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温暖”的概念应放大
——聚焦“新春走基层”系列评论之五
本报记者 陈兴权
在人们的惯性思维中,“送温暖”一词常被贫困户所独占,如若脱贫,温暖便不再光顾其身。那么,平常百姓就真的不需温暖吗?事实是:得到关注与尊重是正常人的普遍愿望和心理。
由于目前的“送温暖”活动还仅限于满足贫困者的基本生活需要这一层面,致使受惠面只能限定在部分特殊群体上。如果我们把“送温暖”的概念放大,放大到生活水平徘徊不前的,放大到所有从事农业生产和手工业者身上等,那么,惠及的群体将是更多大众。当然,这部分群体亟须的并不只是大米、豆油和白面,而是时时更新的现代技能及他们固有的思维方式。
由物质扶贫转化到送精神食粮,看似工程浩大,又跨行跨界,但并非无从下手。目前的“科技下乡”“文化直通车”活动已为此奠定了基础,只要在此基础上,对所送内容进行“升级”、范围扩大,形式变通即可。
君子赠人以言。万物并非都靠钱。实现整个社会的繁荣昌盛,理论灌输、思想引导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