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过出来的“感触”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是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希望的佳节。春节时,无论身在何方,都会回家以后一家人幸福团聚。每逢此时,平安、喜悦、健康、和谐是人们的共同愿望。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人们都希望在新的一年里有新的变化、新的感受。然而,在这样美好祥和的节日里,总会有一些人、一些商家为了一己私利而忘却了经商之道。新年已过,但却让我们感触良多,好的方面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但不和谐的一面更需要让更多人了解。带着这样一个课题,春节期间,《辽源日报》记者深入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各个行业,将感触到的“美与丑、真与假”一一向全市人民盘点,更好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诚信的发展。
“刚开始,我也说不上哪里不对,就是觉得和之前看过的包装不太一样。等我再仔细一辨别,原来猫腻儿就藏在这产品名称上:把‘营养快线’变成了‘营养抉线’;另一份糖果礼盒是把‘徐福记’的‘福’字加上了一点,变成了‘徐褔记’。两份礼盒在包装风格、字体设计、主要标识上都与正品礼盒基本一样,要不是我好奇,仔细看了看,很难分辨出来。”婷婷说起这些事儿时感觉又好气又好笑。
原来,这两份礼品是婷婷的母亲备年货时从集市上买回来的。她说,像这样“傍名牌”的假冒商品,自己之前也买到过。不过,因为大家都是邻村住着,彼此熟识,乡里乡亲的不便因此纠缠,顶多就是退回店里调换一下。今年也只好自认倒霉,另备礼物去拜年了。
每天清晨,他都要推着那辆走起路来“吱吱呀呀”的手推车,载上两板码放整齐的豆腐,罩上纱布,开始走村串户招揽一天的生意。
“豆腐”老纪的吆喝声低沉、明亮又有转折,把尾音抻得老长,好像借着风就飘得更远了似的。乡亲们听到这熟悉的叫卖声就会拿好大盆小碗等在家门口,这是纪大哥在八千多个日子里与乡亲们形成的默契。
“人家老纪做豆腐的手艺,在咱十里八村那是这个。”村民于德海说着竖起了大拇指。“俺婆婆整天念叨纪大哥做得豆腐最正宗,20多年的老味道才吃得惯。”村民安素芹说。每到过年,乡亲们都要老早儿和纪大哥打好招呼,预订几块清香甜淡的豆腐调剂年夜饭的油腻。
尽管随着近年来生产成本的增加,老纪的生意有些难做了,但他从没想过在磨豆腐的时候偷工减料、动歪脑筋。他说:“俺不能为了挣钱砸了自己的招牌。虽然是小买卖,俺也得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徐褔记”和“营养抉线”的故事
本报记者 王颢锡
大年初二,家住我市某镇的李婷婷起了个大早,准备带上礼物和父母一起到邻镇的大伯家去拜年。出门前,细心的婷婷拿起备好的礼盒打算查验一下生产日期,别大过年的再送了份过期的礼物。这不看不要紧,一看倒查出两个“李鬼”来,让人心里别扭。“刚开始,我也说不上哪里不对,就是觉得和之前看过的包装不太一样。等我再仔细一辨别,原来猫腻儿就藏在这产品名称上:把‘营养快线’变成了‘营养抉线’;另一份糖果礼盒是把‘徐福记’的‘福’字加上了一点,变成了‘徐褔记’。两份礼盒在包装风格、字体设计、主要标识上都与正品礼盒基本一样,要不是我好奇,仔细看了看,很难分辨出来。”婷婷说起这些事儿时感觉又好气又好笑。
原来,这两份礼品是婷婷的母亲备年货时从集市上买回来的。她说,像这样“傍名牌”的假冒商品,自己之前也买到过。不过,因为大家都是邻村住着,彼此熟识,乡里乡亲的不便因此纠缠,顶多就是退回店里调换一下。今年也只好自认倒霉,另备礼物去拜年了。
“不能为了挣钱砸了招牌,得对得起良心”
本报记者 王颢锡
纪雪峰今年54岁,开豆腐坊已经有22个年头了。每天清晨,他都要推着那辆走起路来“吱吱呀呀”的手推车,载上两板码放整齐的豆腐,罩上纱布,开始走村串户招揽一天的生意。
“豆腐”老纪的吆喝声低沉、明亮又有转折,把尾音抻得老长,好像借着风就飘得更远了似的。乡亲们听到这熟悉的叫卖声就会拿好大盆小碗等在家门口,这是纪大哥在八千多个日子里与乡亲们形成的默契。
“人家老纪做豆腐的手艺,在咱十里八村那是这个。”村民于德海说着竖起了大拇指。“俺婆婆整天念叨纪大哥做得豆腐最正宗,20多年的老味道才吃得惯。”村民安素芹说。每到过年,乡亲们都要老早儿和纪大哥打好招呼,预订几块清香甜淡的豆腐调剂年夜饭的油腻。
尽管随着近年来生产成本的增加,老纪的生意有些难做了,但他从没想过在磨豆腐的时候偷工减料、动歪脑筋。他说:“俺不能为了挣钱砸了自己的招牌。虽然是小买卖,俺也得对得起自己的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