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逝者走好最后一段路

    王复昌如今已故去整整6年,他是我市第一代殡葬火化工。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和儿子王洪军共同演绎了上班是同事、下班是父子的敬业佳话。而今,王复昌的儿子王洪军和孙子王辰峰又续写着这个家族的特殊从业履历。在他们三代人心中,火化工就是用庄严赋予逝者尊严的使者,正是他们在一些人偏执的目光下,勤奋努力工作——

让逝者走好最后一段路

本报记者 李及肃


    元月7日,农历逢七,民俗讲“七不出、八不葬”。因而,这一天市殡葬管理处的院内显得有些冷清。在殡葬管理处火化馆的值班室,记者见到了王洪军、王辰峰父子,当谈及王复昌老人时,王洪军满眼敬意。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已落户在辽河源的王复昌按政策返城。为了让农村的孩子可以回到城里,王复昌将一家六口人的口粮地退给大队,来到民政系统的殡葬馆报到,当上了一名火化工。因为在市里没有住房,王复昌每天上下班只能骑自行车,从辽河源骑到殡葬馆,一个单程就60里路,一天一个来回。一年四季,不管刮风下雨,王复昌凭着对家庭的责任和对工作的敬重,奔波在家与单位的乡路上,而且从未因身体不适和天气恶劣请假耽误班。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民政部门将黎明山附近的民政家属房分给了王复昌家一套。虽说是六口人挤在只有一间半的房子里,连吃饭都要站着,可骑自行车上下班的路程却大大缩短了。

    在父亲用行动诠释的对家庭和事业责任感的熏陶下长大的王洪军,继承了父亲吃苦耐劳的品性。随父亲从辽河源农村搬到市里后,为了帮助父亲改善家里的生活条件,他开始在外面干些零工。看着早出晚归且没有稳定收入的儿子帮自己分担责任。王复昌就对王洪军说:“什么工作都需要有人干,不要刻意区分什么贵贱、轻松或脏累,只要是社会需要,咱这工作就有意义。没有国家的政策,咱家也不能成为工业户。现在殡葬馆用临时工,你不妨去试试。”就这样,王洪军与父亲成了工作搭档。一次工作之余,王复昌对儿子说,我们工作间的这扇门,连着逝者悲痛欲绝的亲人,怎样做才能更多地给予他们安慰?那就是用心去敬畏逝者,炉前的每一个动作都要用心去做。牢记父亲的话语,怀着一个感恩和回报社会的心,王洪军在火化工这个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工作至今。
    2009年,王辰峰从辽宁海城复员回到地方,关于就业、择业的现实问题也随之而来。身高一米八、长相帅气的王辰峰复员后,在外地做过保安、从事过物流,但都觉得没有在家踏实。在同父亲交流时,王洪军对儿子说的话,就是当年王复昌老人对自己说的话。在部队得到培养和锻炼的王辰峰几乎没有什么思想负担,就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同时,也收获了自己的爱情。一位同王洪军打零工时结识的朋友,现已是事业有成的老板。当他听说王辰峰复员后也在殡葬管理处从事火化工作的消息时,主动找到王洪军,要结亲家。因为这位朋友了解老王家,说他家“根”正。王辰峰结婚后,妻子的闺蜜问她,你明知道王辰峰是火化工,就不怕别人说三道四啊。妻子说,一个人能把这样的工作做到让自己问心无愧,至少能说明他有很强的责任心。他对工作都能做到处处用心,对家庭还能错吗?从事客运营运的妻子在和王辰峰相处的时候也曾对丈夫说,咱家雇的司机一个月也有二三千元的工资,和你上班挣得差不多,你回家开自己家的车不也挺好吗?王辰峰却笑着对她说:“其实,火化工只是一份工作而已。而且,火化工与其它行业比较,还有其自身的优势。比如现在上班,有班车接送,还不用起早,几乎就一个上午的工作日,下午就可以下班回家。既能帮你多做些家务,又可以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儿,挺自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