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政”推动发展 “议政”助力民生
把握主题 围绕中心 团结合作 服务大局
“参政”推动发展 “议政”助力民生
——政协辽源市第七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民生与发展”论坛发言(摘登)
关于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建议
民革辽源市委员会委员 侯洋海
2013年金州乡被省政府批准为全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单位。到目前为止,全乡共流转耕地20000亩,流转土地由公司或合作社每年每公顷补贴16500元(合每亩1100元),基本和农民自己种地收入持平甚至更高,并与农民签订了土地流转合同,合同期至2028年,每年的10月1日之前付给农民来年的土地流转金。
近年来,东辽县金州乡和金洲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积极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探索流转方式、程序及流转土地的经营发展方向,实现了集中连片种植和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经营,节约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农民和农业企业的收入,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其中,加大了农业改造投入,大力发展了观光农业, 实现了以商招商。
此做法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流转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山坡地比较多,大型农机具无法作业,加大了耕种成本;土地流转的价格相对较高,公司承担着很大的风险;农民由于自身缺少技术,实用技能培训跟不上,打工还大多集中在重体力低工资的行业;个别农民“小农思想”严重,在流转过程中设置障碍,影响整个工作进程;农业投入大、产出周期长,投资风险、市场风险和政策风险都很大;农业企业融资渠道单一,融资成本比较高;流转土地的农民社会综合保障不配套,有后顾之忧。这些问题亟待我们今后去解决。
为此,我们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引导和扶持土地流转,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经济。尽快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建立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将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纳入社会管理网格化体系,进一步规范土地流转行为;探索以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融资模式,进一步建立与土地流转相适应的社会保障机制;加大对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宣传和引导;稳定土地流转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业投资;加大新型城镇化建设力度,村镇实行社区化管理。
关于加大对秸秆膨化项目推广应用的建议
民盟辽源市委员会委员 姚吉安
对秸秆进行科学地加工利用这一科研项目,不久前在我市落地开花。这对于秸秆的有效利用、优化生态环境,进而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我市每年生产秸秆大约100多万吨,但这些秸秆资源没有得到合理高效地开发和利用,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辽源市牧兴机械有限公司研发的“秸秆膨化机”是一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具有世界先进水平、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全国首创的新型秸秆加工技术设备。它不仅破解了将秸秆转化为饲料的技术难题,而且从根本上解决了秸秆体积大﹑比重小、运输难﹑储存难、利用难、加工难等诸多问题,同时还解决了易霉变﹑易火灾和焚烧污染环境的难题。
近半年来,为了全面深入地了解秸秆膨化饲料在喂养猪、牛、羊的饲养情况,我们多次到内蒙古等地区进行实地调研。鉴于该项目具有极高的推广价值,获得了省内农机直补和畜牧直补每台7万元的政策扶持。这样高比例、大额度的政策扶持,充分说明省政府对该项目的认可和高度重视。
我们认为,该项目应该迅速在我市范围内推广应用,可以形成农机生产、绿色饲料加工、畜牧业养殖、屠宰、加工、销售一条龙式的绿色产业链。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建议市政府将这个项目提升至辽源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的高度来抓。要把省政府大额直补政策尽快落实到位,把政策用活,让农民少花钱、买得起、用得上。做好项目示范点的示范工作。请政府协调电力部门,帮助农民解决饲料生产用电问题;协调金融部门解决农民发展养殖资金缺口问题。我市是典型的农业产业基地,包括玉米等高产秸秆资源作物和大规模的牛、羊养殖加工基地。由此可见,在我市有得天独厚的秸秆资源,有秸秆膨化加工饲料这项新技术,有省相应的扶持政策,有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可谓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牛、羊等养殖业发展前景广阔,可为我市带来巨大经济效益。
