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发展“三部曲” 百年矿山展新颜

——走进辽源国家矿山湿地公园建设现场

本报记者 田蓓蕾 见习记者 焦红梅


    辽源矿山湿地公园里垂柳、花灌木、金叶垂榆、糖槭、王族海棠等观赏性强的植物大面积种植。 图为去年夏天记者拍到的国家矿山湿地公园内各树种生长景象。 本报记者 夏景明 摄

    辽源国家矿山湿地公园是融“矿山文化、生态文化、地域文化”特色于一体的大型湿地生态文化休闲公园,作为国内唯一一处位于城区内的湿地公园,辽源国家矿山湿地公园自开工建设以来,就受到了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如今,这项计划投资20亿元、需用8年时间建设分三期完成的项目进展如何,让我们一起走进位于市中心城区西北部的辽源国家矿山湿地公园,聆听项目建设“三部曲”,细数工程建设背后的点点滴滴,感受那争分夺秒的发展速度。
    攻坚克难,全力破解“场地清理”难题
    湿地公园规划范围内共存在煤场、矸石场54户,占地范围广、面积大、户数多,加之违法建筑林立等诸多难题使项目建设严重受阻。“对项目规划范围内煤场、矸石场的清理涉及到煤场、矸石场业主的切身利益,业主们普遍抱有一定的抵触情绪和侥幸心理,所以,煤场、矸石场和违法建筑的清理工作就成了制约湿地公园建设的瓶颈问题”。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场地清理工作难度较大,很多业主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甚至有威胁、恐吓工作人员的情况发生。
    为解决这一发展难题,项目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工作人员主动深入煤场与业主沟通,了解实际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并积极与各部门沟通协调。此外,各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协同作战,采取昼夜24小时不间断巡查机制,对煤场、矸石场逐一巡视,对违反规定的业主严肃处理,绝不姑息迁就。与此同时加强宣传引导,本着人性化清理和公证办理的原则,达到双方共赢的效果。经过半年的努力,场地清理工作得到了业主们的理解和支持,目前执法队共拆除违法建筑153处,制止新建房屋174处,总计1.6万平方米;清理煤场、矸石场54处,腾迁煤炭和矸石总计180余万吨,清理工作已基本结束。
    多策并举,强力推进“置换征收”工程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征收工作是影响工程进度的又一突出问题。矿山公园规划范围内有民宅近3000户,以农民、矿工居多,而且,征收区域的居民经过多次搬迁,住房现状复杂,群众对征收补偿要求很高。另外,公园区域内还有300余户企业,主入口区域内有25户企业,其中,部分企业需要土地置换和征收补偿,征收工作难度极大。
    该工程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加快我市国家矿山湿地公园建设进程,推进征收工作的有序开展,结合湿地公园现状,市政府研究制定了《辽源国家矿山湿地公园区域内住宅房屋征收工作方案》。湿地公园项目建设指挥部办公室也多方面、多渠道进行协调,坚持住宅房屋置换、附属物补偿、城乡住房一致、土地房屋分离的原则,实行公开、公平、公正,阳光操作,顺利完成了主入口广场区域内矿务局企业设备库、空心砖厂、道叉厂等企业的征收与补偿工作。尤其是对矿务局道叉厂、空心砖厂等企业的征收工作,经与辽煤集团公司多次沟通,得到其大力支持,最终达成协议。此外,几户企业的征收腾迁土地22万余平方米,也为工程顺利建设提供了保障。
    着眼长远,高效实施“生态修复”规划
    “建设辽源国家矿山湿地公园要有长远打算,打好基础很重要,湿地公园要解决生态问题,树木种植非常关键。”项目建设的高级工程师崔新华说,为做好矿山的恢复治理工作,工作组一行5人起早贪黑,不顾风吹日晒,深入项目建设现场,对原有的10万棵树木进行逐一检查是否存活,研究不同地势和土壤适合种植什么树种。在连续20余天的实地调查中,崔新华磨破了两双靴子,同时也对矿山的实际情况有了全面的了解。他还到全国各地考察研究,进行多次种植试验,结合我市的基本自然条件,选取了水曲柳、糖槭、无絮垂柳等多个适合本地种植的树种。
    为尽快完成树种的种植,确保树木安全过冬,工作组顶着炎炎烈日,加班加点地工作,终于在2014年7月30日前,圆满完成了第一批树木的种植工作,在凤鸣湖、泰安湖湿地周边区域内已进行了补栽绿化工程,栽植市树五角枫、观赏树种王族海棠等树木7万余棵,恢复绿地41.88公顷,达到了预期效果。2014年6月份,矿山恢复治理项目B区的煤矸石山进行了土地复耕,在短短一个月时间里,完成复耕土地16.28公顷,昔日的煤矸石山已是一片绿意。
    虽是隆冬时节,白雪皑皑,但是置身于湿地公园的建设现场,却依然能深刻地感受到矿山湿地公园的恢弘气势,别具一格的盛世广场,带有历史韵味的百年台阶,一棵棵傲然挺拔的生态树……我们期待着百年矿区的涅槃重生。“一方山水辽源梦,百年矿山湿地情”,我们相信,辽源国家矿山湿地公园将给全市人民提供一个优美的城市花园,一个恒久的记忆平台,也会让我市的经济顺势腾飞!