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场之外话会场

聚焦话题:“满意教育工程”

本报记者 王君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担当重任。眺望2015年,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满意教育工程”,开展乱补课乱办班专项整治,严查重处败坏师德师风行为,推进优秀教师资源集团交流和优质教育设施共享,严格执行招生政策,确保流程公开透明。这些提法让人们对教育有了新期待……

    东艺社区居民李红霞对记者说,教育的目的是立德树人,期盼每位教师都有道德操守,勤勉修为,不乱补课乱办班,成为人民满意的好老师;期盼教育部门和学校卸下中小学生肩上过重的课业负担。 
    龙山区德育办负责人张林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推进优秀教师资源集团交流和优质教育设施共享”,令人振奋。教育改变个人命运,关系家庭幸福,每一项教育改革措施出台,都会引起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期待区域内学校水平相对均衡,中小学就近入学成为新常态,从而化解家长学生择校的纠结。期盼教育提高质量,包括农村幼儿园和中小学校的质量、农村教师队伍的质量、城市薄弱中小学校的质量。 

聚焦话题:探索医养结合模式
本报记者 于 芯
    今年的“两会”,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等一系列与群众息息相关的民生热点问题,备受代表和委员们的关注。记者走出“两会”会场,走近百姓身边,听听他们说些什么?
    养老服务一直是百姓最关心的民生话题之一,庞大的老年群体和医疗资源的不对称集中突出了养老问题的社会矛盾尤为明显。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探索医养结合模式,争取列入省级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创新发展试点”成为百姓关注热点。
    “这事儿要是办成了,俺老俩口可享福喽!”听说今年辽源要实施医养结合,76岁的市民李国强高兴地说:“我和老伴早就想找个养老院入住,因为身子骨不好,总得求医问药,实在是不方便。这下好了,早先就听别人聊天时说过的‘医养结合’,如今是真真切切地写在政府工作报告里。等这事儿实施了,我俩立马就找个地儿入住,好好享受享受晚年生活。”龙山区东吉社区网格长吴宏斌介绍,医养结合模式的实施,将彻底改变居民养老观念,使老年人在享受晚年生活中得到更多的医疗机构关怀,真正让老人在生活起居和精神上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

聚焦话题:“南部新城的规划要有前瞻性”
本报记者 陈兴权
    当辽源渐渐演变为新的“堵城”,“统筹规划南部新城,增强城市的承载功能”,这一重大战略决策跃然出现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为此,记者随机采访了我市市民,倾听他们对开发南部新城的期待。
    吴恩洲,市司法局工作人员。吴恩洲告诉记者,他是从新闻中获知了该消息。他认为这是本届市委、市政府将习总书记“三严三实”谈话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一次具体表现;是市委、市政府找到了拓展城市空间,提升城市品位的出路。
    吴恩洲说,在城市建设方面我是外行,但从市民角度,我想对南部新城建设提点想法:一是城市定位要有前瞻性,规划设计要考虑城市的承载功能。二是一定要突出辽源特色,要有标志性建筑。三是尝试商品房开发,避免建成空城。四是配套设施及管理要惠及民生,这是一个城市发展进步的具体表现。比如廉价便捷的交通设施、发达的商业网点、先进的教育资源及大型会议中心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