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社里的故事汇

    开栏语:近年来,我市农村各种合作组织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在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实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那么,集种、养、加、服等于一身的农业合作社组织,是否会像农民入社前所期待的那样呢?本栏从今天起,陆续发表来自农村新型合作社的报道,将目前我市农村合作组织的现状,全视角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合作社里的“郭大拿”
本报记者 李及肃

    在东辽县云顶镇东方红种植专业合作社,只要提起第一批加入合作社的“元老”级社员郭振全,大家都习惯地称他为“郭大拿”。
    “郭大拿”的绰号得来,可不是浪得虚名。1980年,村上组织村民进行农机培训,郭振全有幸到县里的农机校学习,成为第一期学员。农机驾驶、农机维修、机械原理等科目,都让郭振全学得如饥似渴,并且以各科全优的成绩结业。回到村子里后,他又自学了电焊等技术。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机在农村的逐渐普及,郭振全的技术也有了用武之地,只要谁家的农机出了毛病,郭振全一准手到病除。就这样,郭振全成了十里八村名副其实的“大拿”。2007年,种粮大户王景辉挑头成立了东方红种植专业合作社,郭振全将他的4垧多地入了社,又凭着他的一手好技术,在合作社里当上了农机车队长,每月固定工资3600元。
    新春伊始,记者在云顶镇东方红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储粮基地院内见到了郭振全。此时已58岁的他正领着几个合作社员忙着改造送粮传送带底座。只见他一会儿亲自切割,一会儿又指点如何电焊。待郭振全休息时,记者上前与他攀谈起来。郭振全说:“最近为了便于收储粮食,合作社新添置了粮食烘干塔,并新建了两个大粮仓,由于原设计送粮传送带底座略低,导致射粮行程低,粮食无法直接落入粮仓中心,需加高改造。不过看似简单的活儿,却十分抠手,没有一整天干不完。”和郭振全一起干活的一位社员指着满院子堆积如山的玉米对记者说:“俺们能顺顺当当地打粮,全凭郭大拿有过硬的技术保障。合作社现有各种农机40多台(套),10多位农机手在郭振全的带领下,定时对农机进行保养维修。干农活时,合作社的农机从没掉过链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