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出乡村好生活

本报记者 李及肃

    在东丰县黄河镇,提起中合村的党支部书记谢瑞才,镇村干部和当地群众无不竖起大拇指。大家伙儿都夸他头脑灵活、有正事儿,是村民致富的好带头人。
    东丰县黄河镇中合村地处半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多年来,村民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
    2013年6月的一天,谢瑞才随辽源职业技术学院领导到金帆草编厂参观。一进草编车间,谢瑞才眼前一亮,这些草编原材料都是农村最常见、最不起眼的玉米叶、稻草等。这些在农村随处可见的废弃物,经过心灵手巧的草编工人们精心编织后,就变成了市场上的“抢手货”。谢瑞才的心活了……
    回村后,谢瑞才没歇气儿,便召集村干部开会研究此事。令他没想到的是,他的想法得到了大家伙儿的一致认同。确定目标后,谢瑞才带领村干部再次去草编厂进一步考察学习。通过考察学习,大家了解到,草编工艺品不但简单易学,适合农村妇女经营加工,而且市场销售好,出口量大,大多出口到韩国、日本、欧美等国家和地区。更主要的是,这项目投资少、风险小、见效快。
    当年7月,新合村草编合作社正式挂牌成立了。可是,令谢瑞才和村干部们没想到的是,草编合作社成立时,由于村民不敢尝试,没有人乐意充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没办法,谢瑞才就和村干部们协商,让村干部的家属先干。就这样,3名村干部的家属带头加入了草编合作社。一个月后,草编合作社的产品变成了现钱,大伙儿一传十、十传百,马上就有10多名妇女主动要求加入合作社。谢瑞才又把5名草编合作社社员送去市内学习。当5名合作社社员学习归来后,草编合作社的规模迅速扩大,并与外地一家公司签订了一宗大订单,社员们很快就见到了收入。
    2013年12月,草编市场出现波动,收购厂家将草编产品价格压得极低,而且有些产品还被拒收。中合村草编合作社的产品大多都卖不出去,就算卖出去的产品也没卖上价儿。大家伙儿像泄了气的皮球,都想退出合作社。谢瑞才一连几个夜晚都辗转难眠,着急上火。在这个节骨眼上,谢瑞才动员村干部集资,把合作社的草编产品全都按与外地公司签订的价格收购,待草编市场回暖,再外销出去,保证社员不受损失。说干就干,谢瑞才带头拿第一大股,其他人自愿。村干部一致响应,大家同舟共济。在那段最困难时期,中合村草编合作社不但没有散伙,而且越办越红火。3个月后,草编合作社终于迎来了“春天”。随着草编市场的回暖,积压的草编产品全部销售出去了,大家又看到了希望。
    如今,中合村草编合作社已有社员40多人,人均月收入1500多元,这些草编合作社社员农忙时下地干农活,农闲时编织手工艺品,种地、编织两不误。去年,中合村草编合作社社员总收入达6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