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片里的幸福记忆

    时间是宝贵的财富。在漫漫的人生路上,一张张老照片记述了曾经的美好时光。这些老照片如同回望历史的窗口,让我们又一次乘着时光快车,回到那个特殊的年代,重温那个温暖的时代记忆。一张张老照片就是一幅幅鲜活的历史画面,让我们通过照片静静地回顾历史的珍贵瞬间。
    老照片以它独有的方式承接着我们的过去和现在,映照、启迪着我们的未来……此刻,让胶片里的老照片讲述我们过去的岁月……

一张四姐妹合影照
    4个好姐妹在龙首山上合影。右二为相片提供者贾女士。摄于1999年。

    “我会用一生的时间,来珍惜属于生命中的这一道友谊之光,它是上天给予我的恩赐。倘若生命中有轮回,我依旧选择我们4个人做至深情谊的好姐妹!”16年前,4个好姐妹在龙首山公园合影留念。昨日,家住易兴家居胡同的贾秀梅拿着这一张16年前的老照片,回忆起了那一段属于姐妹四人的幸福时光。
    贾秀梅说,1995年,她从矿务局下岗到某私营企业工作,后在岗位上与刘丽华、刘慧和林华3个妹妹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虽然不是亲姐妹,却情同手足,相互慰藉、相互鼓励、相互扶持走过那么多年,携手进步,那种情深可想而知。
    1999年,4个好姐妹约定在一起拍合照,将彼此的这份情谊,用珍贵的照片永远留存。“因为是我们4个人第一次拍合影,当时都有些紧张,站在镜头前不知所措,不知道该怎么摆姿势了。一旁的摄影师不停地提醒着我们‘表情自然点,自然地微笑’,但我们几个姐妹还是紧张,之前脑子里设想的动作最后也都付诸东流。”想起4个人第一次拍照时的情景,直到今天贾秀梅仍然有些忍俊不禁。
    随着照相机“咔嚓”一声之后,摄影师在4人站定之后,随即按下了快门。一张张质朴无华的面庞被胶片记录了下来,属于4姐妹人生那段最为美好的记忆,也被永久地定格在了4个人的脑海里。
    现年52岁的贾秀梅说,4个姐妹的友谊恍然已经走过30年了,其中的一个妹妹远嫁到了广东深圳,很难再次相见,我们在本地生活余下的3个姐妹,也因为工作和家庭琐事缠身而不能经常碰面,但彼此热忱的友谊却有增无减。即便我们生活中再忙,一到两个月也会约定出来小聚一下。每次聚在一起都很开心,比如,相互聊聊最近的家庭生活情况,聊聊眼角滋生出的皱纹,也聊聊谁最近瘦了、谁又胖了的玩笑话,以及喝些啤酒、相互畅饮回忆起曾经的那段美好时光……
    贾秀梅说:“人的生命里总有一首歌,会让你难以释怀。我想,用《友谊地久天长》这首歌来表达姐妹之间的这种友谊再恰当不过了。”