关于加快公立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九三学社辽源市委员会副主委 李凤岩
我市自2008年就开始着手公立医院信息化建设,2010年,市直4家医院开通了“智慧医疗”系统,但还处于信息化初级阶段。比如,财政投入能力不足;人才队伍建设滞后;执行到位意识缺失;信息安全风险较大;技术标准缺乏统一。这种现状与发达地区仍有较大差距,影响了医疗卫生惠民的效果。为此,对我市公立医院实现信息化建设有如下建议:
加大资金投入。造成医院服务信息化步履艰难的原因很多,首先是资金的难题。投资的大部分都需要医院自己筹集,目前国家对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投入只占卫生事业支出的10%左右。当前信息化建设需要装备先进的硬件设备、软件系统,必须要有大量的资金投入。
加速人才培养。引进既具有专业医学基础知识和卫生管理理论,又具有良好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卫生信息专业的大学生;加强在职人员培训,强调一专多能的终身学习理念,培养出精通信息技术和卫生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加强领导重视。管理者要转变传统的医院管理模式,要充分意识到信息化对医院发展的重要性。医院的信息化建设要求医院要“一把手”挂帅,建立信息化领导机构和实施机构,承担信息化工作的指导、监督职能。
加重顶层设计。提高信息安全意识,在系统验收时对信息系统安全进行测评认证。同时,还要注重加强制度建设,制定信息系统应急预案和建立健全系统安全管理制度,定期开展安全检查和检测,提高网络和信息系统安全使用能力。
加快统筹协调。推行使用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推进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三大数据库资源整合。政府部门要尽快制定出医院信息化的统一标准,规范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功能、业务流程,实现医院之间信息共享,以发挥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整体优势。
关于依法治理殡葬陋俗的建议
民进辽源市委员会副主委 车疏桐
去年,民进辽源市委员会提出过《关于革除殡葬陋俗,建设生态文明新辽源的建议》,引起了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市政府召开了专题会议,出台了《关于加强殡葬祭祀活动管理的通告》,并在全市分3个阶段开展了殡葬祭祀活动的专项整治工作,整治工作已见效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烧纸现象时常出现反弹;鲜花祭扫很多采用不可降解的塑料花,造成第二次污染;“阴阳先生”还时常出现在殡葬场所;乱埋乱葬现象依然存在;公益性墓地没有建成;公祭场所依然无着落;殡仪馆的费用虽然降低,但百姓负担依然很重;殡葬执法遭遇挑战;对违法乱纪行为没有及时曝光处罚,还缺乏长远的整治方案。
出现这些问题,主要由于以下几个原因:传统陋俗根深蒂固,要在短期内革除,困难很大;还缺乏强有力的惩治措施;政策缺乏延续性,导致政府的公信力缺失;整治工作的持续性还做得不到位;法律意识还不够强,依法治理的力度还不够。为彻底革除殡葬陋俗,必须拿起法律武器,依法治理,因此提出如下建议:
加大力度,严肃整治烧纸现象;依法整治违建坟墓,有效遏止乱埋乱葬现象;取消殡仪馆,实行“一条龙”系统服务;建立有奖举报和媒体曝光制度,依法严惩违法乱纪行为;加快公益性墓地的建设步伐;在全市建设一个具有规模的公祭场所;加强对执法人员的监管力度;实行收费项目公开制;实行双节并接,将植树活动与生态殡葬嫁接整合;建立责任倒查机制,追根溯源,一查到底;建立殡葬管理的长效机制。
关于提高市民饮用水质量的建议
中国农工民主党辽源市委员会(参政议政委员会主任) 李 义
饮水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水质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杨木水库作为市区居民饮用水的主要来源,加强对杨木水库水源地的保护与管理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多年来在投资上侧重于增加库容、大坝除险加固,而在水土流失、植被保护、周边环境治理方面投入不足、管理力度不够,造成了杨木水库水质始终处于三类以下,水源地饮用水质量为最低临界线。为全面实施杨木水库水源地封闭式管理,确保全市居民饮水安全,尽快提高水源地水的质量,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协同发展,共治环境。要以新型城镇一体化发展目标为依托,加快推进我市一体化进程,确立全市“一盘棋”的思想,加快实现杨木水库水源地封闭式管理。
多措并举,加大退耕还林力度。退耕还林是恢复原始植被、防止水土流失、控制面源污染、保护水质的最佳方法,应尽快退出库区坡内耕地,开展植树造林。
