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愿乘长风破浪行
——盘点2014年西安区发展五个关键词
谭 晶 盛妍妍
2014年,西安区生产总值完成61.3亿元,同比增长7%;“两区两园”开发建设创出新气象;8项惠民工程30件惠民实事全部兑现;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形成西安特色;干部群众人心思上、勤政务实、风清气正;发散式的投资建设缔造出全民化的文化阵地;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居民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经济转型升级——稳中有进
2014年,西安区牢牢抓住经济运行、项目攻坚、招商引资和财税收入等重点工作,不断做大经济总量,优化发展质量,经济社会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围绕发展壮大装备制造、绿色食品、新材料和建筑建材“四大主导产业”,实施投资3000万元以上项目60个,总投资230亿元。全区新增规模以上企业3户。倾力打造园区平台,累计投入1.2亿元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孵化器建设完成。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强化对民营企业的技改支持和融资服务,成立“助保池”,推行“助保贷”。民营企业税收贡献率达到70%。服务业发展再创佳绩。推动实施新世界购物广场建设,面积达1.1万平方米的大型欧亚超市落户西安。推进旅游业项目建设。农业经济效益提高。全面落实惠农政策,强化农业科技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88个,牧业小区发展到22个,粮食总产量达到4.5万吨,农业总产值达到3.5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1965元,同比增长9%。招商引资增强实效。开展点对点精准招商,全年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0个,工商企业60户,招商引资到位额58.6亿元,实际利用外资6000万美元。
民生事业发展——普惠西安
西安区集中全力推行民生工程项目化、民生项目责任化,切实解决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开创了民生工作的新局面。着力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深入实施“创业促就业工程”,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以内,仙城社区被确定为“全省高质量就业示范社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限额、大病统筹支付限额分别提高1万元。加快棚户区改造进程。深入开展扶贫帮困工作。在全省率先推出“慈善超市+当地超市”联营新模式,城市低保最高档提高到每月426元,实现了应保尽保。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在全市率先实现了城乡小学多媒体教学全覆盖。完成仙城卫生服务中心医疗用房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卫生院建设全部实现标准化。完成区镇两级社会福利中心改扩建工程。大力开展“四清两化”村容综合整治活动,维护翻修和美化绿化乡村道路。全面加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建设,确保全区安全形势持续稳定。
推动深化改革——扎实稳健
西安区在社会管理中以创新为先导,破除了传统管理方式的壁垒,开辟了社会管理理念的新格局。稳步实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3个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事业单位改革基本完成单位分类。启动农村土地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积极推进“先照后证”、公司注册资本认缴和企业年度报告公示制度等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深化街道社区“一体化”改革。深入开展“三走进”活动,组织人大代表向选民述职,率先在全省成立政协乡镇工作委员会,有效拓宽民主协商新渠道。开展基层平安创建试点工作,实现了调解组织全覆盖。开展“领导大接访、积案大化解、条例大宣传”活动,严厉打击违法行为,保持了社会大局平稳有序。
筑牢党建基础——实抓实改
西安区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确把握党建工作的深刻内涵,狠抓组织建设、重视分类管理、扎实建强基础,将党建工作建在心上、抓在手上、用在刃上。大力加强宣传思想引领。西安区坚持党管意识形态不动摇,组织开展“长白山讲坛”、“干部走上讲坛”、“草根”宣讲和“理论大篷车”走基层等活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西安好人”评选、“我读书、我快乐”和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依托政府门户网站和百姓文明网,传播西安声音,讲好西安故事,提升西安形象。大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完成鸿民、安家社区活动场所标准化建设。社区“两委”成员报酬、村干部报酬分别提高49.1%和66.7%,养老、医保等资金全部纳入财政预算。深化社区“精品网格党支部创建”及标准化建设工程。大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五权”工作,全年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11件,其中党内严重警告以下11人、撤销党内职务1人、开除党籍2人。
文化事业发展——亮点纷呈
在文化惠民上,西安区共建成10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23个农村文化大院,农家书屋建设达到全覆盖。仅2014年,全区共开展文化活动上百场,受众人数达10多万人。在品牌创建上,西安区委、区政府大力扶持艺翔曲艺社发展。大力传承发展泥塑文化。乒乓球学校在省运会上取得建队36年新突破,成为我省唯一一家全国少儿乒乓球训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