与爱成长,慢慢变
    张晓航与丈夫的结婚照。相片提供者张晓航。摄于1998年。

    “我们当时在影楼拍摄的老旧照片,留下了一串古老的印记,留下了我们彼此相爱的身影,更留下了人生当中那段最美好的回忆……”17年前拍婚纱照时熟悉的画面闪入脑海,今年39岁的张晓航对此掩不住的幸福感涌上心头。
     时代在变迁,人们审美观念也在不断变化着,而不曾改变的是人情的贴近和温暖。张晓航说,当时拍婚纱照还是比较奢侈的消费,但自己觉得,一个女人一生一定要穿一次婚纱和心爱人的合影,于是温文尔雅的丈夫便陪着自己去了。但拍照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浪漫,因为当天遇到了些小波折。“那天按事先预约好的时间,早上6点多就到了影楼,可等了半个多小时也没有人来给我化妆。”张晓航一边翻旧照片一边回忆说,影楼本答应拍照当天给我们预留了一套漂亮的婚纱,可是当天有不少新人去拍照,他们把漂亮的衣服都挑走了,这让心里本就不舒服的张晓航更是窝火了。而彬彬有礼的丈夫在一旁开导着有些急躁的张晓航。“虽然有这段不大愉快的小插曲,但丈夫的体恤入微很快就让自己笑逐颜开起来了。”张晓航笑着对记者说,如今已经拥有了幸福美满的家庭,丈夫的包容和理解一直让自己备受感动。
    张晓航告诉记者,17年前的婚纱照,今天看来,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那时的我们真年轻,脸上还露着略显羞涩的笑容。那一年,我22岁,年轻苗条;他26岁,英姿飒爽。转眼间,我39岁,他43岁。从两人世界再到拥有两个孩子的四口之家,我们各自从小姑娘、小伙子再到中年夫妻,日子过得真快,我们已携手走过17个年头。记得当年,和老公初识的日子里,他为了追我,两年多的时间里,每天风雨无阻地骑着自行车,专程从单位赶过来陪我吃饭、逛街,时不时还很浪漫地送给我一些小礼物……”回忆起当年的爱情,张晓航很是得意。
    一晃,张晓航与爱人携手走过了17年。17年,无数个日子重叠在一起时,她与他同甘苦共患难,同欢欣共幸福。而今,他们已步入中年、相濡以沫,继续相守着那一份冷暖交织的光阴,包裹着浓浓的亲情,一同慢慢变老……

与书法家的艺术交集

    大学生村官王洪菲与书法家何文华合影。右一为相片提供者王洪菲。摄于2009年。

    何文华,1933年生人。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中国书画摄影艺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何文华在国内是一位相当有造诣的书法家,在文化圈里,大家更愿意亲切地叫他一声“何老师”。
    “初识何老师是我在云南上大学期间学校组织的一次书法交流活动中,何老师给我的印象神采奕奕、老当益壮,他创作的书法作品有如行云流水般流畅,让人赞叹不已。自那次活动结识后,每逢假日期间,我就常到他的工作室拜访学习,赏析他的书法,品读他的诗文,一来二去,何老师便成了我的大朋友,我也开始深深喜好上了书法绘画。那个阶段,也是我人生当中最幸福美好的时光。转眼间,从2008年第一次见到何老师至今,已经整整过去了6年多时间了,再未相见,甚是想念。”龙山区寿山镇三合村大学生村官王洪菲对记者说。
    王洪菲拿着手中的这张照片,深有感触地说:“这张照片拍自于2009年的何老师家中。现在回忆起我与何老师之间的交往,谈论的内容涉及很多方面,最多的就是关于当前书法的创新。何老师喜欢沉思,喜好聆听古典音乐,也喜欢夜听风雨精辟继而执笔作诗……通过向何老师讨教,也慢慢地领悟到了做人的一些道理。还记得他对我说过的那一句话,练字和做人完全一样,所谓‘峣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习书是一种修养,应当排除杂念,不可急功近利。”
    在王洪菲的家中,他向记者展示了一副“天道酬勤”的书法作品。他说:“尽管与何老师相识的比较晚,但十分投缘。他送我的这幅书法至今依然完好地存放着。何老师不仅仅写得一手好字,更敬佩他朴实无华的人品。他平时的言语不多,但喜欢思考,每说一句话,都能给我带来有益的启发,从他身上,我学会了追求人生之至高境界。如今,我与何老师还会时常通电话,已入耄耋之年的他,仍旧每天孜孜不倦地读书、写字。在何老师的眼中,一切皆为身外之物,唯心安宁、精神富足才是恒久。何老师的艺品、艺德堪称典范,这也为我树立了终生学习的光辉榜样。”


老照片唤起一份爱的回忆

    邢女士与爱人的合影。相片提供者邢女士。摄于1987年。


    “这些老照片基本上都是黑白的,有的已经模糊看不清楚了,为数不多的几张彩照,看上去觉得别具特色。这些老照片记录的瞬间往往是那么珍贵,散发着浓浓的时代气息,一下子把人拉回那个曾经美好的回忆里。”在邢女士家中,邢女士在翻箱倒柜的过程中,向记者展示了一叠老旧照片。