加大对东辽河、拉津河和潘家河治理力度。市、县要进一步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建设长期的坚固河堤,以市区段东辽河景观带为样板,采取分步分段实施,加强河道治理,坚决取缔非法采沙问题。
实行封闭管理立法制度。制定《水源地管理保护法》、《水源地周边区域环境保护法》提交市人大立法,实施责任追究制。
建立解决生活垃圾和面源污染的长效机制。市、县两级政府应把杨木水库周边及上游区域生产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
多方筹措资金。积极申请湿地建设项目,为确保全市人民饮水安全,促进辽源城乡和谐有序发展,各级政府责无旁贷。
关于民营工业企业转型升级的建议
民建辽源市委员会副主委 蒋鹏军
在全面深化改革和转型发展进程中,辽源市的民营工业企业在辽源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近年来不断取得了较好成绩。但随着我国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阶段,受政策、市场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辽源市民营工业企业在发展的道路上仍存在诸如缺乏认识,进展缓慢,总体规模偏小,创新能力有限,人才用工不足,影响企业发展,集聚效应较差,产业支撑欠佳, 融资渠道狭窄,财力投入不足等一些问题。为了更好地的发展民营工业企业,我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营造转型升级氛围,优化发展环境。要不断加强对文件条文的宣传解释,引导企业重视转型升级;加大在企业转型升级中简政放权的力度,拓展企业成长空间。
紧扣主导优势产业,提升创新能力。围绕全市发展装备制造、农产品深加工“两大主导产业”、培育发展高精铝加工、纺织袜业、医药“三大特色优势产业”,引导推动企业选好、选优新项目、新技术、新产品,并出台配套优惠政策、措施。
实施人才建设工程,缓解用工压力。根据民营工业企业转型升级及服务的发展需要,大力实施各类人才队伍的培育、管理、开发,采取切实可行措施,稳步向前推进。实行骨干岗位职称聘任制,让人才、用工引得进、用得着、留得住。
推进产业园区建设,增强集聚效应。从跟进“两大主导产业”、“三大优势产业”需要出发,将装备制造业作为重点,引进园区扶持发展壮大。
改善企业融资环境,减轻成本负担。建立企业转型升级专项基金,通过参股、担保、奖励等方式,吸纳和带动社会闲散资金投资创业。向国家、省积极申请并争取相关优惠政策和资金。研究建立企业经营风险保险保费补贴制度,为加快全市民营工业企业转型升级创造有利条件。
关于助推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的建议
市工商业联合会执委 陈鸿雁
目前,我市小微企业正处在培育发展与加快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政府及相关部门要从多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全力营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政策、法律环境,结合我市小微企业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
进一步深化改革,创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应切实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帮助引导企业建立健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服务企业要勇于担当;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协作;按照国务院、省政府的有关规定进一步清理各种不合理收费;建立完善小微企业信息平台。
进一步加快金融创新。发挥地方金融机构和政策性担保公司作用,建立多元化信用担保体系;优化融资流程,实行一次调查、一次审查、一次审批;创造条件,组织协调具备条件的企业建立小微企业发展应急基金,主要解决企业“搭桥”资金来源问题。
进一步提高小微企业创新能力,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机制和体系,催生我市科技创新型企业发展;对企业在融资、申请科研经费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大侵权行为惩处力度;围绕国家产业政策,明确结构调整目标,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多方面支持企业转型发展;支持企业开展联合创新,组建产业联盟,联合开拓市场,加快产业升级步伐。
提高服务能力,释放小微企业发展潜力和空间。要针对生产要素制约矛盾和问题,进一步抓好要素协调工作。对现有效益好,转型升级比较成功的企业,在资源配置上应重点扶持。
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应尽快出台我市企业发展相关政策措施,鼓励民营经济发展、深化改革、依法治企等方面进行进一步调整和完善。
进一步加强涉企教育培训工作。建议整合各部门的优质特色培训资源,对培训项目进行梳理分层、分类,避免“九龙治水”的现象发生。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王 超 赵 强 采写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张 伟 胡希伟 摄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