人跑前跑后化解矛盾、做思想工作,解决信访问题……
2013年8月14日8点多,正是那场百年不遇的暴雨时,共安村的一个村民被雷击了,要去医院抢救,可是一棵大树横在白土岭上,车过不去。女支书开车带着两个儿子,拿着锯来到白土岭,将大树截断,搬到了路边。牛书记的鞋在暴雨中被水冲走了,她光着脚开车来到村上,已经是10点多了。她领着村班子成员还有党员组长到水库、塘坝查看,安排落实抢险计划,然后到受灾群众家和危房户了解灾情、疏散人员、组织救灾。牛书记的精神深深感动了在场的所有党员和群众,百姓们说:“她就是共安村的一把大伞,为百姓遮风挡雨,有了她,我们就不怕了!”
儿子本来带着车队在辽宁打工,水灾之后,被牛书记一个电话调了回来,连人带车夜以继日地抢修公路,及时保证了村民的出行。到现在,村里有了什么活儿,两个儿子加上家里的几辆车都是经常免费出工,冬天推积雪,夏天清淤泥,连人带工,无偿奉献。儿子埋怨母亲耽误了他挣钱,可是谁让他是女支书的儿子呢?
为了使村民尽快脱贫致富,牛书记个人出资1.6万元购买笨鸡蛋,孵化鸡雏7000余只,免费送给有致富愿望的村民,他们依靠地理优势散养散喂,精心养殖,收到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带动了一批笨鸡养殖户,逐渐形成规模化发展,笨鸡、笨鸡蛋供不应求,注册商标“财早到”,打造了共安村自己的品牌。肉鸡养殖也不断发展,目前有养殖户12户,存栏量4万只,年出栏20余万只。
根据平岗镇一区托四园的战略规划,共安村确定为特色种养园。为了发展特色种养业,牛书记带领30多名村民到吉林省农博会参观考察,引进了治疗痛风的磁性药用萝卜、中药黄芪等特色种植品种。七亩磁性萝卜目前市场价值40余万元;十亩黄芪,每亩地可达到6000元收益。村里建了一个大雁养殖基地,现有大雁500只,为特色养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为鼓励剩余劳动力就业,村里与金帆职业学校联合培训草编技术人员,无论男女、多大年纪都能就业,编出的挎包、杯垫、草帽等等造型新颖的小工艺品,又给农民增添了一项创收的新途径。
眼看村里的日子越来越好,村班子又在文化建设上做起了文章。牛书记找到县文广新局争取了15万元项目资金,在村里建了10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广场,安装了健身器材。村里打麻将的少了,扭秧歌的多了;夫妻吵架的少了,健身、跳广场舞的多了。村里的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
2014年8月30日,村民们在新建成的文化广场上成功举办了“首届共安村文化艺术节”,展示特色农副产品,展示共安村经济的发展,展示依靠党的富民政策迎来幸福生活的农民新风貌。这可是共安村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盛事,秧歌扭起来,山歌唱起来,老百姓的日子富了,心里亮了,走在奔向全面小康的路上,越来越有劲儿了!老百姓编了个顺口溜:修好广场路灯亮,人民群众心欢畅。茶余饭后炼身体 ,村民文明素质提。举止言行有礼仪,邻里和睦谱新曲。
共安村的领导班子,计划再修7公里的水泥路,修上边沟,种上花草;扩建村里的垃圾中转站;明年建起4个特色种养园;开发旅游项目,让大家都来看看乌龙山脚下的金蟾长寿泉,尝尝正宗的农家菜和小笨鸡;将来再建个新型养老院,解决留守老人养老问题。都说“女人能顶半边天”,这几位女村干部,带领党员群众共同撑起了共安的整片天。
本版稿件由市妇联提供 本报记者 刘红娇 整理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