     那时候的她,绰约多姿,有着一头飘逸的长发;他,清新俊逸,一身格条衬衫风度翩翩。在这张老照片里,将时间的车轮倒回到了28年前……邢女士指着一张老照片说,这是当年我弟弟给我们拍的。她和他的相识,与那个年代的很多人一样,也是通过媒人介绍的。他先寄了一张自己的照片给她,黑白照片,神采奕奕的眼睛,笑容温柔而灿烂。爱情往往就是这样,在你第一眼喜欢上了那就是喜欢上了。当她看到他照片的第一眼就动了心,也回寄了一张她很得意的照片。中长的头发,一双晶亮的眸子,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   
     “我结婚那会儿,没有婚礼,没有嫁妆,只有爱人自做的一套木质家具。这次借着《辽源日报》的《胶片里的幸福记忆》专题,让我又一次重新忆起那时的青春岁月。是啊,恍然间,我如今的婚姻已走过了28年的幸福时光,我希望可以晒晒这张老照片,勾起我们那一代人的爱情记忆,表达出那个年代与爱人患难与共、心心相印的幸福感。”邢女士指着照片介绍着,脸上展现出幸福的笑容。
     望着这些老照片,邢女士动容地说:“一张老照片,一个尘封的记忆,像是回播着我们爱情的励志纪录片,放映着爱人曾对我无微不至的呵护、温情与体贴……这也让我觉得,结婚这么多年,我一直像一名小女生一样,休憩在爱人的幸福港湾中。我想,这些老照片带给我的记忆,在我的脑海中永远都不会因岁月流逝而褪色,它将会带着爱人的深情照亮我的一生。”

    “今天翻看了父母的影集后,才发现父母的合影并不多,确实弥足珍贵。想想父母以前省吃俭用的困难日子,忽然觉得自己平时为父母做得实在太少了。今后,我更要好好孝敬他们,以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他们的女儿王雪说道。


一名边防老兵的温馨记忆

    边防老兵赵志学与战友的合影。右一为相片提供者赵志学。摄于1980年。

    “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这是毛主席曾说过的一句精辟而透彻的话,这句话在曾经一个时期内也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在改革开放初期,能当一个兵,是很多热血男儿的向往。1962年出生的赵志学在1979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3年的军旅生活,培养了他不怕困难、刚毅果敢和独立的性格,以此成为他此生不后悔的一个选择……
    “当一名英勇的人民解放军战士是我儿时就有的一个梦想。终于有一天,我如愿以偿地穿上了梦想的绿军装,踏上了北上的列车,去追寻那火热的军营生活。直到现在,我仍旧庆幸在人生道路上有一段当兵的历史。”今年53岁的赵志学,向记者拿出一张1980年拍摄在部队当兵时期的战友合影,回顾起了30多年前的军旅生涯。
    赵志学说,前几天,翻看曾经的老照片,看到了当兵时的这张黑白照。原来在部队拍过不少照片,经过这么多年,挺多照片已经丢失了,这剩下的一张还夹在一堆乱七八糟的老照片当中,现在想想确实蛮珍贵的。记得当兵时在黑龙江伊春边防部队,经过1个月的新兵连训练,后又被分到了当时警通连所在的警卫排。下到警卫排后,班长给我们这批新兵上的第一堂课仍旧记忆犹新——《武器就是士兵的生命》,告诉我们爱惜武器装备要像爱护自己生命一样。打那之后,自己腰里别着的枪会擦得锃亮,当成自己的宝贝一样,细心地呵护。
    谈到在部队的生活点滴,边防老兵赵志学很是兴奋,和记者滔滔不绝起来:“还记得当时在部队流传着这么一句话,‘人的毛病,其实都是惯出来的’,在家里靠父母,在部队只有靠自己,任何事都要靠自己去完成。比如洗衣服,部队定期组织洗衣服,就算是数九寒冬、把手冻得发紫也要坚持洗。在部队待几年,衣物都得靠自己去洗,等到养成习惯时,就算是别人要替你洗,你自己都不肯。这正是在部队的这种环境下,培养了自己自立的能力。”
    “如今,我已经退伍回到地方工作30多年了,但那段参军入伍到军营的美好回忆终生难忘。每当夜深人静时,我还会回忆在部队生活的点滴,我感恩部队,是部队培养了我,让自己的意志更坚强。可以这样说,人生长河中有了这段当兵的光荣历史,我无上光荣。如果有来生的话,我还会选择去部队当一个兵。”赵志学如是说。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赵 强  采写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赵 强  摄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